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实际对比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迅速增强,使不同经济体凸显同步发展特征,呈现“俱荣俱损”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研究的单一国家经济政策情况也需要以全球的经济大环境作为参考。本次实例对比研究,选择的是德国,将重点回顾德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通过IS-LM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研究的观点。
关键词:德国;经济增长;政策协调;财政赤字
1阐述GDP波动阶段选择原因
首先,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笔者选择1990~2012年的实际GDP增长数据。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知,分别在1993年、2003年、2009年出现了三个经济增长的大波谷,并且经济增长为负。1993年的经济下滑是因为东西德的统一,联邦政府的大量转移支付以及东德的巨额重建费用。2003年,德国经济的下滑,既有9•11事件、伊战和欧元升值等临时性因素影响,更主要是由于德国经济、社会福利制度的结构性弊病所致。2009年则是因为2008年美国出现严重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世界的经济大地震,德国2006年通过税制大改革,而获得的向好的经济形势再一次跌入谷底。我觉得三个时间点很有意思,恰恰是经济学上的三个经济周期,看来万事万物都有这么盛极必衰的规律,而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周期性。因为考虑到2003年和2009年这个时间段较为接近,具有政策调控的典型性,笔者就选择2003~2007年这个时间段,回避2008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复杂影响,作为进行模型分析对比的主要对象。
2阐述德国政府平复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
2003~2006年,2001年以后的经济衰退形势依然不可挽回,德政府不断调整和出台若干财政政策措施。政策目标排序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主动创造就业需求和适时增加财政收入,以扭转近两年经济不断下滑的颓势。因此,德国政府强行突破《马约》标准,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2003年年度财政赤字高达772亿欧元。根据历史数据,可知德国政府具有相当大的财政支出刚性,主要是对东德的持续辅助性投入。例如,2002~2003年的财政困境也与两德统一以来历年累积的大量转移支付政策有直接关系。据统计,统一以来,联邦政府每年用于东部重建的各项经费很多是通过转移支付完成的,平均每年在1200亿马克,约600亿欧元。因此,东部重建在联邦财政的过量扶植下进行的。当然,赤字激增固然与财政支出刚性强和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有直接关系,但基本原因在于这两年经济持续疲软而导致税收增长目标落空。德国在这两年中失业率居高不下,外加上出口加工疲软的因素,多重原因导致经济下滑。政府想要采取减税的财政政策,可惜以高工资、高福利和高成本为特征的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劳工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措施以及税收改革计划,希望经济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活力。2004年德国政府陆续推出多项“重建财政”的调控措施:在财政方面,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强化其支配能力,联邦政府每年向乡镇拨款25亿欧元,减少乡镇上缴的营业税额;在税收方面,减轻民众税负,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所得税的起点税率和最高税率分别下降10.9%、11%。2006~2007年,为了强化政府的财政能力,开始采取紧缩型的财政政策,默克尔政府通过以增税来稳定财政预算的“税收改革法”,该法将增值税率由原先的16%提高到19%,仅此项改革就为联邦政府增收约500亿欧元;修订所得税税法,提高高薪者的所得税,规定单身年收入超过25万欧元、夫妇年收入超过50万欧元的高收入者,适用税率由42%升至45%;完善财政“内在稳定器”功能,对失业救济的使用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失业保险费由6.5%降至4.5%。从变动幅度看,此次税率变动堪称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税收改革。2007年,德国政府继续实行结构性较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幅削减联邦政府事务性开支,节约办公经费,同时对政府投资的新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淘汰一批收益前景不好的项目,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德国2007年首度出现自两德统一以来的财政盈余,尽管盈余与GDP占比仅为微弱的0.1%。
3阐述德国政府平复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
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政府并没有货币发行权,并不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量,仅能在欧洲央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变动。这方面的数据,笔者将会参考欧洲央行给出的年度数据,具体数据下文也有图表参考。2004~2006年,美联储先后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欧洲央行担心此举可能诱致欧洲外汇资产出现外逃,进而加大欧元趋贬压力,在此期间4次调高利息,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由2.0%升至3.0%。由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的利率水平不能超过欧盟指导利率的1.5个百分点,故欧洲央行的升息行动使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增加。为了更好地控制通胀风险,防止资本项目出现外流,联邦银行亦在不违反欧元区利率标准的情况下,相应提高本国再贴现率及不同档次的信贷利率。显然,这一时期联邦银行执行的是具有紧缩性质的货币政策。从政策效果看,德国2004~2006年的平均通胀率为1.83%,低于欧元区统一消费价格指数2%的中期目标水平,也是欧元区中仅次于芬兰的通胀率最低的国家,即便是在国际油价不断飙升进而拉动物价指数上涨的2007年,德国的价格水平也表现得相当稳定,仅出现2.3%的“温和”的通货膨胀。
4阐述
IS-LM模型的理论研究理论上,推导2003~2006年期间的经济增长情况,德国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断增加政府赤字,每年接近700亿欧元。在税收方面,减轻民众税负,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所得税的起点税率和最高税率分别下降10.9%、11%。从货币政策上来看,欧洲央行在2003~2006年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减少货币供应量,以缓解因为美联储先后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而加大的欧元的贬值压力。理论分析上,IS曲线会向右移动,如果货币供应(M1)减少,那么LM曲线将会向左移动,使得利率升高,进一步抑制过热经济。通过IS-LM模型分析,可以预测经济将会出现小幅上升,GDP将会增加,利率将会上升。对比实际情况,整个欧盟的(包括德国)实际的利率由2.0%升至3.0%,德国的GDP这三年也以较快速度上升,最高的实际GDP增长率达到3.7%。经济刺激效益显著,理论和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具体利率情况可以参考下图(欧洲央行给出的存款利率情2006~2007年之后,欧洲还是面临很大的通胀压力,德国政府采取结构性较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幅削减联邦政府开支,淘汰一批收益前景不好的项目,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默克尔政府通过以增税来稳定财政预算的“税收改革法”,该法将增值税率由原先的16%提高到19%。理论分析上,这是典型的财政紧缩政策,IS曲线应当向左移动,利率应当降低,GDP增速将会相比较前几年放缓。但是欧行和德意志联邦银行在货币政策上持续紧缩,继续调高基本存款利率,LM曲线向左移动。实际经济上还是出现了较快的增长达到3.3%和3.7%,这段时期的政府的主要货币目标应该是抑制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飙升的通货膨胀压力,从实际结果来看,德国通货膨胀控制得很好,没有超过2%得欧盟整体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德国经济的总体结构性问题并不是这几个财政和货币政策能调节好的,德国最大的问题在于超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劳动力资源缺乏,劳动生产率又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加上超高的社会福利拖垮了整个财政体系。因此,如果德国想要真正回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领头羊的位置,必须对自己的整个社会结构,政府政策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结合最近默克尔接纳移民的宽松政策,我想这个既是出于对难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可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部分解决德国低层次劳动力的用工荒,进一步刺激德国经济的发展走强。
参考文献
[1]丁纯.德国经济的回顾与展望[J].欧洲一体化研究,2004(1).
[2]陈德兴.德国近年经济和社会调控的特点[J].当代世界,2007(7).
[3]郭小沙.德国盘点与发展趋势[J].德国研究,2007(1).
作者:杨亚琴 高楠 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