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阅读教学与初中语文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1创设生活和情感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情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虽然是作者情感升华和艺术加工的产物,但是它来源于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学习的内容越是与其生活实际和情感贴近,其知识接纳程度就越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联系,可以拉进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促进学生与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之收到真善美的熏陶,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如在《社戏》阅读教学中,结合这篇文章具有生活场景逼真、水乡韵味十足等特点,教师可利用图片或影像展示江南水乡的秀美风景,让学生感受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同样,教师还可以让有南方乡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述一下乡村生活趣事,让其谈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将讨论的话题和思维引向文中所描述的趣味横生的月夜和散发着豆香的水乡。这样不但可以唤起学生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对学生发展和语文教学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在后半节课学生比较倦怠的情况下,提出如下问题: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是一个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的人,那么,他与镇关西无冤无仇,为何非要置他于死地?在文中,鲁提辖只用三拳如何就打死了镇关西?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金翠莲父母的命运、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进行讨论,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细节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创设想象情境,强化语文阅读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也是德育和美育的主要阵地。情景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情景创设,构建情真意美的教学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美育、德育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人思想素质。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熟读教材,通过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研究,寻找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想象的出发点,创设良好的想象情景,激活学生想象,调动学生听觉和感官器官,培养学生阅读和创作激情。如在《天上的街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优美的的音乐,如《MoonRiver》(月亮河)或《LyphardMelody》(星空),让大家闭上眼睛聆听并想像遥远的夜幕上空所有可能存在的景象。然后让大家说一下自己想到了什么,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通过阅读、品读看一下诗人郭沫若是如何想象的,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还能提高其想象能力,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功能。
作者:字兰英 单位:云南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
第二篇
1.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1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挖掘热情
兴趣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只有产生兴趣,才有完成目标的动力。对于小说之类的故事性文章,教师们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课堂教育方式,即组织学生们分角色扮演、朗读,来提高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写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分别安排不同的学生来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旁白”等等,分角色有感情的讲述这篇文章。这样的创设情境、将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不仅对参与的同学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让“听众”让深刻的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对于散文、诗歌,则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有感情朗读。例如,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中,著名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何志娟比赛。将集体荣誉感和阅读结合到一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先做示范,教师一定要激情饱满,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动力和勇气用模仿,去阅读、去体会。
1.2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旨在强调少时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正是养成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若定期对学生们进行阅读训练,久而久之,阅读便会成为习惯。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们有耐心、宽容大度、经常给予学生鼓励、争取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程。
1.3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允许学生“有不懂的即可提问”,从而在研讨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探讨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找出解决方法。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言文《陋室铭》,其中有学生提问:“既然刘禹锡是个品德高尚的人,那为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和平民来往呢?”显然,学生的想法很新颖,提出的问题也很有道理。那么,若要将问题解答清楚,则要参考《旧唐书刘禹锡传》和《新唐书刘禹锡传》,读过这两本书就会发现,刘禹锡并不是一个品行万分崇高的人,而“惟吾德馨”则是表达了刘禹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处世态度表示认可的状态,他所说的自己是“德馨之人”是对自己的高度评价。此外,刘禹锡确实有一些群众基础,此处可以引用刘禹锡的另一名篇《竹枝词》,此中表达了刘禹锡和百姓亲密相处,虚心向百姓学习的情景,所以说刘禹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不为过。
1.4学会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好的文章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阅读中积累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积累使得阅读更有意义。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及时作补充,例如对于一篇文章,增加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须会读、会写的汉字;必须掌握的词语、成语的含义、应用例句、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坛地位、主要代表作、获得的奖项;与文章相关的名言警句;类似的人物事迹等等;争取全面。培养学生们积累、摘抄、写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的习惯。积累是阅读的升华,能够将自己的积累用到以后的写作和生活中才是最大的收获。
1.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重中之重。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最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阅读积累,都是以提高语文实际能力为目标。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文学积累巧妙的运用到写作中,更形象的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文,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母语教育课程,生活中处处都是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机会,将自己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总结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真正的喜欢语文知识,热爱语文课堂。课堂上,教师作为“候补队员”,同学们研究不懂的内容最后交给老师来补充空白点。教师的讲解内容要涉猎广泛,将课内课外的知识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生活中,在各种场合也都有机会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让生活变得更有价值。
作者:何志娟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第三篇
一、寻找“切入点”或“突破口”来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文本内涵
阅读教学应该“咬定文本不放松”,抓住重点内容设计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探究活动。比如,《珍珠鸟》是大作家冯骥才的一个名篇,此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人鸟相处的变化过程。作者对珍珠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使珍珠鸟的胆子越来越大,并逐渐产生了对人的信赖,与人“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作者文章最后一段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清新、明快的语言与文章优美的意境相得益彰,不愧是一篇经典之作。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在预设问题时,笔者从文章的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文章是怎样描写鸟儿对人的“信赖”的?“美好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还可以从“人与鸟的关系变化”这一视角进行切入,引导学生慢读细品、咀嚼玩味,进而体会作者对鸟的真心呵护,感悟珍珠鸟在“我”的关爱下,经历“害怕——亲近——信赖”的心路历程,进而理清文章叙述的线索,而这正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总之,不管设计怎样的问题,都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瞄准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通过努力探求出问题的答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构思特点及语言风格。
二、有效组织朗读、诵读活动,切实提升学生感悟、欣赏水平
美文尤其需要美美地去朗读,即所谓“美读”。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理论告诉我们,美读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文本的方法。朱自清先生也强调要把“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通过朗读变成“活的语气”,进而“从声音里得其意味”。此主张也是强调朗读对于理解文本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贯彻这一理念,使之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用好这个“法宝”,将“读”的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设置不同的诵读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语言、体味语言,并促进自己的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诵读”尤其适用于诗歌或散文教学。如教学《秋天》等诗歌,笔者能够巧妙地将个别诵读、小组诵读、集体诵读、男女声领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堂课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笔者教学诗歌,尤其重视朗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含蓄的语言,品味诗歌和谐的韵律,欣赏诗歌凝练的句式,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散文,则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感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于小说体裁课文的教学,笔者则通过朗读活动引领学生把握叙事线索、感受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注重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语境,感受文言语体结构特点,并且注重在文言文学生和现代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做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三、结语
总之,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有效开展默读思考、朗读感悟、诵读传情等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感悟能力及欣赏水平。
作者:程秀娟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赵墩镇滩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