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师生之间的问答是语文课堂上经常性的活动,教师常常通过“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提问是学生在师生之间的问答中获得知识,不断成长。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它是一种更高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提问基础上的深化,既保持了思考的延续性,又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将知识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追问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预设问题,把握恰当的难度和时机,层层递进,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追问策略;互动;预设
一、追问要预设好问题
有人认为追问是即兴的,随性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不然。教学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教师对问题的预设是必要的。教师要追问的问题应该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深层次地读透文章。课堂追问是预设与即兴的统一体。即兴,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增加、减少、调整要问的问题,它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追问需要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它与教师的个人思想、学识、人生境界、课前准备程度、课堂的应变能力相关。预设问题要求教师读透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还要了解学生学情,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问题犹如风筝,线是攥在教师手里的,不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要掌握好教学方向,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可以先设置主问题,主问题是贯穿全文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可以将一个主问题衍生成几个稍微简单的小问题进行追问,这样可以化难为易,学生不至于产生挫败感。再以主问题设计其他小问题,小问题回答对了,学生会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再往下追问比较合适。追问应设置在凸显主题的关键处、解析文章的重难点处、细节处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在教冰心的文章《谈生命》前,先设计文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主问题:生命像什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作者宣示一种怎样的人生观?这些贯穿全文的主问题不适合用来追问,学生也无法立刻回答这样的主问题。所以在这凸显主题的关键处,分解设置一串小问题来追问,把主问题融入小问题中,主问题和小问题互相融合,保持思考的延续性。因此,设计适合追问的小问题是: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和生命状态?在这些过程中,春水和小树表现出他们怎样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状态?由此可以看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用这些小问题进行追问,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四个“有时候”、四个“也许”、“破壳出来”“成长”“中年”“归化”,来回答春水和小树经历的生命历程和生命状态;学生能从文章内容和语句的品味中回答出春水和小树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状态;最后得出“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的生命本质,在主题凸显处预设的小问题让教师追问起来胸有成竹,同时本文的主问题——对于主题的挖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追问要调控好难度
追问要把控好问题的难度,体现追问的层次性。在知识目标上,教师的追问可以简单些,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追问筛选信息或者找出文中关键词等简易问题;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目标下,教师追问的难度要加深些,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概括总结,归纳整合,得出结论等方面进行追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设置的问题就要广阔,在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追问的问题不能蜻蜓点水,尽量不要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不能原地打转,要逐层加深拓宽。在作文的感知能力训练课上,为了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我提供了多片不同的树叶,让学生自己挑选一片叶子进行观察。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问:“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大家都能回答:“树叶。”然后引导学生调动起感官,深入感知物品,再问:“对,你们都看到了树叶,但是同样的物品,你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基于这样的追问,学生调动起眼耳口鼻手,懂得运用各个感官来细致地感知事物。我又问:“你手上的这片树叶像什么?”学生马上运用想象,有的说像心脏,有的说像羽毛,有点说像调羹,有的说像小船……但我发现学生都是从外形上来直接描述树叶的形状,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直观描绘,我要加深难度,让学生带着“心”来感知事物,于是问道:“当你看着你手中的树叶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根据你的心情,再来描绘一下你手中的树叶。”学生调动起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将思维向深处、更广阔处发展了:“叶子因为水分的丧失,叶片有些皱皱的,让我想起奶奶的手,常年为家人辛苦操劳,她的手像这风干的叶片,这片树叶勾起我对远方奶奶的思念之情。”在这样几重追问之下,难度层层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将想象、分析、概况、移情等多种方法交互运用深度感知,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意蕴。浅或深的追问都具有其教学价值,要配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三、追问要把握好方式
追问有正向、反向、侧面、因果等不同方式,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正向追问是在学生回答好前一个问题后,继续追问下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环环相扣。如《变色龙》一文,教师连续跟踪追问“文中写了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分别是如何变色的?”但如果教师一味地正面追问,课堂就会出现“一马平川”的枯燥,这时候可以反向追问。反向追问是从反面逆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文本的矛盾集中点上运用反向追问,收效甚大。同样是《变色龙》,接上面两个问题后,反向追问“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不变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又如课文《北冥有鱼》描写大鹏能振翅冲天,一往无前,学生会认为大鹏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可以通过正方向追问:“‘抟扶摇’‘海运’是何解释?”“大鹏是纯自由的象征吗?”引导学生理解正确逍遥也还是“有所待”的。侧面追问是旁敲侧击,由此及彼的追问方式,可使用“如果……,那么……”;因果追问一般问“为什么?”多种追问形式的配合使用,能改变学生阅读的习惯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精神,起到多角度、多层面探究问题的效果。
四、追问要把握好契机
追问要注意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根据课堂教学实情、学情作相应调整,机智应变。追问又称连环式提问,但追问并不是对同一个学生紧追不放,在追问学生时,教师不要急于把问题连串地抛向同一个学生,如果这样,学生无法应答,会产生紧张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对于素质高、头脑灵活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的回答,连续追问几个问题,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追问最多就三四个问题即可。如果其中一个问题难住了一个学生,可以将问题转向求助其他学生。这样扩大了提问面,让更多的学生共同思考,而不会令有些学生认为教师不提问我,我就不用认真思考了。几个问题的追问之间,要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很多教师怕课堂冷场,总是抢着说话,这样倒是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和山水画一样,适当的留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等学生回答之后再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教《雨说》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针对同一个学生,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可以很顺利地从诗中找到所写景物。再问: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又问: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这些基本的内容较容易回答,这一轮的追问圆满结束。打好基础之后,稍稍加深难度换一个学生再来一轮追问:雨来到大地上,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为了孩子来的。”紧接着问:“为了孩子的什么而来?从文章中找到一个字来回答,好吗?”学生找了找回答:“笑!”又问:“笑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经常会为什么而笑呢?”他回答:“开心,快乐。”稍微停停,我又问:“那么雨的祝福是什么?”这时这位学生犯难了,答不上来。我就先肯定他之前的回答和可嘉的勇气,请他坐下来休息一下,全班朗读文本,再转问其他同学,同样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的追问,教师应细心捕捉学生的反应,抓住恰当的契机进行追问,实现追问的有效性。犹太人的聪明源于他们的生活理念———“今天你提问了吗?”“今天你追问了吗?”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后反思时应考虑的一个内容。追问,可以追根溯源、深化理解、有效质疑、迁移知识。课堂上做到有效追问,将很好地实现语文课堂精彩的师生互动,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2]魏怀仓.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1).
作者:姚琦男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