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共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以学生为本,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不仅是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要求,也是由语文科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带给了读者理解的多角度性。同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质上是个体对作品的主观认知,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对相同文本的不同解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个体差异性更加突出。理解的多角度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自然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许多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材的观点,这正是他们独特视角的反映。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积极肯定,坚定其思考和创造的信心。
二、优化课堂提问,以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行动最好的推动力。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往往从对事物的疑惑中来,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针对课文理解要点,合理设置问题难度,根据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一系列有层次、有步骤的问题,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学生自己解惑,对课文做出更深的理解,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如,在课文《背影》的教学中,就可通过分层设问的方式设计一组问题: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接着再问:与背影相对应的,课文写了几次流泪?这个问题在课文中也有比较明显的指示,学生容易回答。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发问:作者每次流泪是因为什么事由?通过阅读,学生不难从课文中得到结论,将作者父亲为儿子做的事情归纳出来。有了这些铺垫,就可以提出直击文章情感主题的问题:从这几次背影、几次流泪中,你感受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入难、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自我诱导、自我解惑,在对课文的反复研读中获得自己的感悟,得到情感的升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形式促进自主学习中的合作交流,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深度
新课标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最好体现方式便是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和分组辩论。要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开展这些活动,首要任务便是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打破师生等级隔阂、摒弃死板的教学模式、摆脱沉闷的教学气氛,学生才能够、才愿意积极表达自我观点,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真正以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度,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尚未理解的部分,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空间,自己只扮演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和惯性,让他们增进对疑难问题的探究深度,摆脱固定思维带来的框架,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即便是略显枯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也可以开展这种学习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泼,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在学习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后,就可设置一个分组讨论:为何要选这二桥进行介绍?可以只介绍一座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课文的设置目的,即二桥代表着中国石拱桥最突出的特征,不可只介绍一座,这样不足以反映中国石拱桥的全部特征。
四、合理引导,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走入误区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同时削弱教师的课堂调控权利。相反,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进行积极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单纯的自读自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走入这几个误区:
1.只有优等生滔滔不绝,后进生默默无言或是发言不被重视。要让学生意识到人人都有发表见解的权利,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2.讨论方向发生偏差,纠缠于无价值的问题讨论。若学生实在不肯放手,可将此作为课后研究。
3.讨论过程中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讨论”沦为“争吵”。初中学生正值个性异常强烈的青春期,个人意识强烈,不易妥协。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双方以自己观点的依据来说服对方,将之拉回课堂的轨道。
五、学后及时总结,积累学习经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思考、交流的过程,重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思维碰撞的快感及对自我见解有目的、有依据地表达,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完成课堂讨论或交流后,可要求学生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心得写下来,既能够强化他们对课文的掌握,又能够总结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断提高思维、探究能力,进而达到自身语文素养的飞跃。
作者:向红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盘石中学校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一、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追求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有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初中的语文课文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这些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精髓又能被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理解。这些文章并不会像磁盘拷贝一样复制到学生的脑中,必须通过仔细的品读才能汲取精华。一是通过朗读,读出文章的内涵和思想。张田若说:“学习好文章,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阅读对体会文章内涵的重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是好文章让人爱不释手,经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会其中的深刻而丰富的含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和历史沉淀的精品,可以说:“增之一字嫌太多,减之一字嫌太少。”这样的文章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深意,越是能感受文章的意蕴越是喜欢朗读,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不厌其烦的朗读,但阅读水平和对文章的理解都没有提高。这种阅读方式就是为完成阅读任务而阅读,学生没有情绪上的投入和内心的思考,反反复复和尚念经一般的阅读还不如停下来休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领会文章才能增强阅读的效果。二是通过默读,领会文章精华和神髓。有些语文教师重视朗读,课堂上经常出现朗朗的读书声,但也免不了有些学生在朗读中滥竽充数。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另一种阅读方式——默读。通过默读细细咀嚼文章的字句,感受文章的优美。比如,默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体会作者的豪迈奔放、狂放不羁的情怀,一幅纵马奔驰出猎的动态画卷呈现在脑海中,细品之下让人久久不忍释卷。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重要方式,灵活运用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二、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追求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学生的写作往往从模仿开始,写作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对各种文体进行模仿。初中学生往往语文水平有限,对教材中的经典文章解读的不够深刻,模仿起来也只是照猫画虎,很多文章写得形似而神不似。如前文所述,写作是一个倾吐的过程,就是通过笔端来传达心中所想,在表达的时候对语言文字进行书面化的加工,让文章能够更加晓畅自然,读者通过阅读文章能够很透彻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文章就可以称作合格的作文了。初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总感觉拿着笔发呆而无话可说;二是心中有很多话要说,急的抓耳挠腮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区表达;三是能够形成文章,但语言口语化谈不上优美,有的甚至词不达意。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造成下笔时脑中空空;第二个问题时由于对写作规律的掌握不足,对范文或教材中的文章没有经过仔细的阅读,造成笔意滞涩;第三个问题时因为学生平时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够,对写作的锻炼太少,造成文章的不完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追求之一,让学生多想、多读、多写,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和思想。
三、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追求
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科目之一,对表达能力的要求并不只停留在口头日常用语的使用上,还应该让学生的表达简约、准确、完整和优美。书面语与口语表达都是学生所用具备的语文能力。书面语的表达一般通过作文的形式来实现,而口语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发言和回答问题。学生在正式场合如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按照语言思维的规律一般都是先在脑中形成初稿,然后按照心中所想通过口语表达出来,让听众能够领会他所说的话的含义。教材中许多优秀的文章可以通过留白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如矛盾的《白杨礼赞》:“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文中省略号的位置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填上,看自己的词语与作者的原文有哪些差异。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把阅读的过程变成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说,交流读书感受,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共同提升。
四、小结
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汉语使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在汉语氛围下听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而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来提高,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追求,也是还原语文本色后广大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的本质。
作者:马小颖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和技巧
一、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1.吸引注意力,激发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提问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提问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配角和主角,他们共同配合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提问能刺激学生的感官,防止他们分散注意力。都说“好奇心害死猫”,但是笔者认为,在学习中,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使其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和归纳整理。有研究表明,学生对通过教师的提问而获得的知识的记忆比较深刻。由此可见,提问能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答案的正误告诉他们问题该如何解决、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及时反馈,了解学情。提问在课堂上是一对一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方案作出调整,比如着重讲解难点,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地方只作略微补充。这样既可以使师生双方互相了解、共同进步,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克服思维惰性,促进学习。在初中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缺席”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有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觉得自己脑子好,不需要思考,甚至不需要听讲也可以考出好成绩,而部分差生则担心自己答错问题会丢脸,以致不敢发言。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适当地激活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克服学习中的种种障碍。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设计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上面说到,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而好奇心人皆有之,对学习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时精心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不同的兴趣,设计巧妙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问题要简明扼要,指向性明确)。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始终保持学习的兴奋状态。
2.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语文课文普遍比较枯燥,学生不会一开始就对每篇课文都有兴趣。教师能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突破口,让知识奔涌而出;还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障碍,这样学生就会急于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从而认真思考问题,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思维训练,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琵琶行》是一篇双线叙事的文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提出“联系课文谈谈琵琶女的演技”和“诗人为何会发出那么沉重的感慨”两个问题,如此一来,当学生在了解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时,也会明白诗人感慨的原因,从而更容易了文章的重点。
3.循序渐进,发散思维。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问也一样,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其步步提高;还可以通过逐渐推进提问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不局限在一个范围里。这样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对其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问:作者为何愁?流水的特征是什么?从作者的感慨中能体会到什么?然后要求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可以从多角度立意,但学生要从流水的特征写出自己的启示。
三、课堂提问中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度”。课堂提问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便问学生问题,而是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如果教师一味地提问而忽略了主题,和学生聊到无关学习的问题,那么这样怎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营造表面的热闹气氛,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获取相应的成效。所以教师要看准时机,随机应变,让提问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2.计划灵活,态度亲切。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所以教师对学生提问时态度一定要亲切,切忌生硬、牵强;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减少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们乐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教师还要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采用灵活的提问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努力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要有针对性。每个班的学生能力层次不一样,个性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注意观察个别沉默寡言、不主动发言的学生,用心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有收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有技巧的提问能快速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善学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吴兰兰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
第四篇:打造和谐生动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用宽容、创新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另外,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强化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敬业、宽容、创新的品质感染学生,用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启迪学生心灵。首先,教师应将教育工作视为神圣的工作,注重师表风范,具备宽容的气度,做到正直而敬业、公正而宽容,关爱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随意体罚学生。同时,教师要打破“教师权威”的观念,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尊重、理解以及合作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心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定教”,不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在本文中,父母在送与不送孩子的问题上始终处在矛盾与犹豫中,其情感世界出现了哪些波澜呢?请走入文中“父母”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完成有关表格。(学生思考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呈现表格)(2)由表格看,在送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颇费周折的,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考虑。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他们多次换回孩子原因,探讨“父母的心”的内涵。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想法,说说“父母的心”究竟包含哪些内涵。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平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自由表达和交流讨论的机会,促进师生对话,促进学生思想的飞跃和情感的升华。
其次,教师应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个性化教学,展现人格魅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打破教材束缚,回归生活,而不是拿“旧船票”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影视、多媒体、网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无形中诱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学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用博识、幽默打造生动的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从古至今,既有诗词歌赋,也有现代散文、小说,可谓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五彩斑斓。因此,要打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幽默的教学艺术,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如行云流水,使学生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得到理趣。反之,如果教师胸中无书、呆板僵硬,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心灵的启迪了。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渊博、深厚的文化知识与底蕴,能够利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巧妙地引导与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逐渐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审美享受,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无穷,从而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语文与各学科、生活实际的联系,时常穿插一些趣味故事、小知识插曲、新闻热点等,让课堂显得妙趣横生、轻松愉快。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教师可利用趣味童话故事自然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则应超越文本,引入有关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其次,教学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学生则会被深深吸引,从而主动地学习与探究。正如俄罗斯谚语所说的: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追求语言魅力,不断优化教学语言,运用富含智慧、激情、幽默、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思维、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其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猜谜、俗语、他人评价等手段,或者运用流行歌曲、课文诗句、广告语等营造幽默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故乡》时,阔别20年后再见到“我”,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此时,教师可顺口说道“:真可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啊”,或者利用夸张、比喻、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创设幽默风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谐音法,巧妙仿词,达到幽默的教学效果,打造快乐生动、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田海青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海河初级中学
第五篇: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科魅力
一、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
(一)回忆演绎、情感点滴
回忆演绎,是要从调动学生心底的情感,以此融人课文情境。如在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教学赏析过程中,作者父亲脑姗、肥胖的身影努力爬上月台的情境、父亲给作者的回信以及作者的泪光,字里行间无不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背影》本身则以蕴含有丰富的情感,用朴素的语言描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浓烈思念。教师不妨用饱含情感的语言陪伴学生赏析全文。赏析结束后,学生大都沉浸在文章浓浓的父子情感中。当此情形,教师不妨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的点滴,让他们以“回忆父子两三事”为主题或做一首小诗、或写一篇散文,抒发自身的情感。在此浓烈的情感氛围之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和学习激情,更有助于对《背影》中作者浓烈的父爱情感体会。还可选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上台进行朗诵,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借此在思索中不断深化对文中父子情感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可谓一举数得,语文的魅力得以充分绽放。
(二)争锋相对、激烈辩论
在部分文章教学时,教师应当抓住文章中可讨论争议的关键点,引发学生辩论,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具有一定拓展作用。如在曹操《龟虽寿》《观沧海》等文的教学过程中,仅凭借文字的三言两语难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代袅雄曹操的心境。对此,教师不妨收集、整理多方资料,以多媒体展示与生动的拓展讲述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现曹操的生平和诗词的创作背景。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对曹操的印象逐渐清晰。在刻意引导下,他们开始思考曹操究竟应该算是一个“好人”,抑或“坏人”。这时,我们将学生分为正反双方,就曹操个人,以及他刊历史的“好”与“坏”展开辩论。学生多方收集资料,尽显手段、激烈辩论,从曹操的生平到各项战役,以及国家的治理手段进行激烈辩论。在学生资料的收集、辩论过程中无疑都在不断深化对曹操形象的理解,明晰曹操在诗文写作过程中拭剑天下、一统三国的雄心壮志。三国知识本又是男同学较为喜爱的方面,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化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增进了学习兴趣,将语文课堂的魅力彰显无遗。
(三)感官调动、现代手段
随着时展,各种现代化手段融人课堂,有效地运用必将使语文课堂大增色彩[lj。如在《观潮》《桃花源记》以及各种游记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文章,通过多媒体播放适情应景的音乐、影视资料等。从感官上调动学生,帮助其更好地融人课文情境,真切、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描绘的各种各样情境。
二、艺术立象尽意,体味文章意境
庄子在承继孔子的基础上对“言意观”有了全新的理解,是谓“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这于文学、哲学均有重要意义。诚然,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诚可谓少,意境的传达更多是需要启发与点拨,需要自身真切的感受而无法以外力强加。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立象尽意,让学生体味文章意境呢?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教学为例。“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千古才女”、“词国皇后”,享受如此多美誉的才女自然深受学生好奇和喜爱。据此,教师可对李清照的生平进行拓展介绍。从早期词作的“闲情逸致”到后期的“多悲多叹”,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她的词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收集资料,将李清照生平“书香门第一一琴瑟和谐—孤寂晚年”的转变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述。学生或对李清照的高情、大才钦佩;或对其悲凉晚年叹息;或对闲情逸致向往,各种看法,不一而足。相同的是,学生都沉浸在了浓烈的课文情感氛围中。这时,教师再引人本节教学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忆及先前情境,李清照正当青春年华所作的这首“不事雕琢,富自然之美”的小令清晰呈现在学生眼前。一叶轻舟、沉醉不归,易安的闲情逸致、潇洒肆意在词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以如此“立象”的方式实现课堂情感、氛围的升华,将语文、文学的魅力充分绽放出来[2j。
三、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吸收、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导,同时是对学生素养、思想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在此重要的年龄阶段,语文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教师应当把握课改时机,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探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绽放语文课堂的魅力,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其合作、自主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者:梁洁红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环城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前提
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难题,能否有效的实施还需要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笔者认为,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应具备以下前提。
1.充分发挥创新思维,高度重视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障,要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就必须从根本上对其重视起来。同时,在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国家颁布的相关制度有充分的了解,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改善教学思维,提高语文教学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有反思意识,要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措施。可以说,上述几点是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基本前提。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相比于成年人,不论是心理发育还是生理发育都尚不完善,这些问题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其中,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尤为凸显。而语文科目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相较于其他科目显得有些乏味,这难免为学生学习过程带来负面心理。为保证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构建的成效必须要同步提升学生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不断革新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引进先进教学思想。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提升是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具体策略
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提出是新时期课程标准逐步实施取得的结果,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否快速有效的构建成功,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需要广大语文工作者按部就班的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方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有绝对的把握。在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工作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确立高效的教学目标,要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要根据针对教学内容找到适当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大致的预知。通过这些课前准备工作,必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这也是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2.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升其学习成绩,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培养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一方面需要教师的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配合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对将要简述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找到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前提,对其语文成绩的提升有着突出的作用。
3.提升教师语文教学专业技能虽然新时期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前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作用从未减弱过丝毫。因此在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应有一定的提高。其中语文教学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和解惑者的作用。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保证课堂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教师应以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现状为前提,不断提升自身语文教学能力和语文知识,同时还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做一定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做基础,从而能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小结
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提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因此,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徐业兵 单位:江苏泪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
一、用心营建快乐的学习氛围
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1.精心设计导语。设计叩开学生心扉的导语,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情绪很重要。如学习《三峡》一课,导入时放映三峡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丰富教学手段。把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成功的愉悦,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二、教学行为教学相长,共徜学海
教师应当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把课堂当作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理念的过程,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观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也将在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中发现精彩,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问促思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参与他人的解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截然相反。
四、多方向、广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1.打破定式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培养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积极性
教师要“放权”。首先,下放导语权。让学生在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教师乘势上课。其次,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让我们深入探究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构建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得有情有味的初中语文课堂,为学生终身快乐学习奠基。
作者:王丽红 单位:河北省鹿泉龙凤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