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感受性阅读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从阅读教学的弊端透视阅读的本质
1.当前阅读教学不尊重阅读主体,缺乏感悟
“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的如痴如醉,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是看了一出精彩的演讲。”这是传统阅读课堂的特点。
首先,阅读教学“目中无人”,以教师与教参为本,重视知识和语句的分析,淡化个性理解与感悟。不少教师热衷于精耕细作,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中一张嘴、一本书,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没有自主思维的权利,失去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失去自我探索、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情趣。
其次,注重强化训练,忽视思维培养。老师把试题进行分类,研究出几种“灵丹妙药”,对不同试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见招拆招”,于是学生成为做题机器,语文失去了生活与生命的色彩,学生记住了做题的方法,失去了语文兴趣与素养。心灵没有参与到语文的学习当成,语文仅仅成为一种工具被学习。
再次,课堂改革形式多于内容。很多课堂强调学生活动,忽视基础阅读体验。有的课堂还没有好好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没有给学生思维与感受的时空,就急急忙忙地进入设疑问答程序,场面活泼热闹,没有抓住阅读教学的根本——多读、多悟。有的课堂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导致一些学生的阅读文本选择与思维方法误入歧途。
以上列举的这些现象导致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形成虚假阅读。阅读没有与感悟、能力、情感、思维、生活相结合,阅读缺乏育人功能。
2.阅读的本质就是个体的感悟
一首歌曲,有人听着觉得美妙、有人却感受凄凉。这是因为听音乐的过程是极其个性化的感悟过程。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文化、情感、思维等的浓缩,这些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让作品中的文化、思维与情感等内化到学生的知识、思维与情感结构中去,建构学生个性化的知识与能力、情感结构。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于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都存在着不同,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吸取所个体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才是阅读学习的本质过程。
所以,我们从思想观念上就要把阅读的过程还原为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学习过程,只有把感悟式阅读理解为阅读的基本选项,才能够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
二、从感悟式阅读透视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打造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真正的阅读要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分析、写作,在阅读中重构知识结构,完善人生价值观。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要构建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在课堂中给学生一定的阅读选择权、解读差异权、思想表达权、提问质疑权,让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受到应有的保护,让学生充满阅读的兴趣;高度尊重学生个性选择、个性理解与个性情感,培养其阅读过程中的创造力、想象力与理解力;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讨论、学会写作。
例如《想和做》教学中:教师可以当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在定目标前,老师要求学生借助问题,如“理解课文我们需要查找背景知识吗?” “我理解课文的思路吗”“我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发了什么联想?”等,确定学习目标。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有关作者胡绳的介绍、学习本文概括生活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途径,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交流问题。然后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归纳引导,形成清晰的思路与结论。
2.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原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只有“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才有教育价值。语文阅读教学是“打太极”、是慢功夫。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知识以及只可会意的语感等,都是在实践中自然“习得”的。一些经典如《三字经》《诗经》等需要反复阅读;一些名著如“四大名著”等只有阅读原著;学生们亲睐的郭敬明作品,如果没有几本阅读经验,是难以感悟到其借景抒情的独特风格的。语文教师要理清阅读“线路图”,立足学生的心智特点与实际能力,持续地开展阅读工作。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教师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欢乐。学生充分感受到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理解 “批判封建教育”这一主题。
3.感悟式阅读需要阅读情境的引导
首先,感受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教师要在课堂中适度把握课堂节奏、要通过教学引导弥补学生阅读方法与心智不足导致的一些偏差;要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关键的点上要做好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作用;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探究真“理”;等等。
其次,阅读的过程是体验与思维的过程,是非理性情感与理性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感受式的阅读是学生情感与思维高度投入的阅读,是情感与思维在阅读中发展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防止浮于表面、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对生活与情感的体验过程,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探究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理性思维活动,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教师要做好情感与思维点火者。要合理设定各种有层次的、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加深思维的深度。可以开展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4.为感悟阅读提供表达的平台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要设法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一方面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的内容能够反馈出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的策略,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发挥合作学习与辩论学习的优势,实现观点的碰撞、澄清与升华。例如:《社戏》中问学生“既然戏不好看,那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层出不穷,有崇尚自由、有追求刺激、有赏夜景、看热闹……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鼓励,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与提高。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采用比赛、表演、展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一展其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空里,问题由学生提出,知识让学生归纳,规律让学生发现。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同时,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观点得到深化与发展,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另外,还可以引导、激励学生进行点评时阅读,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与感悟落实到纸上。
例如《出师表》教学中,课堂以“古文对抗赛”的形式,进行男女生对抗。教师将教学分解为四个环节:一是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二是课文中的生字词收集;三是课文内容串译;四是知识点的寻找与归纳。要求学生查资料、做记录;教学中逐个环节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的目标达成。
5.让阅读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阅读教学中,那些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的知识以及许许多多只可会意难以言传的语感等,都是在阅读实践中自然而然“习得”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拓展阅读的空间与范围。
要激发学生主体阅读的积极性,在学生爱上阅读。要提供课后阅读的帮助与指导。要指导学生选好材料,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提供些精品文学名著,定期更换的“荐书”栏目,构成系统性的阅读材料体系,让学生选择性阅读。要为学生阅读提供各种平台,如提倡撰写反思笔记、开展读书沙龙、举办阅读大赛,搞搞诗歌节、读书周、艺术节等活动,形成学校的阅读文化,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引导作用。
总之,个性化感悟阅读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我们要认真开展,借此实现语文教学的突破。当然,个性化阅读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对教师自身的阅读积淀要求也更高。所以,我们教师要经常读书,才能够引领学生阅读,可谓“资之深方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