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浅述(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在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学生写作的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作文写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能读会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话,那作文就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和灵魂。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极不乐观,学生对作文有抵触情绪,教师批改作文较为困难,学生水平提高效率迟缓。这种情况在农村初中则更为突出。学生畏惧写作,厌烦写作,探究其改进的措施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写作内容缺乏新意。写作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些观点和想法来自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体验,要求写作者必须对生活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对于经历平淡、没有激情的人来说,想要写出好的文章无异于天方夜谭。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生活往往比较单调,所接触的人和事都有限;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其生活圈子则更加狭小,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这对学生积累生活阅历,增加个人情感体验,形成了极大的阻碍,从而造成了农村学生写作内容的千篇一律,缺乏内容上的新意。第二,写作积极性不强。农村初中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会面露愁容,拿起笔来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乱写一通,应付差事。长此以往,就会对写作产生抵触和恐惧的情绪。究其原因,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学生对写作缺乏激情和兴趣,作为教师,也很少有人能够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以及知识的积累,对社会和自然会产生无限的向往。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普遍使用题海战术,运用机械和枯燥的语言给学生授课,如此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自然也就丧失了写作的激情。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学生写作的素材
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自然风光,从而有效开拓学生写作的素材。农村学生常年与山水、农田相伴,眼中通常见惯了花草果蔬,这些是最贴近自然的产物,也是大自然对我们最丰厚的馈赠。只要学生们能够对身边的事物留心,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自然的风光、自然的美,这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打开了新的思路。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民俗风情,从而有效开拓学生写作的素材。农村的生活相对于城镇而言,对传统的风俗习惯更为注重,古老一代代的传承,也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可以根据各地风俗的不同,在相关的日子让学生留意身边的风土人情,以传统的风俗习惯为素材进行写作,这也可以说是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上的一个独到之处。学生积累起了写作素材,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也需要对其进行激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妙笔生花。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
丰富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广大教职员工才能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解决更多的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在对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推广“读书角”,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同题材和类型的书籍,以此积累素材,打开思路,使得学生对写作充满信心。对于所阅读的文章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要进行多次品味,将有用的文字和段落进行整理,并进行消化。通过背诵,在头脑中升华出属于自己独到的文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行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升。通过阅读,学生就会逐渐摆脱“无话可说”和无法表达真情实感的困境。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感受生活的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作文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日常的积累是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需要广大的学生循序渐进,去用心感受生活和自然。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文章,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
三、结语
对于学生写作的指导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人格和个性,因此每个教师的方法也不相同。但都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着手,以学生为主体,讲求方法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促进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建梅.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9):91.
[2]徐苏萍.浅论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5(12):73-74.
[3]杨国林.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东方教育,2015(4):394-395.
作者:黎浩平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多祝中学语文科
第二篇:基于新课改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自读自悟、合作共读到“听说读写”用读,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以读促学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自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进行问题预设,并美其名曰“备教材”,然后在课堂上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用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路去阅读,觉得这样才放心,才是一节完整严谨的课。其实,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对问题答案的寻求中,而削弱了对文本的阅读和体验,束缚了学生的心灵,丧失了对作品内涵的领悟,也不能针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在一班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结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寻找答案上,匆匆在文中找到答案了事,缺乏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赏析,于是整节课在冷冰冰的知识传授中结束。在二班,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堂上没提任何问题,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进行感悟和思考,结果学生不仅注意到了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及其变化的原因,甚至通过对直抒胸臆、引用数据等句子的品读赏析,他们还深切地感受并理解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和充足的阅读时间,使他们在自读中感悟、质疑、思考,在这一阶段储备了充足的知识能量之后,合作探究自然水到渠成。
二、共读——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张扬个性发言
通过第一阶段的自读自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第二阶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谈所受到的启发和教育。在这一阶段,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开口,使学生有表达的意愿与习惯。张扬个性,放飞心灵,从而使思想得到启迪。这时老师既要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细心聆听学生的阅读感受,更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水平有高有低,对文本的理解层次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引,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老师针对不同的文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阅读诗歌,就启发学生从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中描绘的意象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方面来谈,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阅读科技作品,就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汪曾祺的《夏天的昆虫》时,在学生品味了作者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后,老师提问:本文作者在短短的一篇课文中写了四种动物,而且都活灵活现,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①是因为作者观察认真细致;②是本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蝈蝈”“蝉”“蜻蜓”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是源于作者对昆虫的喜爱。然后追问: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①生动传神的语言。对蝈蝈、蝉、蜻蜓、刀螂充满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②文白相杂。将典雅雍容的书面语与平实自然的口语熔于一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体会到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四两拨千斤的指引点拨,会带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直至抵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用读——读写有机结合,让学生文采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发现读写有机地结合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因为阅读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写作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例如在《夏天的昆虫》教学中,在了解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外形、品种及生活习性并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后,顺势指出:大自然妙趣横生,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感受,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并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说,阅读与作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阅读的自然规律,领悟和贯彻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倡导对话教学,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交流、互动、创新中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作者:高士忠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表达能力;心理障碍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表达能力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一项基本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长。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优秀的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对方,这种明确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和别人的交流与沟通。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大多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作为积淀。因此,表达能力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所体现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
优秀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自己,进而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效展现自己所具备的智慧、能力与素质,并使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更好的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正面循环效应,借助这些好的评价进一步激励自己、认可自己,提高学生对自身主体的认同感。
二、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始终是当代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摆脱的影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校与教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在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氛围下,虽然出现很多基础知识牢固的高分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却缺乏必要性的训练,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中时常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学生忽视了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及理念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家长及学校的教师都只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说事情,只要求学生能够取得高分即可。在这种畸形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忘记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最终开始忽视自身的表达能力。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要想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校与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这一问题。首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重考试、中分数”的守旧观念,应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力度。其次,学校在进行课程的安排与布置时,除了要做好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外,还应该提高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力度,并在每一堂课中都把“表达能力培养”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讲解中,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进行课文的阅读、朗诵,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分析,说明对文章的理解,对皇帝的看法等,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身对表达有心理障碍,在进行语言运用时害怕自己出错后被同学嘲笑。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困扰,勇敢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备基础;其次,教师应传授学生心理减压方法。例如,在课堂回答问题、与人交流之前可以先对自己说“我能行、没问题”,或者事先默默地复述一遍要说的话,使学生的压力得到舒缓。
(三)大胆使用新的培养方式
首先,从语文知识的特点出发,教师可以根据其文学知识量大的特征,引进优秀文章,并组织学生采用朗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借助阅读的过程,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表达的主旨含义,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预先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利用这种问题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最后,语文教师应重视表达能力的生活性,要将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纳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可以在节假日、体育比赛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演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总之,语文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只有不断克服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岩.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J].中华少年,2016(28):89.
[2]黄化.论述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表达能力[J].中华少年,2016(23):41.
[3]陈眉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探讨[J].作文教学研究,2016(3):70.
作者:任小银 单位:崇信县铜城中学
第四篇: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对策
[摘要]教学资源是教师备课中需给予着重考虑的内容,不论是课程资源,还是学生资源都是语文课程设计、组织过程的关键部分,教师应全面开发、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善于从日常生活、授课等途径去积累丰富备课资源,并采用相应措施将其转化成更新颖、多样化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而在丰富语文课堂的同时,为学生传授更新颖、丰富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一、注重教材资源的优化
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载体,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内容。但教材并非是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也并非是不可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每个版本的教材都会在某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此,教师应树立新颖、科学的教材观,对教学活动中教材发挥的积极作用有更全面的认识,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进行创新运用,并在此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对其内容做出适当的删减与调整,进一步开发、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另外,课程专家也强调,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教师提供一份固定文件,而是希望为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为学生学习、探究提供更丰富的内容。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局限于书本表面,不仅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也无法从中获得优质服务。因此,在优化教学资源中,教师应认识到,教材只是简单地对教学内容做出了一些基本、书面化的材料规定,虽然具有较为显著的标准化、规范化特点,但还是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其实施进一步优化.
二、重视课外资源的优化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语文教师应积极关注、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较为强烈的资源意识,为学生构建更新颖、丰富的语文实践学习环境,设计出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往往都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如:每天开展“今天你听新闻了吗”活动,就可以让教师从实际生活中积累相应的语文课程资源,然后再利用较为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活动来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生活感受的调动,积极开发、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加强语文、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并将口语交际活动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自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从而让生活成为语文资源取之不竭的源泉。
三、语文教学中资源的优化策略
首先,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的优化、创新运用,其实就是强调教师要高效率地运用相关教学资源,关键就在于如何优化,而这一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其标准主要在于相关资源的创新运用,是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效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此,就需要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积极更新自身理念,不断挖掘、创新运用各类教学资源,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优化多媒体课件、资料等各类教学资源,并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创造加工,以此来确保各项资源的积极作用能够全面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其次,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资源优化。对于初中语文来讲,要想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配合、创新运用。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其教学重点就在于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影响来为学生播放相关场景、影片,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但这一教学手段,不一定就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做出正确分析,不一定就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就可以先挑选出《智取生辰纲》影片中的其他人物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相关方式来对课本中涉及到的人物做出全面分析,这一教学策略往往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就精选出适合的分析人物范本与影片资料,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便捷。通过采取这样的资源优化策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其对课文内容、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印象。综上所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化开发与创新应用,对提升授课效果与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其教师应针对设计教学需求,学生认知发展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再开发、创新运用,实施更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此来逐步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亮.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J].学周刊B版,2014,(2):128—128.
[2]李伟.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再开发与再利用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29.
[3]胡晓娟.初中语文古诗词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以《沁园春•雪》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6,(8):78—79.
作者:张信香 张信军 单位:山东省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山东省临沂第十中学
第五篇: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摘要: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提出教师应该以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耐心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用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
学困生的转化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语文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教师不能将重心都放在优秀学生的身上,应多关注和鼓励学困生,持续性激发学困生学习语文的意愿,拉近学困生和语文学习间的距离。
一、爱心中激发“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教师需要培养其学习兴趣。首先,语文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困生,多关心他们,在他们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同时,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符合农村孩子兴趣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例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学中,为了寻找“童趣”,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借助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态环境来让学生“重返”童年,追求“童趣”;也可以引导学生遐想,追忆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感受曾经体验深刻,现在仍记忆犹新的“童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就能自如流畅。能够激起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有爱心,愿意与学困生共同成长,持续性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意愿。
二、耐心中夯实“基础”
语文教师对学困生一定要有耐心,部分学困生的基础差较差或反应慢,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时间比优秀生长。如果教师对他们失去耐心,不愿意放缓脚步等等他们,抱着“跟不上就算”的思想,会导致学困生的成绩越来越差,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农村初中,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与自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困生的数量也比较多,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和教育他们,不能“放任不管”。例如,在学习字音时,农村初中有些学困生甚至难以分辨各种声调,还有些学困生不了解汉字的拼写规则,笔画顺序都是错的,那么,在学习完新课后,语文教师就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学困生布置适量的注音和抄写作业,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
三、鼓励中增强“信心”
扭转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心态,要从其内心处去考虑,部分学困生学习态度消极,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此,语文教师必须多拉近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多与学困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其想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平台,通过不断的鼓励和支持,让学困生重塑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开展小练笔时,有些学困生写的字比较美观,有些学困生想法新颖,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从优点入手,提升其学习主动性。有些学困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或者参与性不强,教师应该多提问他们,注意把握好问题难度,激发其自信心。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让学生朗读课文,那么,教师应鼓励学困生大声朗读,或开展一些人物对话、角色扮演的小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四、督促中养成“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农村初中的语文学困生,基本上都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他们缺乏积累,视野也不开阔,语文素养亟待提升。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学困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引导学困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对学习的帮助很大。然而,农村初中学生基于多种原因,对于工具书的使用很少。并且学困生的语文基础较差,要想迎头赶上,就需要自己的自学和努力。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提升学困生的语文独立学习能力,解决生字读音、字形、理解等问题,只要学生坚持下去,就会有很大进步。其次,引导学困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农村初中学困生多不喜欢阅读,并且由于现在家里普遍安装了电脑,如家长监督不严,他们会将更多的课外时间花在了电子游戏或网络小说上面。为此,语文教师应在课余时间与学困生多聊天,讲一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故事,让他们认识到阅读的快乐和益处。还可以订阅、购买一些优秀的刊物、书籍放在教室角落,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最后,引导学困生养成写摘记的习惯。为提高学困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摘记作业,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只要发现好的词汇、句子、段落都可以摘记下来,不断积累语文素材,最终达到“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总之,基于多种原因,农村初中的语文学困生人数比较多,学困生的转化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语文教师对待语文学困生要多一点爱心、耐心,多一些鼓励、督促,抓好每一个转化学困生的契机,才能让更多的学困生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向丽.中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4):57.
[2]谭红春.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5(12):129.
作者:高志涛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虎圩乡初级中学
第六篇:课件应用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成探讨
摘要课件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通过它的使用,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带着高昂的兴趣去积极学习,让学生对文章词句、手法的理解和感悟得到有效的启迪和引导。
关键词课件;初中语文;文本学习
1引言
课件从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的“单兵”辅助教学,发展到现阶段的实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系统。制作方式也在一步步多样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系统性功能越来越强。笔者在多次观摩各个层级的课堂教学时,确实见识过许多实用价值较高的优质课件,但也看到过不少并不成功的例子。在笔者看来,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并不是一件单纯的行为,是需要在一定的思想指导框架下去完成的,如果只关注课件本身,不去把握原则和方向,就有可能陷入这样那样的误区,在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课件的设计、应用必须对以下三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2课件须起到激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就教材来说,文本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主题、素材、手法等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有的则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学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实用价值高、学生容易接受的课件来服务于教学。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教师的课件设计和应用绝不能改变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标的导向目的。一个实用价值较高的课件,首先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件能快速接受,对内容表现的形式感兴趣,同时还需因课件的使用而使得课堂能够得到有效激活。只有以这样的出发点来设计课件,才有可能对教学产生助力;若忽略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就有可能事与愿违,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成果。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以微视频的形式,先给学生播放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的航拍照片,用以体现园林“着眼在画意”的建筑特点;又选出能反映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特点的照片(照片中针对各个特点插入少量文字说明),让学生观看。学生通过观看园林建筑的图片,对极富“图画美”的江南自然园林建筑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接着,把对故宫前朝的主体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的主体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照片(插入少量建筑用途方面的文字说明)播放给学生。学生刚刚看完自然园林的印象还没有退去,皇家御用建筑的照片又从工整的对称角度,给了他们宏大、精美、庄严、肃穆的另一种感觉。学生在看完两类建筑的照片后,在课件自然的播放中,不由自主地对建筑特点在心中进行思考、对照。接着让学生带着“概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点”的任务、带着对苏州园林建筑特点的感受通读全文,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南北方风格迥异的典型园林建筑。此时,把照片进行编辑后的视频课件一直以自动循环的形式播放着。学生在课件循环播放的同时,从独立思考的状态自觉进入小组讨论交流的状态;学生借助课件的引导,感知愈来愈清楚,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都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的时候,在课堂结尾的拓展性阅读环节,给学生选了一则《小时了了》的文言小故事,把这则故事设置成Flash动画,让学生在动画中对人物的神情进行揣摩、体会后,找出故事中孔文举自称与“李府君亲”坦然自信的理由、“宾客莫不奇之”的原因,体会孔文举委婉地对“太中大夫陈韪”反唇相讥的语言,然后进行声情并茂的情景剧展示。学生在课件的引领下,情景剧表演非常到位,给孔文举机智敏锐地应对陈韪的配音也别具特色。在这则短文的拓展阅读与欣赏过程中,笔者并没有过多地参与,主要是依靠课件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认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进行拓展阅读训练的时候,教师并没有讲多少,甚至连点拨都很少。学生在课件的引领下,学得很轻松、很流畅。在“教后反思”中这样写道:课件不一定得眼花缭乱,关键是能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成功的课件,能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还可以免去教师滔滔不绝的口舌之累。
3课件须起到提升学生语感、深度感知文本的作用
文本学习的首要问题就是词汇的积累、表达手法的体会、语感的培养、作品总体含义的感知,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教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基础环节。如果忽略这个基础和前提,单纯把课件定位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就是对语文教学初衷的背离。课本所选的教学内容都是精品,多数还是经典。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如果离开对文本的语感体会、主题含义的感知,就会失去鉴赏的基础和根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课文“读”的精彩程度就是对文本理解和感悟的程度。众所周知,想要读好一篇文章,前提条件是对词语的认读和理解,对表达手法或技巧的感知,对作者在字词句里渗透的语气、语调、语速、轻重音的恰当把握,必须是在代表作者发声。当然,“读”也是一种再创作,但这种再创作的前提是建立在对作者意图了然于胸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围绕如何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怀、意图这一中心,来创设环境、营造氛围。要通过声音、词句欣赏来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用课件引领学生在脑海中树立起文中的形象,把文中的语言转化成活脱脱的生活、人物,甚至是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会”,从而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迪、感染、熏陶的作用,这也正是人们经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基本点所在。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塞上高原生龙活虎地敲击腰鼓的视频,视频中把“骤雨一样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的脚步,火花一样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强健的风姿”等内容,以影像的形式进行编辑和组合播放给学生,引领学生从视听角度,如临其境地感受那烈腾腾的场面、气势、动作、身姿、节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间用表情朗读对抗赛的形式,来展示各自心中领会到的视听印象;接着,让学生结合课件对“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进行表情朗读、情感分析。分析中还穿插了展开相互点评的环节,让他们说出自己这样发声的原因和目的。经过观看视频、自读、对比听读、个别展示、相互点评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把情感体现在自己的朗读之中。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声音、表情、肢体、手势来表达自己对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教学仿佛成了一场生机蓬勃、声势浩大的表演赛;他们的语感、感知文本主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升。
4课件须起到情境呈现、激活学生感知的作用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媒介,是把文本转变为形象的特殊手段。离开了想象,语文教学就会举步维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选择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在头脑中将文本建立起一个动态的三维空间;让他们在自己建立起的富有个性化的、动态的三维空间里去揣摩、领悟作者所描摹的场景、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而在此基础上体会、表述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久而久之,学生想象的翅膀就会羽翼丰满,他们的思维就会和作者一起跳跃起来,尽情地、自由地去驰骋。如在教学《童趣》时,年届花甲的作者沈复,对儿时天真、幼稚的往事是那么的记忆犹新。他在文本中没加一句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渗透的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童真和烂漫。这种感觉就是完全建立在对文本的想象之上的,离开了想象是体会不出这种愉悦的。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的时候,把文本中的铺排部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制成简PPT图片,把“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惩治癞蛤蟆”设计成3个小的场景动画故事,并在每张图片、每个场景中又插入关键词和画外音提示,抓住“作青云白鹤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等细节来表现作者的那份童真童趣,分享作者“怡然自得”的心理感受。然后让学生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用声音来表达自己对作者内心感受的体会;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作者的神情、姿态进行再现,务求把“意会”到的“自得”之趣表现出来,并进行适时的相互点评、再加工、再展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激情被调动起来,他们思维“感知”的触角一次比一次细腻、传神。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演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了。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成功与课件的情境再现、多角度激活学生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设计不同内容的课件时,要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放在一定的情境或氛围中,把对关键词句的欣赏、对关键句段的体会,设计成课件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情境、环节、手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去感悟和领会。
5结语
在课件设计、制作、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新颖性、形象性、直观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之外,还需注意发挥它的灵活性;要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它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找到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进行大胆的联想、想象,在拓展性学习活动中验证自己的思维;要把能力和素质提升贯穿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感悟和鉴赏活动中,贯穿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使课件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作者:于莉
第七篇:德育渗透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个人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而带动学生整体能力的有效提高。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当下,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要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之外,还需要将教学与德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起来,实现德育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渗透。只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德育工作的必要价值,并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人能力,而且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去培养学生个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与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所以,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特点及内容等,加强对学生个人情感的熏陶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思想品德良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教学科目,除了教授给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语文知识的讲解上。这样一来,就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单一性,既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这种忽视德育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明显不符,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所以,基于上述原因,开展德育渗透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如何做到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紧密结合
2.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师若想切实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实现德育渗透,首先就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利用教材成为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需要重视字词讲解、文本分析等内容外,更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不断丰富学生的个人感情,让教材成为德育渗透的工具。比如,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时候,除了将该篇文章的要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等告知学生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范仲淹写下的千古名句,让学生认识到拥有博大的胸怀及旷达心绪的重要性。而在讲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这首诗歌,充分体会诗歌蕴含的优美意境,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生活的美好。通过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才使德育工作不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德育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2教师应利用个人情感进行渗透
初中生虽然已经趋于成年,但是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的情感,而且学生比较喜欢模仿老师,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和生活中,老师应该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通过个人情感去实现德育渗透。“正人务必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老师自己的德育示范和榜样效应来感染学生,这是教材所无法取代的。而且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将学生当做朋友,拉近师生关系的距离,还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教师不能随意体罚和辱骂学生,而应当多给予学生鼓励,利用师德感化学生。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受到教师个人品德的良好影响,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德育渗透,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
2.3丰富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带有体验性质的教学,若想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还需要教师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和完善。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单纯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而是应当选择更为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符合学生个人年龄段的教学方法,使德育工作能够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利用文学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并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汇总分析与深入研究。又如,在为学生讲解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其五》的时候,就可以着重对教学方式进行丰富化,以此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开展,在讲解该首诗歌的相关内容时,将古筝演奏的曲目作为课堂背景音乐,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品茶边读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陶渊明诗中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意境和内心的幽隐惬意。之后,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将历史上著名的描写菊花的诗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菊花在诗人心中的高洁品格和欣赏菊花之人的清雅、恬淡。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丰富,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内心中也会向陶渊明等诗人学习,做一个恬淡悠然、品德高尚的人。
3结论
初中阶段是学生面临的重要转折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更需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个人的德育素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将实际教学内容与德育渗透相结合。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并且从多方面途径入手开展相关工作,切实挖掘语文教学蕴含的德育内容等。另外,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的个人目标,自觉追求人生中的“真、善、美”元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1):23-24.
[2]刘双龙.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5):107.
[3]房丽娜.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b版,2013(5):57.
[4]涂艳.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初探[J].才智,2012(12):113.
[5]何春亚.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文化论坛,2014,6(5):83-85.
作者:林炯霜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延平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主体性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强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文章围绕“以人为本”教学的基本思想,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定位,分析并提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人为本;主体性
伴随着我国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推行,传统“以教为本”的语文教学框架已被打破,按部就班、严重挫伤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力提倡学生参与教学课堂,勤于思考创新,主动地走向外部世界,参照教材等教育渠道去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实施以及自我创造等能力。
一、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主体性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促使教师细心地去发掘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对学习知识的渴求度,利用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勇于进取的毅力,因材施教,训练出有主见、有能力、有创造性的综合素质的学生。只有改变旧的“以教为本”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的兴趣,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取得学生语文学习及语文素养“双丰收”的效果。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提倡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正值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扎实的思维能力、良好的个性对学生日后分析、理解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语文内容不由自主地加以联系和对比,使自身主体进入到运用知识的角色当中,并随着语文知识的深入而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初中语文教材《散步》一课,教师在讲述时导入情境,播放悠扬的音乐及投影美丽的田野图片,将课堂的氛围迅速营造成轻松愉悦的状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想象在这个美丽的景色下,满怀着美好的心情去做惬意的事情,感受着作者文章中蕴含的亲情及理性的思考,体会到文章中的生命与责任的内含,从而引发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人的个性、禀性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梯度,杜绝“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议学生认真阅读,仔细体会,举出课文中的经典词语,用学生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百草园。在此篇文章中,百草园内仅仅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草而已,表面上不值得人们去玩味,但对于作者鲁迅来说,这些不起眼的野草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关于描述百草园景物特点、少年鲁迅捕鸟的全过程、百草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的语句,并利用自己的想象,体会鲁迅当时的心境。
(三)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对他们进行发散式训练,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途径。只有发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使学生敢于去质疑、去发现,探究出新的领域,并且在开拓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求同存异,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有的放矢的提问和应答,高效的个性化学习,热情洋溢的学习研讨会,可以使语文知识的精髓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去开发新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及时地对学生积极参与和创新思想给予极大的褒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保持求异思维的光芒,主动地对各种新鲜事物进行分析和思考,不断挖掘和发展事物表象下的深层本质,延伸语文知识内容,开拓眼界,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童年的朋友》一文描写了外祖母的人物特征以及老人在生活上的不如意,可是,她在生活的艰难之下,在对“我”的态度上却表现得极为温和,由这个强烈的反差对比,可以看出老人成为“我”的朋友的重要原因。教师通过着重对外祖母的态度对比,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性格,并运用自己开阔的心态和视野,更为充分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新型的、有素质的学生是教师的使命。主动性教学的良好运作对教学宗旨的贯彻是切实可行的。保护和突出学生的个体性地位,以人为本,主动去学习和思索,极大地推动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的转化,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细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他们植根于现实,向其他学科领域拓展,交叉性和渗透性地学习,打开学生的视野,获得与当代社会所需要和要求的各项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奕君.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35):150.
[2]王丽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45-46.
[3]杨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0):98-99.
作者:张欣芮 单位:咸阳天王学校
第九篇: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语文这一学科不同于严谨的数学,它的思想是灵活的,它的内容是多彩的,它的文字是有感情的。在语文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去亲近语文,感受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而不是传统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关键词:激发兴趣;鼓励学习;合作学习;语文实践
学习语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而老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快速地引领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窍门,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很精辟,在学习中我们一旦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我们就会乐于研究它,学习它,攻克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很重要,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我会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生动演示出来,在准备话剧的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探索里面的人物关系与感情基调,在表演时他们就会进入文章所设定的情境中,这样他们不但深刻掌握了文章主体的思想,而且也会逐渐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或者也可以定期带着学生在课堂上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成语知识和感受语文知识体系的庞大与多彩!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文章很抽象,如果只是单纯的从字面理解文章,那么课堂会相对有些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把文章以图片或声音的形式生动演示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对文章有个直观的认识,对里面的感情色彩理解的更透彻!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在讲课中穿插一些故事背景,如在讲《观沧海》这首诗歌时,可以给同学讲曹操北征乌桓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曹操在写这首诗歌时的背景和心境,从而深入领悟诗歌的感情色彩!
二、鼓励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
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有时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意见不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所谓合作就是一个参与和互助的过程,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任务就会更快的完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了解到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逐渐学会倾听别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感情也在合作中逐渐升温,同学情谊更加深厚。可是,有时候很多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合作学习,只是在利用这个机会闲聊罢了,因此老师在合作学习前首先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这个过程的重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让他们意识到没有优差生之分,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不可或缺,他们都应该积极表现自己,当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就起到监督的作用了,多在教室转动,观察他们的讨论,适时问一些学生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平时语文薄弱的学生,这样老师不仅会了解到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而且学生也会认识到老师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老师心中没有所谓的“后进生”,老师在乎的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态度,当谈论结束老师需要验收成果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努力变现自己,积极发表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学生发表完看法,不论对错,老师都应该表扬学生勇敢回答问题的行为,感谢学生积极配合自己,再对他的看法进行肯定或指导,这样学生心中肯定备受鼓舞,对语文的学习更加认真,也乐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满足自己的发表欲和表现欲!
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进行语文实践
生活中离不开语文,我们口中说的话,纸上写的字,耳边听的广播,都跟语文息息相关,语文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并起着重要的作用,草坪旁竖立的“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语,公交上广播着的“给老幼病残让座”的提示语,教师墙上悬挂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鼓舞语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痕迹,老师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带入到生活中,在讲课文《春》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一次春游,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春天的美丽,从而领会文章作者朱自清的感情色彩,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这对以后学生做写景阅读也会有很大帮助,所谓的写景抒情就是这个道理,好的景物代表作者美丽的心情以及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与喜爱等,当然对做其它类型的阅读也会有帮助,学生学会了把自己带入到文章设定的情境中,以主人公的身份去领悟文章真正的思想。当然,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写字能力和说话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初中语文在初中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学生应该学好语文,老师应该教好语文,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稳固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或缺。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些方法,学生们学习语文便不再是以往的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参考文献:
[1]陈宇.初中小班模式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肖建新.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习报,2006.
作者:齐瑞峰 单位: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中学
第十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入
【摘要】语文在初中教育中占有的地位与分量十分之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又被动的学习转入主动的学习中来。为此说,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一种值得广大师生推广并喜欢的教学模式。笔者根据多年来实践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进行了回顾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问题;情感教育;渗入途径
一直以来,语文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承载着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使命。在当今教育发展取得硕果累累的今天,语文教学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泯灭的。尤其是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为重要。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再感到厌烦与枯燥,这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曾经想过并考虑过的事情。是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手段,为什么课堂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孩子们还是无法融入到学习中去,依旧注意力不集中。现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渗入情感教育,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提出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得到了很多广大师生的认可。它在结合与融入陈旧的教学模式上,采用了创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了语文带给他们的欢乐与美的享受。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析
1.教师无法掌控课堂气氛。许多时候,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活跃气氛,便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们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师生互动、沟通交流之后,孩子们倒是积极的参与到了其中来。但是很多时候,有的学生只是敷衍了事,跟着大帮起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说的、回答的是什么。还有的学生为了彰显出自己的声音大,就使劲喊等。在互相讨论思维发挥中,却给爱说话、唠嗑的同学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这些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实际上教师需要做好课堂调控。
2.教学手法单一、落后,不够创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也是一场戏剧的主要导演。如果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法不够创新,肯定不能吸引调皮的学生。当然,针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不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手法,都会参与其中来。对于有些差生来说,对教师的教学手法了解得很透彻,还不能老师用完这招,就知道下个招数是什么。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换教学手段,并且找出创新的教学手法来吸引这些学生。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把他们看成是主角,自己是配角,让这些差生积极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总之,不管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够吸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就是成功、好的教学方式。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采用情感教育,采取的渗入途径
1.丰富课堂练习方式,让学生情感表达更加准确。语文教学中,说不了听、说、读、写这几个重要环节。而对学生进行渗入情感教育,就必须从这几个环节入手。教师通过上网下载一些语音或视频文件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当学会听完之后,可以自己尝试朗读与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情感得到了不断升华。在学生朗诵读与说的过程中,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情感动向,进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招数。之后,在经过前几个环节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想的、看的、感受的写一篇作文,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写的形式把自己内心的美好感受与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才会最真实。
2.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换情。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条件必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师与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并关系每一位学生,不特殊对待差生,反而对差生更应该多关心与帮助,互相真诚相待。久而久之,朋友关系就建立了。朋友之间是无话不谈的,虽然师生之间各自人格是平等的,但是知识与社会阅历是不平等的。进而,有些时候学生有不对的地方,教师不要用生硬的说话语气去责备学生。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当老师说话口吻态度温和、平易近人,他们自然会感到懊恼、后悔。时间一长,学生就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与父母给预的关爱是一样的。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会得到来自学生对自己的敬爱。
3.因材施教,捕捉激情。不同的课文蕴含不同的思想情感。有的激昂,有的低沉;有的欢喜,有的凄凉。教师须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表达出来,把不同的文章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给学生。如学习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课文,教者可以首先介绍写作背景,以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爱国民主运动的愤怒之情,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后进行模拟讲演,即以闻一多先生当时的身份出现,尽量表现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激动、愤怒之情,通过模拟讲演,把握作者当时的心境,激发学生的愤慨,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的文章情感色彩不浓,如说明文,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就要精心选择适当的激情点。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教材中充满数字,内容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数学中我巧妙地运用数学作为激情点,让学生复述赵州桥,卢沟桥悠久的历史,巧妙的结构,精美的外形,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验到建造这优美坚固的石拱桥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和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从在当时举世闻名的地位及中外名人的赞誉上体味到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报国之心。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重点核心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适当的渗入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更能拉近或减少师生之间隔阂的距离。情感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本文谈到的之外,还有很多。情感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丰富自身的情感,还能提高课堂学习环境氛围。最主要的还是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通过语文带给他们美的、享受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黄雪梅.让课堂成为学生释放情感的场所[J].甘肃教育,2009年07期.
[2]丁俊华.莫让“情”不由衷[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年05期.
作者:邵晓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