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研究性学习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初中英语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意义重大。本文首先阐释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概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进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策略
一、理论基础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法”,即教师把新教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使其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知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获取。“研究性学习法”对于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种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论。它主要关注如何运用经验、思想结构和信念为建构新知识服务,尤其注重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是否进行了主动建构。研究性学习正是研究者们基于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提出的教学思路。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这一理论具体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学习差异假设、监检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研究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独特特点,展示了英语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话题讨论或者研究课题,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讨,使课堂氛围充满研究性。
(二)语言性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英语学科的语言性。
(三)情境性
英语作为非母语的语言学科,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英语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中进行自我表达与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学法完全契合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特征。
(四)互动性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讨论环节较多,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互动性。教师应多组织开放性话题讨论,让学生拥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运用策略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明确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课前准备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明确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重点剖析,并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以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6中,主要考查如何运用将来时表达职业规划。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对教材中的职业及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处理,比如,在课前提出"whatdoyouwanttodo?"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话题进行充分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大胆地交流,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勇气,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2.合理引导,创设多样情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多样情境的创设也非常关键。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引导。如何创设多样课堂情境,如何引入话题,如何转换话题,如何带入任务,这些都是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的。3.遵循学习规律,关注学生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初期,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其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强度。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二)课堂实施阶段
1.科学分组,分配学习任务研究性学习的英语课堂中,学生讨论是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话题进行科学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明确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对"begoingto"句型的训练中,全班同学可以根据座次分成四组,每组前三名同学负责说一个单词,分别表示"who,what,when”,最后一名同学负责连词成句。2.围绕主题,穿插教学重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围绕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穿插教学重点,使单词、短语和句型的训练多样化。3.明确定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自我,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树仁.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实施要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8).
[3]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作者:张艳珠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