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初中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下,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和工具,进而促进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此,本文主要对“互联网+”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遇到的阻碍以及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多样化的途径,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文化意识形态,并正在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倾向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由此可见,加强对“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育的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群体,他们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力军。加强青少年教育对于国家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上具有独特优势。初中语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初中生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1]。另外,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能够起到很大帮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主要障碍

2.1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偏低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在13-15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类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导致初中生群体的思维模式和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自我辨别能力较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初中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在海量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非常容易对网络上的一些新兴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比如“网红”、“网络用语”等,这些新兴事物正在对学生的审美观和学习观产生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好有所减弱,进而给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深受应试教育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2]。但由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再加上中考的压力,导致他们的教学观念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仅限于古文或古诗词的简单理解和背诵,在对传统文化背后文化要素的挖掘上比较忽视。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再加上课外学习资源缺乏,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上有所欠缺。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选择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找到答案,这对于学生自身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3传统文化渗透主体单一

初中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之一,但就目前初中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现状来看,主要渗透主体为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相对较少。在“互联网+”背景下,给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这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在传统文化学习上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网络的问题,亲自互动相对减少[3]。然而青少年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家长的及时引导和实时解答,会使得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并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三、“互联网+”时代下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3.1夯实教师文化基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内涵,同时也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的生动、人性化。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大平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长期、反复、不断的渗透。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深厚文化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4]。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经典古籍,深入钻研古诗词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了解更多古代名人的故事、历史知识等,以此来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这样才能够教学中将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思维和学生一起对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和探讨,以此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达到逐步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3.2创新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互联网+”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并引导学生合理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资源,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效果。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正视互联网给文化传播以及学生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并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此来迎合“互联网+”时代下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传统文化渗透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教师可以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引入课堂,并和学生对选手比赛时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5]。最后,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并在家庭环境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3.3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很多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和剖析,并充分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将其渗透到课文教学中,以此来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对教材讲解时可以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着手。例如,在对《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挖掘出其中“不完美”中“美”的传统文化精神。阿长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农村妇女,相貌丑陋,爱搬弄是非,对于作者的看管甚至到了愚昧的地步。但从阿长将作者日思夜想的《山海经》拿到作者面前是,我们却可以从她的“不完美”中看到人性的善良,这也使得一切的“不完美”都得到了释然。通过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课文讲解中,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人性的真善美,感悟人生的真谛,这对于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是大有裨益的。

3.4丰富传统文化渗透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加,这也给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对传统文化渗透形式进行创新,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6]。因此,在各种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的方式,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各地节日风俗等资料,或者也可以制作一些具有节日特色的手工作品等。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同学讲解传统节日古诗词和风俗所表达的情感。或者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并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重现古诗词中的场景。通过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并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文化,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真军.“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20(18):125.

[2]程宝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20(18):109.

[3]马进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8-10.

[4]俞少琼.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0,22(05):212.

[5]周仙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43.

[6]孛建杰.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20,18(06):143+145.

作者:高恒增 单位:昌乐县新城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