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1

社会的发展,促进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创新、优化与深入,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初中作为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会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并且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拓展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效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素养。

一、选择合适的拓展阅读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需要靠阅读内容的合适性,通过科学的拓展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且重点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扎实掌握教材内容。因此,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豁然开朗”。有时学生在初次接触课文时,会对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产生疑惑,进而提出问题,此时如果教师使用另一篇文章来解答这篇文章,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有的学生还是无法全面且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不合适、学生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存在差异性等原因,导致拓展阅读内容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思维能力、语文能力和发展等角度出发,多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进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

(一)选择表现力强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

想要利用语文中大量、优美、正确等类型的词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这些知识。《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排”“拿”等字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但是,由于课文中所体现出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也不了解作者鲁迅的人生事迹,即便是利用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内容指导学生学习,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学习此类表现力比较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拓展阅读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文的表现力。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呐喊》《狂人日记》等,以此增加学生对作者鲁迅的了解,并且在这两篇文章的辅助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到《孔乙己》一课的表现力,从而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二)选择能激发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

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阅读量不足,且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识字以及了解基础语法,是进行阅读的关键条件,但学生对文本内容内涵的理解更重要,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阅读内容,与其阅读量、阅读习惯等存在密切关系。想要拓展学生阅读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拓展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保障学生能够主动、积极且认真的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西游记》《诗经》等内容,由于学生知识含量有限,对教师推荐的内容理解程度有限,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兴趣阅读。对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西游记》《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虽然不是读书,但是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想要从书中了解影视剧等电视节目中体现的知识点,进而主动阅读《西游记》《诗经》等。

二、找准进行拓展阅读的时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需要教师找准时机,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并且在不同的时机进行拓展阅读,可以满足不同内容的教学需求。

(一)在课前进行拓展阅读

有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文言文等与古代生活关系密切的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难以强化学生的感受。对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此了解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同时,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书籍、资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扫除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的障碍,即在课前实施有效的拓展阅读。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可以介绍课文的背景,使学生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发生时间为鲁庄公十年,是齐桓公在继位之后第二次向鲁国发动的战争。齐桓公,即公子小白在继位之前与庶兄之间进行过非常激烈的争斗,公子小白在回齐国的路上遭遇鲁庄公派出的管仲的刺杀,而鲁国的计划失败,公子小白率先回到齐国,继承君位,成为齐桓公。随后,齐桓公开始反击,当时齐国与鲁国的军队在齐地交战,齐国胜利,并接着这次取胜迫使鲁国将公子纠杀了。齐桓公的权力和地位虽然得以巩固,但是内心始终记恨着鲁国,因此在第二年春天再次向鲁国发兵,从军事和武力的角度实施报复和惩罚。通过这个故事使得学生了解战争的由来,扫除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障碍,从而了解课文的主旨和内容。

(二)在课堂中进行拓展阅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课文内容、单元教学重点以及课文人物等,从而帮助学生与作者、课文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进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并且有效扩大学生阅读量,实现阅读教学的拓展。依旧以《曹刿论战》为例,学生并不了解曹刿与鲁庄公交流时涉及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就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呢?”此时需要教师结合课文补充相应的材料。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各诸侯国都没有常规军,通常是在发生战争时由国君作为统帅,其他贵族分别担任军官的职务,而普通士兵则是临时从奴隶中征集。因此,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奴隶才会在战争中卖命,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胜利。此外,学生普遍对弱势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感到疑惑。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资料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论战”讨论的是“长勺之战”,这是阵地战,而长勺是进行阵地战的绝佳地理位置。因此,当强大的齐国军队长途奔袭到长勺时,已经失去在兵力上的优势;而鲁国是以逸待劳,在应对时自然也会变得轻松。同时,当时交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因此鲁国有取得胜利的机会。

(三)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可以看做是学生系统化学习语文知识的例子,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在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部分课文是从长篇作品中节选的段落。《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以及《杨修之死》等,在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等名著,可以阅读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阅读整本原著,实现科学且高效的拓展阅读。在课后拓展阅读中,能够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阅读量,提升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三、使用合适的拓展阅读方法

拓展阅读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与具体的活动结合,才能充分且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主动阅读。

(一)组织阅读交流和竞赛活动

组织阅读交流以及竞赛活动是教师比较常用的方法,也是取得效果较好的方法。交流活动要丰富多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且改善拓展阅读的实际应用质量。交流活动的关键在于交流,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感受和想法,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读书交流的活动可以是阅读内容的简要介绍、表演活动、分享体会等,鼓励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想法,积极与他人交流阅读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胜心比较突出,教师组织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有利于学生积极阅读,并参与竞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诗歌朗诵、讲故事以及知识竞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从而积极阅读。当教师组织讲故事竞赛,这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内容,不仅包括故事,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书籍,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创新,编成新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实际情况,组织科学的阅读交流活动和竞赛活动等,实现高效、科学的拓展阅读,提升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二)组织不同文章,做对比阅读

拓展阅读过程中,将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便于学生了解不同文章的闪光点、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作者的创作思路有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拓展阅读中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方便学生了解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理解其内涵。以对比的方式进行拓展阅读时,可采取的方法较多,也就是对比的内容不同,教师需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从而发挥出拓展阅读的效果。阅读《猫》的课文时,学生可以同时阅读《狼》,对比两篇课文表达方法和描写手法上的差异性以及相同点,并且分析每篇课文在写作手法方面所具有的优点,进而了解课文重点内容以及内涵。与此同时,为了深化学生对猫和狼的了解,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猫、狼相关的书籍,提高阅读质量、拓展阅读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开展拓展阅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展开联想,且将作品放在核心的位置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该方法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现象、事物等,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拓展阅读,可以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保证拓展阅读效果。

四、拓展阅读应注意的层面

(一)拓展阅读要从教材角度出发

拓展阅读本身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的阅读,课外阅读主要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而课内阅读一定要将教材作为基础。但有的教师在拓展阅读中没有从教材的角度出发,重视语文的特性,明确阅读的主要内容,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保证拓展阅读效果。《纪念白求恩》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使用过多的篇幅和时间来介绍作者的故事和创作背景,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会影响学生阅读效率和教学效果,且影响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课文的修辞手法以及习作技巧等知识。在拓展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白求恩的人物介绍,增加学生对白求恩的了解,并且在讲解过程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结合,但需要注意不能占用过多的篇幅和时间,使学生了解白求恩在中国作出的贡献,促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介绍课文采取的写作技巧等知识点,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

(二)拓展阅读要立足于学情

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拓展阅读教学的优势,还需要教师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和需求,重视学生拓展阅读时的自主选择以及内容的选择,从而保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拓展阅读教学的需要,要重点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制定科学的阅读目标。借助拓展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好奇心,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日常”。可以要求学生每个星期完成一篇拓展阅读的感想,字数不限、体裁不限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坚持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质量。可见,拓展阅读活动的落实需要以学生的语文能力等基本情况作为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合理应用拓展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在拓展阅读的实际落实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拓展阅读计划,有效提高拓展阅读的应用效果。

作者:徐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2

课改进行了几十年,教材也变了多轮,课标也改了几次,本文仅就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从一线教师的“学”与“用”及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角度,来谈谈新课标学习之感、之思。课标只是一个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具体落实要靠编写出各学段的教材来实施,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与一个个专题活动来呈现。对于真正处在教学一线的千千万万个语文教师来说,新课标还只是一个大方向,免不了有距离感,直接面对的还是教材,需要对其进行钻研与解读,再进行设计与施教。至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还需要每位教师自己去感受,并摸索着前行。回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课标”这个名词,那时是叫“教学大纲”,似乎也很少有教师去做过多的所谓研究,更遑论专门组织的培训。教师更关注的还是用好课本,教好课文。实际上,语文该教哪些东西,语文课该怎么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东西还是比较明显与明确的。理念再创新,理论再完美,最终能看到成果的关键环节都集中在贯彻、实施它的教师身上。中小学语文教学惟实而不能虚,要为学生积一点真正的语文素养,打一点实在的人生根基。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保持清醒,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兼顾、理想与务实的兼顾。

一、单篇课文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整本书阅读的兼顾

单元整体教学(或者叫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只能说是“大阅读”的一种活动方式,并非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单元整体教学也是由单篇课文教学来完成的,所谓的大单元教学并不排斥单篇课文教学。“整本书阅读”在此次新课标中出现,也反映出现实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进入电子、数字化时代,以手机阅读代替“读书”已是事实。这种“泛阅读”或“浅阅读”严重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学生需要的是“深阅读”“真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与习惯。二是学生在当前学习竞争压力现状之下,难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沉浸式读书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处理——整本书阅读重在课外的引导与落实,可以利用好寒暑假及小长假的时间,平时也可适当组织一些整本书阅读的交流沙龙等活动。要知道,茶余饭后的“读书”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围绕语文教学改革的想法一定要务实,做法一定要能接地气。就从一篇一篇课文认真教好做起,达到对一个一个单元课文的整体掌握,最后达成对教材这个“整本书”的掌握。这也可作为对“整本书阅读”的一种诠释。

二、“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与“发展型学习任务

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兼顾对于这个话题,可能有人会问:这三个方面并列而设的项目内容本身就是互相兼顾的,怎么还要提?理论上的确如此,但教学中往往面临许多困难。1.任务群的提出有新意但也造成了压力。把涵盖多方面知识、能力的传授与培养赋予“任务群”的概念,这是新课标比较突出的创新之处。顾名思义,“群”就是一连串。比如,“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侧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分四个学段逐一设置,每个学段都设有3-4个具有一定关联而又梯级向上发展的语言文字积累的任务。“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由基础性、一般性的阅读与交流到更高层次的阅读与表达,每一方面又从四个学段分别设置不同层级的目标任务,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易渐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涉及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同样分别从四个学段设计不同层级的读书活动与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安排。整本书阅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有些直接明确了要读的书目,就等于确定好了不同学段要阅读的名著;跨学科学习则主要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课内外、校内外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是新课标的主体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也许正是因为重要且繁多,教师实施起来难免会有压力——哪一个都重要,一个都不能少,而时间又很有限,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经常出现。2.重人文性而弱化工具性。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现象一直存在。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为求生动活泼,教师更多地在“人文性”上想办法,往往忽视或弱化了对基础知识、基本功底的强调,因为“工具性”的知识比较生硬、枯燥且费时。而新课标在“发展型”“拓展型”方面有更多的要求,更有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因此,一线教师更要关注这一方面,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兼顾。比如,新课标对小学起始段握笔、书写的姿势这一最基础的学习任务没有作要求,更没有指导,教材也没有过多地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去教,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同时还需要教师自己有这方面的功底与能力。这一点其实反映出理念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最重要的“启蒙”环节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再去反复纠正学生这方面的错误,往往费时费力且难有效果。其实,拿笔的方法、写字的坐姿、朗读时怎样拿书、站立回答问题有哪些要求等等,这些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又实实在在是学生语文素养积累的大功底。3.对仍存在的社会之争当有清醒的认识。电脑普及和现代化交际工具的使用,使得汉字书写被忽略;考试允许使用字典,识字认字重要性下降;“哑巴语文”盛行,答题时会写,生活中却不会说……种种怪象,使得挽救语文教育到了紧要关头。汉字及书写是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不使用好它,并让它传承光大,我们的文化自信还会有载体吗?“哑巴语文”的表现就是语文教学以训练为主,课堂上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提出,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答,这对考试确实管用,但语文基本功之一的“朗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又如何培养呢?甚至与人交流能声韵和谐、正确表情达意、说出连贯的话这些基本社交能力都不具备,将来又怎能适应社会、从善如流呢?上述这些教学中的困难,都是语文教学要面对的现实,如何理清现状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各方面兼顾,坚守语文人的底线意识,体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本色。

三、课堂、作业、考试、评价的兼顾

新课标对“评价”环节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发展到这一阶段,“评价”这一话题始终是热点、焦点,当然也是我们期待且需要学习的。1.过程性评价的操作体现为简洁而实用。过程性评价是日常的工作,主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新课标用近一整页做了详述,显然还都是纲领性、原则性、指导性的。“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鼓励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这些表述科学严密,教师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理解,而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从现实角度来看,过程性评价一定要追求简洁而实用,即抓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做。比如,学生上台板演能写工整的字;站起来回答问题,能声音响亮,站姿好看,表达连贯,正确达意;朗读课文,能学着融一点感情并做到抑扬顿挫;上课时能端正坐姿,并能紧跟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回答;等等。教师能做好这些评价,激励先进,纠正不足,已经是很难得、很有效的过程性评价了。2.“双减”之下的现实困境。新课标在“作业评价建议”中提出了“精心设计作业”“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等要求,正是为“双减”政策的落地发声。但从一线教师的现状来看,或许还面临许多困难。精心设计一次作业也许可以,但作业是天天有,都如这样的功夫进行下去,估计就没有多少教师能做到了。此外,现在倡导的活动式作业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考试指挥棒下的师生能否每次都完成好,实在有待商榷。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是因为作业太多,这是很肤浅的认知。最有效的教学是因材施教,最有效的作业要分层次地布置与评价。现实教学过程中,作业量的多少是很难界定的,同样的一次作业,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有的学生则会感觉困难,但在现实中又很难做到一人一作业。怎样操作才能做到作业效果最大化呢?同样一次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完成数量、作业选择、批改评价上进行“区别对待”。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弹性作业制”来看,还是很有效果和可操作性的。即学生根据每天的作业总量及自己的理解程度选择哪些题目可不做,只要家长签字说明就可以。这一方法后来还推广到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化这些较难的作业,弹性处理更妥。3.阶段性考试不搞自欺欺人的理想化。新课标将考试用“阶段性评价”来表述。频繁考试确实不可取,也不该过度注重考试成绩和排名,但毫无疑问考试是不可废的,更不要将其妖魔化。不公布考试排名,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名次是可以的。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现状,有一个回顾、反思和改进的重要依据。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有必要。应该让考试这一常规的教学手段回归常态,不要过度去关注它、聚焦它。新课标还提到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把“整本书阅读”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一学期进行1-2次专题性活动,对该学期安排的名著进行阅读后的集中交流研讨,其实也是在为中考名著考查作先期复习准备,是一种很实用的举措。对于跨学科学习,每学期进行1-2次,“通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价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成果”,也是可行的。在中小学这一基础性学习阶段,学生能力有限,跨学科交叉学习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或者只能说是一种探讨活动而已,务必求精而不求多。

四、课堂教学与课前预习的兼顾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很优秀,教师也有意识地去启发、调动学生,但学生就是不配合,课堂显得很沉闷。其实,有一个根本原因经常不被重视,那就是学生对文本不熟。也许有教师会说:提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呀!的确如此,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预习恐怕是学生最容易逃脱的作业了。当前课业负担下,学生能每天把作业匆匆完成就不错了,再期待他们认真地去“预习”明天要上的下一篇课文,的确太理想化。所以,一个务实而且聪明的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能把课文当作学生没有预习过的去上,才是现在不可少的思想;或者可以说,能把学生没有预习的语文课上得精彩,才是语文老师的真功夫。现实逼迫我们必须要做这样的历练。无论是“新课标”还是“老大纲”,语文教学的本质没有变。我们当“兼顾”好新时代、新技术、新方法,教出“语文味”,留住“语文情”。

作者:马跃 单位:合肥市海顿学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外阅读也做出具体规定,即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重要的规定,切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要害,为学生学习语文,提高阅读能力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呢?这需要一线教师反复实践,“操千曲,观千剑”,努力摸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言:“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语文教材是教学之根本,是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是启迪学生阅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更是智慧之集大成者,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纲。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教学为例,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立足课文,循序渐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背影》的第一课时教读引领课,实实在在抓课本,即课内朗读,强调字词,跳读分析四次背影四次落泪,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父子深情。但是初中学生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能力又不高,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分析,并在课后布置作业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进行课堂导入,旨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为理解特定情境下的父子情感作铺垫。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教师进行点评,突出情感的把握,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父子情。此时,教师提出问题:(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促成其深度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读首尾段,领悟深情,把握主旨,并让学生畅谈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深情。最后,教师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为自己的父亲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学生与文本、与生活的沟通。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真谛,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突出引领,抛砖引玉

引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背影》第二课时的教读引领课中,教师抛出问题:“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体现在哪些行动中?”学生纷纷找到一些细节,达成共识,最能体现父爱深切的地方是“望父买橘”,抓住动词“攀、缩、微倾”等仔细玩味,年过半百的父亲在手上没有可抓、脚下没有可蹬的情境下,只能吃力地用胳膊撑着肥胖的身体,“微倾”着身子努力爬上月台。越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吃力,越能体现父亲爱子心切,“我本来要去的,他却不肯”,在父亲眼里,20岁的我仍然是个孩子,非得自己亲力亲为,拳拳父爱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父亲对儿子的爱又如何体现在语言上呢?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试着揣摩一下父亲的心思。”学生很快就找到那四句话,并略加思索,娓娓道来,明白了原来父爱也细腻。此时,教师引出对范文贾平凹的《酒》的阅读,并提出问题:“父爱表现在哪些行动中?如何体现在语言上?请从文中圈点批注。”提问的时候,教师分层教学,先从中等以下的学生问起,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促使优等生深入思考。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点评,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双重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思考者、学习者、阅读者,同时教师的引领也尤为重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课内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很快就迁移到范文贾平凹的《酒》的阅读,同是父爱主题,同是借助父亲的行动和语言感悟父爱的阅读任务,高度的相似性让学生阅读信心倍增,兴趣浓厚。明确的阅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教师分层教学,由浅入深,逐步调动,依次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来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引导学生体悟父子深情,也让学生明白虽是不同的父子、不同的情境,但父爱却都是真挚的。

三、课堂阅读,学以致用

《背影》的第三课时是组文阅读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回顾《背影》的内容,明确本文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了一位关爱儿子,细心、体贴,而且执着、坚强的慈父形象。接着,教师让学生读组文《父亲》(刘亮程)、《父子情(节选)》(舒乙),提出问题:“这两组文章中作者各自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从文中勾画出来。”让学生运用从《背影》中学到的方法去读这组散文,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课堂交流展示,求同存异,关注生成性问题。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速读叶圣陶的《谈〈背影〉》,提出问题:“作者主要谈《背影》哪方面的问题,请勾画出来。”教师引导回答方向是选材,凡是与背影有关的就写,无关的一笔带过,凡是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详写,关系不大的就略写,这是散文选材的宗旨。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几篇类文,看看它们选材是否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类比阅读中,教师让学生了解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最后,教师布置课后阅读傅雷家书《给傅聪的一封信》,体会拳拳父爱。这样的课下阅读,既有课堂学到的学习方法,又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真正实现由课内知识到课外阅读的迁移。综上所述,三课时完成了精读课《背影》和四篇美文阅读。最主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教读引领课学到的方法,去自主阅读美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把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读课文换成有效阅读相关的名篇美文,这正好应了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话“千法万法,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有意识地去阅读积累,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情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可以历练和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冯凯雪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篇4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往往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抛给他们的观点而不会去思辨。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改变这样的阅读现状就是当务之急。批判性思维能力之于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相关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介入能帮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阅读文本、分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有效提升阅读水平。

一、巧妙引入,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设环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阅读文本时,他们只知道去理清文本的脉络,感知基本的内容,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教师就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他们的阅读兴趣,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再逐步激发他们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引导得巧妙,学生会沿着教师的引入将批判性思维推向纵深。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人物轮廓,问学生这个像谁。学生推断这个人物就是阅读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通过图片的引入,教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需要将画像与书本的描述进行充分融合,这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比较能力。接着,教师就问学生:能在图上加上哪些元素,使之更像孔乙己?这其实就在引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生需要给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还需要否定别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当教师说,能不能给孔乙己加上一顶帽子?一个学生说,如果给他加上破旧的衣服更合适。当教师再提议给孔乙己的手上画一个戒指,又有学生说,孔乙己很穷,这样做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他提议说,倒是可以在画面上给孔乙己画上一个长长的指甲。他给出的理由是,原文有这样的描述: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同时,该学生还补充道,长长的指甲更能说明孔乙己的迂腐与懒惰。显然,通过教师的引入,学生开始思考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引入中,学生主动将文本人物作为切入点,进而展开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不仅多维度地感知文本的人物,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同时,他们还锻炼和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有效合作,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阅读中开展合作能让学生彼此交流、彼此帮助,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在合作中他们会彼此交流观点、会彼此争论问题;在争论与交流中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合作,要给学生创设合作性话题。学生在合作的状态下,更能体会到民主与平等的氛围,这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生。教师给学生创设的合作性话题要表面看上去不很难,以引发更多人的参与。但实际上又要有点难度,以让他们能深度地思考。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抛给学生的话题为: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藤野先生》,那么当前的这篇文章能不能改成《孔乙己先生》?在合作中每个人都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对与不对,只要表达了,就会得到组长的肯定。在合作中,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质疑,他们会在质疑中渐渐形成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的表达自己认识的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成长的重要路径。有学生说,是可以加在原文的标题后面加上“先生”二字的。他给出的理由是,先生在过去是对读书人的尊称,孔乙己也是一个读书人,还写得一手好字。他还补充道,孔乙己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对小孩特别好,一小碟茴香豆也会分给他们一些,这跟藤野先生的善良是一样的。但是另外一个学生就给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不可以加“先生”二字。他给出的理由为,一般来说,先生就要成为人们各方面的表率;而孔乙己是不能担此大任的,他不勤劳,而且偷人家的东西。通过合作,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可见,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让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合作中,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阅读潜力,依靠自身的努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多元对话,拓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对话,在对话中不断拓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以让他们立体地、多元化地呈现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式,让对话成为学生打开课堂的重要方式,也让他们在对话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是与学生开展这样的对话: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期待学生精彩的表达,期待他们将对话开展下去。学生想到的就是阅读文本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说,文本的最后一句挺矛盾的,不知道孔乙己有没有离开人世。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说出孔乙己没有死的理由,或者孔乙己不在人间的理由。学生由师生的对话转为与文本的对话,他们认为,这样的结尾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不少学生认为,孔乙己没有死掉,他们还基于文本设计出一个寻人启事,以好心人的身份,在孔乙己当时出入比较多的地方张贴出来。寻人启事是这样写的:孔乙己,男,年纪不是很大,喜欢喝酒。他腿有残疾,不能正常走路。他的胡子很长而且乱,他的衣服脏而且破。如果大家见到他,请与咸亨街张同学联系。可以看出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批判性思维也随之发展。毋庸置疑,在多样的对话中,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孔乙己,也进一步发掘了文本的主题。他们在对话中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着文本中复杂的人物,并以创设寻人启事的方式体现自己的看法。一言以蔽之,在多样的课堂对话里闪烁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光芒。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在谈论创造教育时曾经这样说,如果学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何以创造。他认为,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创设多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质疑,在质疑中抵达阅读文本的内核。

作者:蔡亚飞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