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刍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刍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刍探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是疑问的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如果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被激活了,那么学生的兴奋点就被激活了,他们就会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挖掘文章的创新点,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丰富美学因素的感染,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在《一只小鸟》的课堂教学中,在细节之处讲到“他每天只能在巢里瞅着”和“大地上一片好景”,仅从文字看,理解是空洞的,但其背后有着鲜活的感情、形象的画面,作者仅用一句话带过,让读者体会小鸟的快乐。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理解,然后想想小鸟一家的对话,体会小鸟所反映的人性之美,让学生接受美德教育,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味情感,使小鸟全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自然进入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又如,在《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中国解放了”“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等句子无不表现出华罗庚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跟着华罗庚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华罗庚这种迫切回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此时,学生会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共鸣,真正走进课文,接受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

二、结合古诗词教学渗透美育

中学语文教学是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是良好的美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推敲古诗词的文字美,感受古诗词的意蕴美,领略古诗词的刚柔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境界,在朗读中逐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盈。而古诗词的韵律美,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其描绘的优美境界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教师可通过领读、齐读、默读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例如,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时,教师可先自己领读,让学生体会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然后让学生齐读,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用韵、节拍、停顿,最后让学生默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读后找出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对“曲径通幽处”一句进行详解:“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课文对“曲”的注释为“竹”,而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这样,学生就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并通过对字词的理解,领略其中的意境美,培养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通过问题设计强化美育

对于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教师可通过问题让学生理解和评价其中的典型形象,体会作品中的社会美。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找出若干质疑点,使学生上课的时候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重点、有的放矢地听课。例如,《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预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写作此文目的是什么?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征?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本文主要通过哪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的性格?为什么用“孔乙己”作为小说的题目?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自行解决了上面的五个问题,但产生了六个质疑点:文章开头对酒店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为什么要强调孔乙己的长衫?为什么重复写“众人哄笑”?为什么孔乙己偷书,而酒钱总不欠?怎么理解“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对“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么理解?上课时,学生会特别注意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而体会文章的社会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美的事件和美的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美育。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全文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这一特点的”,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让学生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刻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从而发挥这篇文章应有的悲剧的审美教育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凸显美育

信息技术运用图像、声音等视听手段,弥补了传统审美教育在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情境营造等方面的不足,克服了语文审美教学中重“析”轻“赏”的倾向,为语文美育渗透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形象美、结构美、主体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济南阳光下的山景,让学生复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小山的特点”;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济南薄雪后的山景,让学生复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雪后小山的特点”;再用多媒体展示城外远山图,让学生复述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城外远山的特点”。这样,学生不仅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直观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而且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作者优美的用词和写作手法。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觉,让学生在课文这片芳林中寻找美点,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用文字来表达美、讴歌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钟予.中学语文随笔写作教学中的美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谷翰镭.中学语文课堂美育渗透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02.

[3]于欣.初中语文美育与核心素养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6).

[4]荣连山.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与美育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7(10).

作者:常永红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李店教育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