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既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策略 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感召与呼唤下,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现代元素和情感元素逐步增多并日益凸显;不仅如此,“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现象渐渐地繁荣兴盛起来,由此也为语文课程实践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何进一步“引生活之源,活语文之水”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认真审视价值意义基础上,试简要阐述之。

一、积极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展的。时至今日,“大开放、大改革、大融合”已逐步成为时代精神特质。作为社会性基础学科,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不可逆转的。其次,生活化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及其知识的性质宗旨和发展方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旦远离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语文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再次,生活化教学既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又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从“教育即生活”到“生活即教育”命题,还有“大语文教育观”,都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这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予以强调的根本因素。最后,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有利于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效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这对于正处在“启智益能”黄金时期的初中生而言,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一)在情境创设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于表象入手,学于直觉感知。”学习需要情境的涵养和支撑,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学生才能深刻感知课程知识的应用背景,才能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契合和沟通,从而有利于启智益能、教书育人。如鲁迅笔下的《社戏》,小说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和童真童趣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对一群乡村少年一起偷豆、煮豆生活经历的描写,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和真情向往。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灵动情感,与文中的人与事进行更好地互动,笔者一方面引发他们打开快乐回忆的闸门,重新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趣事;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精简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作者童年生活的趣闻逸事。“豆香水草真亦幻,几多快乐几多叹。何时再回幼童时?此情已成梦中盼。”在如此心境驱动下,文本阅读的情趣油然而生。

(二)在角色体验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学生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新力等都相对地丰富了起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自觉地把教材中的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元素相对接,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进行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表现,为深入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既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又有丰富的黑色幽默元素,尤其是它的现实生活味道很浓。教学结束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小组以教材为蓝本进行话剧表演,有的小组引入生活现象创作了现代版的话剧,还有的小组运用动漫形式增加了喜剧性幽默成分,可谓是“一枝多花、各有千秋”。这不正是令人期待的创造性学习吗?诸如《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是激发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良好素材。

(三)在自主研究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自新的课程标准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初成潮流。在一次语文研讨观摩活动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情景令人难忘。授课教师引导道:“请认真研读教材,你能有新的发现吗?”经过一番研究,全班争先恐后地“发现”起来。有人说:“我看到了其中的两种美,‘晨兴’和‘月归’体现了作者的勤劳美;还有虽然身体劳累,心却不累,‘衣沾不足惜’表明了作者的情感美。”有人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表明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四)在资源开发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材固然是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教材、超越教材”,不断加大对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为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如有学生因“草盛豆苗稀”而“发现”陶渊明并非“合格的耕作者”,执教者对此巧言点拨道:“既然他不善于劳作,为什么还要如此地得不偿失呢?”这句话在课堂上再一次掀起了探讨热潮。经过引导,学生最终形成了共识:作者不愿做官才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离开了尔虞我诈的官场,感觉隐居生活既清净又闲适。作为“旁观者”,不必把他的归隐劳作与普通老农等量齐观。我们应用正面的积极性眼光,从中看出作者那“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后的洒脱和超俗。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这种不期而遇的动态生成资源,就有利于实现“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五)在学用结合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

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成熟,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教学《两小儿辩日》后,笔者要求以“激励与启示”为主题写一写心得体会,结果“收获颇丰”:《切莫学习“两小儿”,看待事物要全面》《孔子的见“小”与问“大”》《圣人的“不能决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如此地以学引用、以用促学,既激励了学生,同时也促成了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中平.有效教学的腾飞———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1(30).

[2]蔡书彩.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学周刊,2012(2).

[3]马春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3).

作者:徐丽 单位:无锡市塔影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