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既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策略 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感召与呼唤下,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现代元素和情感元素逐步增多并日益凸显;不仅如此,“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现象渐渐地繁荣兴盛起来,由此也为语文课程实践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何进一步“引生活之源,活语文之水”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认真审视价值意义基础上,试简要阐述之。

一、积极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展的。时至今日,“大开放、大改革、大融合”已逐步成为时代精神特质。作为社会性基础学科,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不可逆转的。其次,生活化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及其知识的性质宗旨和发展方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旦远离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语文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再次,生活化教学既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又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从“教育即生活”到“生活即教育”命题,还有“大语文教育观”,都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这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予以强调的根本因素。最后,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有利于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效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这对于正处在“启智益能”黄金时期的初中生而言,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一)在情境创设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于表象入手,学于直觉感知。”学习需要情境的涵养和支撑,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学生才能深刻感知课程知识的应用背景,才能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契合和沟通,从而有利于启智益能、教书育人。如鲁迅笔下的《社戏》,小说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和童真童趣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对一群乡村少年一起偷豆、煮豆生活经历的描写,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和真情向往。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灵动情感,与文中的人与事进行更好地互动,笔者一方面引发他们打开快乐回忆的闸门,重新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趣事;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精简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作者童年生活的趣闻逸事。“豆香水草真亦幻,几多快乐几多叹。何时再回幼童时?此情已成梦中盼。”在如此心境驱动下,文本阅读的情趣油然而生。

(二)在角色体验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学生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新力等都相对地丰富了起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自觉地把教材中的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元素相对接,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进行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表现,为深入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既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又有丰富的黑色幽默元素,尤其是它的现实生活味道很浓。教学结束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小组以教材为蓝本进行话剧表演,有的小组引入生活现象创作了现代版的话剧,还有的小组运用动漫形式增加了喜剧性幽默成分,可谓是“一枝多花、各有千秋”。这不正是令人期待的创造性学习吗?诸如《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是激发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良好素材。

(三)在自主研究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自新的课程标准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初成潮流。在一次语文研讨观摩活动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情景令人难忘。授课教师引导道:“请认真研读教材,你能有新的发现吗?”经过一番研究,全班争先恐后地“发现”起来。有人说:“我看到了其中的两种美,‘晨兴’和‘月归’体现了作者的勤劳美;还有虽然身体劳累,心却不累,‘衣沾不足惜’表明了作者的情感美。”有人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表明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四)在资源开发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材固然是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教材、超越教材”,不断加大对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为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如有学生因“草盛豆苗稀”而“发现”陶渊明并非“合格的耕作者”,执教者对此巧言点拨道:“既然他不善于劳作,为什么还要如此地得不偿失呢?”这句话在课堂上再一次掀起了探讨热潮。经过引导,学生最终形成了共识:作者不愿做官才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离开了尔虞我诈的官场,感觉隐居生活既清净又闲适。作为“旁观者”,不必把他的归隐劳作与普通老农等量齐观。我们应用正面的积极性眼光,从中看出作者那“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后的洒脱和超俗。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这种不期而遇的动态生成资源,就有利于实现“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五)在学用结合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成熟,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教学《两小儿辩日》后,笔者要求以“激励与启示”为主题写一写心得体会,结果“收获颇丰”:《切莫学习“两小儿”,看待事物要全面》《孔子的见“小”与问“大”》《圣人的“不能决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如此地以学引用、以用促学,既激励了学生,同时也促成了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中平.有效教学的腾飞———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1(30).

[2]蔡书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学周刊,2012(2).

[3]马春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3).

作者:徐丽 单位:无锡市塔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