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课堂教学问题归因分析
(一)理解肤浅,模仿痕迹明显
在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下,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讨论式、谈话式、小组合作式、活动式不一而足。与此同时,只注重表面文章,而不做实质上改变的教学也成为普遍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有以下几种:1.强调形式,弄虚作假。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课堂教学确实“新”,而且往往标称“XX创新课”“XX样板课”等等,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一刀切的传统式教学。在课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貌似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私下问学生学了些什么,他们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冠之以“新”,过于强调形式上的包装,实际上只是师生共同完成了一声“戏”,故弄悬虚,毫无实质内容可言,还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不良影响,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2.随意拼接,忽略教学实质。这种教学表面看起来,既有传统教学的元素,也有新课程理念,好像教师处于由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的转变阶段,但实际上只是不注意实质内容的简单拼接。从教学形式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总是教师灌输在先,学生参与在后,尽管师生之间也有互动讨论,但多是以灌输为主、以学生参与为辅,从整堂课来看,我们难以定义是什么课堂,总有一种什么课型都像,又哪种课型也不像的感觉。细细分析,按这种方式来教学的教师多是“饱学之士”,听过不少好教师的课,也懂得不少教学理论,就是找不到课堂教学的发力点,只注意了形式上的拼接,却忽略了内容上的变化。3.顺势改装,虚假合作。我们知道,新课程是强调合作学习的,于是有教师顺势而为,开展了“为讨论而讨论”的小组互助式学习:一上课,就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而后让学生围绕几个既定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或由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或教师“点将”了解问题答案,最后是教师小结。如此的小组讨论充斥于各类评优课、公开课和优质课当中,美其名曰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却从根本上游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更不利于不生对文学形象的认知。
(二)缺乏深入思考,只注意表面
1.“满堂问”,缺乏真实的互动。一上课,教师就将若干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但过的时长不长,教师又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则开始对学生的答案“纠偏”。于是导致了以下四个问题:(1)学生自学时间太短,尚未独立思考一上课就提出的问题,甚至还没读完课文,此时回答问题跑偏、答不到点上、教学“卡壳”是难免的。(2)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满堂问”,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参与课堂互动,与教师对话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只是在“看表演”,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4)教师为了“照顾”学生,一再降低问题的难度,经常只是要求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问题过于肤浅,难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实质。2.“赶大集”式互动,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整节课都是在“师生”互动当中度过,一会儿教师讲、学生听,一会教师问、学生答,一会儿学生问、教师答,一会小组讨论……但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的还不到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多数学生只是凑热闹,根本无法提高其语文素养。3.滥用多媒体,语文课堂成了音乐会。有些教师为了烘托课堂教学气氛,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节课光幻灯片就放映几十张之多,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图片,语文课堂俨然成了音乐会,而教师唯恐有所闪失,两只眼睛几乎离不开电脑屏幕。这样的课堂,学生为优美的图片和音乐所吸引,怎么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
二、对策分析
(一)强化理论学习,吃透精髓和精华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科书只不过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例子,提供了一个参考,如何开展教学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节语文课、一篇课文不可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多少,只有注重每节课,不停地努力才能收到实效。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不断地学习课程论、教学论、学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借鉴经典著作当中的新鲜理论,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创新发展,让精典理论的精髓和精华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闪光,最终成为我们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法宝。
(二)注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变化
作为我国课程改革当中的新生事物,自主探究更加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而学生探究的中心就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正如荀子所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生只有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在研讨文本的过程中发现疑问,而后借助教师的点拨消灭理解上的障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巧妙点拨,陈述得当。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学生一下子提出好多问题,更不能奢求学生提出质量多高的问题来,而应该注意引导,使之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不断前进,逐步地学会“怀疑”,学会“发问”,并最终形成质疑和分析的习惯。
(三)多元化比较,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比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不同句式的比较,也可以是段落顺序的比较,还可以将不同文体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文体放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特色,掌握不同文体的赏鉴方法,而后让学生解读某一文体的文章,让学生在玩味当中体味文学的精美与作者的独到之处,品味作品色彩的多元化,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四)传递与表达相结合,让学生品味心灵的鸡汤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不变的话题。但是,如果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无疑就偏离了正轨。语文教学,应该是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文章解读当中,让学生在品读教材当中精选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品味心灵的鸡汤,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张红蕾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垂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