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中的运用(共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技巧
(一)确定编写原则
初中语文导学案其编写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根据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编写内容,一堂课编写一个导学案,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从而加强授课的计划性,调控知识量。
第二,针对性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一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参与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实际就是优化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方法性原则。要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通过学案导学,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层次化原则。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基础,在编写导学案时,尽可能把难易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二)内容齐全,各有侧重
导学案作为学习的设计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以教材为基础,编写前必须深入阅读和钻研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和要求,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第二,依靠集体的力量,导学案的编写过程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的集体智慧,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编制初稿—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的流程进行。第三,教师要精选备课的内容,要在内容齐全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勇于舍弃;精简导学案,抓住核心。
二、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因此导学案更适合在课前发放,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教材,然后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够解决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但是在学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如何阅读课文,解题技巧等;另外一方面要让学生养着记笔记的好习惯,将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做好记录,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答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二)把握学情,灵活使用导学案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要随时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尽量做到只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进行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提炼;同时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
如果没有教师的检查与监督,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进行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在上课之前导学案要上交进行检查,而教师的检点在于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和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让会的学生给有疑问的学生讲解,这样既锻炼了讲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他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授课的新课改方式。并且教师可以把授课的重心主要放在重难点的解释上,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小结
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精彩展示,提高素质。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导学案的编写技巧和应用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李玲 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实验中学
第二篇:提问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高效的提问策略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同时也是出于这种好奇和好动他们对事物就不能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始终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从而影响教学进度,而高效的提问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将焦点集中在问题上,思维惰性就能够得到改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2高效的提问能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依赖性比较强,遇到问题时习惯性的寻求别人的帮助,当老师的问题高效且有针对性时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让各小组提出对文章有见解性的问题。
1.3高效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初中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也会有所欠缺,而教师的课堂提问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的交流表达平台,教师也会对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表达对问题的看法理解,不仅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得到提高。
二、提问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提问过深或过浅,过多,与文章中心偏离
提问过深会使学生因为想不到问题的答案而产生沮丧的心理,容易失去兴趣。提问问题太浅往往使学生看待问题过于注重表面,缺乏对文本的认识。教师习惯性的提问过多,比如有的教师习惯讲“是不是呀”,这类型的提问会使学生顺着教师的话说,导致学生们不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偏离中心有优劣之分,可能会给学生补充许多课外的知识,但是离文章的重点相差甚远,学生往往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外的部分而对文章本身的内容失去了兴趣。
2.2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正面回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问问题,也要认真倾听回答,成为一个好的听者。当老师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学生可能会放松的思考问题的答案条理清楚的讲述出来,当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时,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学生面对一个耐心且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时可能在无形中给予他们鼓舞。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会表明教师缺乏教学修养,不知道注意和倾听的重要作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表明教师不够尊重学生,没有把学生在心底摆正位置,这种消极的不良因素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所提问题过于老套,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将文章拆解开来,分段式的叙述概括段落大意,不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有的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过于死板,提问的方式老套且无新意。例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习惯提问学生:“这篇课文共有几段;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这种提问方式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产生学而无味的现状。教师可以采用另外的提问方式:“文章共讲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都在那些段落;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背影是写作的重点”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共有多少段,也能够了解文章的写作重点。
三、提问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问题的提问方式要有系统性逻辑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构思问题的时候,要注重文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转换,多构思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这样能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3]。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在文章中的第六段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段是文章中的题眼,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背影”印记。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文章描写父亲的衣着有什么目的;用了哪些形容词描写父亲的体态以及父亲走路的动态;文章中用了哪些动词描写父亲攀爬铁道”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3.2问题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重难点的把握,应根据难点设计问题,使学生了解主次更好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时问学生“孔乙己的姓名”,问题看似简单明了但却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章,进行思考,让学生们了解为什么人们不叫孔乙己的姓名,然后逐步解决文章中的难点。
3.3问题的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教授课堂内容时,适当的联系当下的热门话题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讲授知识时课外内容与课内的结合更容易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能够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进行课堂消解的时候,可以播放背景动画《懂你》,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父母之爱朴实无华,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回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讲述父母为自己做得感人的事情,与身边的同学一同分享自己的幸福。
四、结语
现今的课堂教学少不了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为广大教师所运用,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教师只有对当下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创新,大胆的采用具有艺术性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进而由浅入深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作者:易翔云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任岩松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基准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使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再突兀,为知识的引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形象直现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发展需要内外兼修,要有内在的发展需求、教师的耐心指导,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发挥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因而教师的主导要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以学生的困惑之处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给他们以启迪。
2.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式。启发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不能困囿于“师问生答”的模式,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教学情境、教学条件等采用多变的方法,以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3.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语文学习中的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异彩纷呈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分析,以实现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处于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启发重在探寻结论。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重点关注问题的结论,而忽视启发的过程,当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或大包大揽,引导过多,致使结论变得透明化,学生无须经过思考便可得出结论;或为学生限定了一条道路,学生只有沿着教师的预设思路亦步亦趋地寻求答案,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制约。表面看似热闹,其实是过于注重形式化的“启发式”,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启发注重教师发问。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认识狭隘,将没有启发作用的问题抛给学生,或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思考便可作答;或过于复杂繁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断续发展的状态。
3.教师启发过于片面。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优等生照顾有加,认为后进生智力平平、能力低下,将其“打入冷宫”,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照顾。另一方面,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片面,针对自身生活体会的问题多,针对作品思想内涵的问题少。
三、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点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出富有启发性、吸引力的问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如在《一面》一课教学中,教者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蹦出来?”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学生就从人物情感、社会背景分析,经过思考、交流得出结论: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革命人士。教师要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提问的角度、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再创造。
2.探讨式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利用文本资源,把问题设置成互相矛盾的对立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争辩,既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如在《多收了三五斗》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认识到“谷贱伤农”的社会根源,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多收了三五斗”的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粜米?学生通过探讨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农民面对丰收,应该是满怀希望的。”有的同学说:“他们虽然丰收了,但决定粮食价格的却是米行老板,所以他们的心理应该是矛盾的。”还有同学说:“在旧社会,投机商们相互勾结,故意压低米价,欺压百性,所以价格肯定不会高,不会如旧毡帽朋友想象的一样美好,所以他们心里肯定会有失落感的。”教者有意识地设计问题,让学生陈述观点,使主题越辩越明。
3.留白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接受,反而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言上、情境上、形象上设计留白,让学生冲破课堂教学的束缚,放飞思绪,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小结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充分发挥启发教学思想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陈凤莲
作者:陈凤莲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常见误区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加速了教学方法、手段、教具的改革,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多媒体课件“灌满”整个语文课堂,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具有主观性,特别是文学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在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具体形象需要学生借助想象力来完成,这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动地进行思考。虽然在新课改中,我们也同样强调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具有一致性,但是语文教学中更提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思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多是教师按照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规划好的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常常服从于预先设计的流程。有的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上课流程完全按照固定的课件进行,每次上课都满堂展示多媒体课件内容,教师只负责点击鼠标,由课件完成书写与示范、启发与引导,甚至事先预定好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讨论后硬性呈现,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了观众的角色,教学过程仿佛成了多媒体技术设备的展示,导致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展,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运用相对死板,不能在课堂进行灵活的变通
初中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些实践能力不仅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常识,也包含了自然、社会与人文等方面的智慧。它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刻意追求固定的传授模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费时费力,可谓倾注了教师的大量心血,可是几乎所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参考资料预先构想的,而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讨论结果和问题答案。要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目光、情绪变化等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教师相应的反馈,可是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呈现顺序却相对的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及时的调整。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过于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初中学生在具有了口语的语感基础后,其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培养书面语的语感,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有书面语或文言文出现。可是,书面语或文言文相对难懂和枯燥,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对书面语或文言文的有利补充作用就发挥了出来。多媒体课件生动的视觉、听觉效果的确起到了吸引学生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贪多、贪新鲜,选用琳琅满目的图片资料,追求丰富多样的视听效果,应用了大量的视频、动画、甚至是名师讲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指向与集中,从而造成了注意分散的情况。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选用的资料与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关联,导致一节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丰富的课堂教学音像之中,而没有对画面和声音所蕴含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多媒体课件会相对延长学生的用眼时间,导致眼睛疲劳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初中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充满热情地阅读。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资料大多通过投影仪来显示,这就对投影设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有的投影设备,如投影仪灯泡超期服役,导致灯泡亮度下降,投影质量恶化,图像变得不清晰,加重用眼负担。或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室光线较强,多媒体课件的底色较浅,学生看不清楚投影,视力疲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有的教师将大段的文字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有时文字的颜色与背景区别不大,有时文字的字体相对较小,这就需要学生更长时间注视多媒体屏幕,更容易导致用眼过度。此外,长时间使用多媒体课件也是加重学生视力负担的主要原因。总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相对于传统的板书和纸质书本更容易造成学生眼睛的疲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误区的克服策略
多媒体课件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但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克服,相信其会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语文教学充分融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语文教学说到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二者本身并不矛盾,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无论传统教学有哪些弊端,它毕竟有着无法替代的优点及作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互补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构成的,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将内容合理地呈现给学生的有利手段,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书本、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讲解等传统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合理运用。如果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依然按照预先的设计呆板地执行课堂教学流程,机械地宣读大屏幕的文字,那就成了打着多媒体幌子的传统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设计需要课堂讨论的问题时,可以在呈现动画、图片或视频后明确问题,随即展开问题讨论或启发式引导,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最后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语文课堂讨论也变得丰富多彩。
(二)把握为学生需求服务的理念,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新课改要求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些都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同样,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学思想的外化,它的合理应用也是以学生的课堂需求为依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充当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员,而是要把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备课思路完美的结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一定所有课堂教学时间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而是适度、适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方式。多媒体课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课堂教学,或者说有些课堂教学可以不使用多媒体课件,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例如,在进行某些阅读和理解的内容时,有的教师选择不使用多媒体课件,而是用自己生动的引导和富有表现力的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而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生动的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
(三)注重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互补,实现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
多媒体课件花哨、不实,主要是因为教师未能把握多媒体课件与教材、课标的紧密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要依据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随时提醒学生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联。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必备使用工具,这个工具如果同多媒体课件这个促进认知的手段有机结合,更能达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协作、探索的目的。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是相对固定的,而学生的反映却是千差万别的,当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产生疑问时,需要借助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等材料来帮助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例如,记笔记可以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复习,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适时控制屏幕显示的速度和时机,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的习惯,在学生需要思考、讨论和记录时,教师可以延长多媒体课件的显示时间,在学生沉浸于某篇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时,教师可以播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和相关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细节处理
初中学生的身体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多媒体课件的不当应用容易引发学生视力下降,所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要兼顾学生视力的保护。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媒体设备维护的专项资金,对寿命到限的设备进行及时更换,确保多媒体设备的健康运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室,要有窗帘等设施来根据需要随时调节室内的光线,在课堂使用的黑板的前最好安装板前灯。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到投影的视觉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底色与文字对比要强烈,尽量用较大字号、加粗的文字,最小的文字大小也要以最后一排学生能够看清楚投影仪为宜,图片、声音呈现的时机和时间都要经过仔细的考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恰当安排教学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活动的合理调配上课时间,不要让学生盯着投影仪的时间超过20分钟,在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或课间休息时间,开展眼保健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也实施了良好的用眼卫生。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克服误区,发挥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标。
作者:宋铁莉 张春苗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第五篇:字理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字理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或者是字义区分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字理分析法”,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培训部任教研员的黄亢美既注重宏观理论研究,又深人教学实践;不但讲学“实”、“新”、“趣”、“活”,对字理分析比较透彻。
(一)分析字形结构明字理
分析字形结构,可以明确字词的形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循序渐进式,最初学习独体结构字(象形字),可以根据“象形”义,给学生简单介绍,字形像图画一样。如“象、鸟、山、雨”等等,都是比较简单。进而学习会意字,就有偏旁结构的意义渗人;或者是把独体字结合在一起,有了更多的意义包含在其中。
(二)比较形近部首明字义
分析字理时,会发现很多的字也是有“姓氏”的,偏旁相同的汉字几乎就是“一家人”。字理分析时要仔细分析偏旁结构,分清“邻居”和“近亲”的关系,可以了解字义。可以归类总结,如“木”字旁结构的字,大多与“卞质,,有关,“宇”偏旁的字大多与“水”有关。经过分析整理,汉字也可以站站队,排刹湮。黄亢美在《活用汉字三千,人生风光百年》中就育归纳: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J、、,就能自觉地析解“煮”、“烈”、“烹”、“照”、“熬”等字的形义。
(三)多媒体展示加深印象
字理分析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现在有了更快捷的辅助手段。多媒体可以随时打开,找出汉字造字的源头,象形字可以展示出汉字演变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识记。形近字也可以根据字理分析来区别。如“即”和“既”。“即”读i工,动作还没有完成,到,开始的意思;本意是一个人正要去吃饭的动作。“既”读11,动作已经完成;本义是一个人吃过饭后要离开的样子。《说文》中解释为:“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可在大屏幕上展示会意字的图解,学生可以更明白的理解二者的区别。
二、字理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字理分析让识字更有趣味性
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时,只是“横平竖直”的把字体结构教给学生,学生就感受不到汉字的生命力,学习起来就没有感情。因此课堂上,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探秘”。如在一次做题的时候,学生对“好高鹜远”和“趋之若鹜”中的两个w血字分不清楚。我在区分这两个字的时候就运用了“字一样跑得那么快去“追求”。“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野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鹜”为“野鸭子”,故而应该为“鸟”。这样,学生对这两个词再不会混淆了,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古代劳动人民造字的时候,已经赋予了汉字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带着“使命”诞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究“字理”,明晰字义,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二)字理分析让学生理解更透彻
汉字的偏旁结构并非随意组合,在结合之初已经具备了符号的意义。无论哪种造字法,字理意义都是深刻而有趣的。象形字最直观形象,但是老师们如果不是研究古汉语,对象形字的“前身”了解得就不够。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推广,很方便地可以调出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的古汉语字形。会意字更有趣,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造出了汉字。会意字可以表示出更多抽象的意思,“字理分析”的时候也是最有意思的。比如“小土—尘,小大—尖”,“人”靠在木头上就是“休”。更有意思的是叠罗汉式的会意字,如“三人—众”、“三木—森”等等。这都是很简单的例子,只要在识字之初,教给学生其意义所在,学生一定会理解得更透彻。当然,有些汉字因为简化,其意义仅从简体字上体现的不大明显,如“只”其繁体字为“雯”与之相对的“双”其繁体字为“矍”,只有还原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意义。
(三)字理分析有利情感教育渗透
学生和老师一起拆字的时候,不仅能够快速识记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能够感受到汉字的博大内涵,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敬畏和喜爱。在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有个重点生字“J温”字解释为“生气、发怒。”提醒同学记住偏旁是“个”,一般为怒从“心”生。由此又联想到“忆、忏、怀、忧、怖、怕、怯、恨、恼、悦等,都是一种情绪。由此积累“人不知而不J温”的意思以及“J温”的写法。学生对这些“个”旁的字都会写,但是从没有集中在一起审视一番,故而有“恍然大悟”的神情。老师在点燃起学生的兴趣点以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汉字字理的分析。“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最容易考察默写,并解释“周”。“周”读音为Wdng,最早通“网”此处引申为“迷惑”。从“门”部,关闭在“门”里,“亡失方向”即为“迷惑”。此时可以即兴加一点比较简单的拆字游戏,便于学生对字理的理解。如展示一副拆字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此联巧妙在不但能拆字,意义还能相通。一时之间引发了学生拆字的兴趣。
三、结语
学生对汉字只知道读写,没想到里面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对文字学习的热情剧增,爱上拆字游戏,爱上文字。一石可激千层浪,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能有意识的运用“字理分析”,那么学习的效果当然就会很好。
作者:唐旭设 单位: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作用
一、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语文能力
1.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不断地在语文活动中展示自己。教师要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如:口头作文、语文课本剧、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教师要把握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自我提升。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尽最大能力展示自己,并不断反思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不足,以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农村学生接触面比较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学生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能够自主探究。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材《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采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就要让学生学会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现阶段的学生对于孔乙己所处的时代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师要把握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就要层层质疑,步步深入,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自主学习掌握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情感能够更好地与文本接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教学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单凭教师的口传身授,学生恐怕很难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极容易产生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学生不能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更不用说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有条件的农村初中,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字、形、视频、音频来了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以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赵州桥、卢沟桥,进而引入课题中国石拱桥,再通过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学重点难点,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明了本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以及文章的架构,再通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一步步将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研讨语文学习的方法,不但情感可以很容易与教学文本接轨,而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2.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初中语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得到能力的积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知识积累。因此,语文课堂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三、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凸显主体地位,提升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养成合作、交流习惯的需要。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形成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在合作小组中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要巧妙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不仅要实时把握学生已经具备的语文技能,而且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
作者:杨友利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徐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