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内教学问题逻辑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逻辑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陷入边缘化的困境。根据当前国内外趋势,对我国的逻辑学教学进行批判性审视,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5G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改革逻辑学的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因材施教;面向日常的世俗生活,开展以论辩逻辑为主的通识教学;将逻辑学与技术性学科和社会科学结合,面向市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对专业型的纯粹逻辑学研究规模进行适度控制。针对当前逻辑学教学中的弊端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对策;民主法治
一、教学形式陈旧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社会变化日益加速,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显得陈旧而滑稽——因为互联网上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在线精品课程,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一般而言,传统的教学形式,有如下两个弊端:
(一)讲台上的“独角戏”
现在的大学教育活动,因为职称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加之时代的浮躁之风盛行,仍然有大部分教师满堂课都是念PPT,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少的大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照着PPT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学生在课桌前低头耍手机,这种配合默契的“二人转”,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通病。如此沉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蜕变成了单口相声。
(二)课桌前的被动接受
教师大量的PPT,让学生成为拍照达人。目前的大学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是否能记住,而培养方案中“花样繁多”的课程,使学生疲于记笔记,忘记了对知识的思考,成为了考试机器。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并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因而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困境
从1977年至今,成千上万的高校毕业生接受了专门的逻辑教育和系统训练。但同时,逻辑学教学内容在市场经济中的“见效”作用比社会科学的知识(如法学和经济学)要来的慢一些,这使得逻辑学渐渐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通识教育吸引力不足,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专业教育和其它学科有交叉,定位困难且应用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一)通识教育的不足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它教给学生运用理性思辨处理公共事务。逻辑通识教育的训练通常在大一阶段的《逻辑导论》课上展开,教师会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由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人工符号语言,讲解非模态命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推理论证,使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5G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目前以《逻辑导论》为核心的逻辑通识教育显露出种种弊端:首先,逻辑通识教育只是针对大学文科学生,未深入到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逻辑通识教育往往作为高校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开设,地位比较尴尬,选修课学生的专业五花八门(理科专业、工科专业、社科专业、人文艺术专业和医学类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学习需求大相径庭。由于授课教师知识面有限,很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兼顾到各个学科,更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其次,目前在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通识逻辑教学的内容一般分为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和论证五大部分。其中大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剩下的部分偏向哲学认识论。因而,对于刚刚参加完高考的低年级本科生而言,通识逻辑所传授的知识仅具有温习的作用,而他们迫切想了解的社会实务,却并不能在课堂上获得理论高度的把握。最后,承担逻辑学通识教育的教师往往是逻辑学专业出身,但逻辑学专业重在推理训练,推理能力并不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社会公众事务有良好的把握。他们的个性品质和公民意识是否足以引导学生,这是值得疑虑的。
(二)专业教育的边缘化状态
截至到2018年年底,我国开设逻辑学硕士点的学校或科研院所有60余所,博士点有13所,只有北京大学(已停招)、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曾经或正在招收逻辑学专业本科生,具体工作由哲学系执行,与其它学科和专业相比,规模小。一般而言,逻辑学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基础逻辑研究、应用逻辑研究、逻辑应用研究和逻辑学学研究。专业的逻辑研究主要和数学、计算机、法学等学科有交叉。由于逻辑学本身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近些年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尤其是2016年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和大数据的火热,逻辑学的研究成为热点,交叉研究也变得越发活跃,但这种交叉研究也面临一些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每年毕业的数学研究生数量庞大,据麦可思报告,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尤其是侧重理论研究的基础数学专业,本身招聘岗位就少。通常而言,哲学背景的逻辑学研究生整体上学术水平难以跟数学专业的研究生竞争。在计算机方向上,逻辑学专业的学生或接受抽象思辨训练较多,或侧重于感性思维培养,缺乏编程训练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文科院系的学生而言,因他们通常在高中阶段学习文科,数理基础不够扎实,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只是业余选手,并且他们最终所得学位为哲学学位,难以进入高等学校计算机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进入世界知名公司或国内著名企业从事IT工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在现实中,此类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当然,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有个别案例)。在并不艰深的法学领域,专业的逻辑学研究者也面临一些难题:逻辑学专业的学生擅长抽象思维和理论思辨,一般缺乏社会实务训练和动手能力——即不精通人情世故,也不擅长人际沟通;要进入法学行业,必须跨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018年之前为国家司法考试)的门槛,而近些年由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法学专业就业形式严峻,国家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之下,于2018年4月25日出台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对非法本的考生做出了限制。部分高校(如西南政法大学),法律逻辑学归属于法学院,《逻辑学》课程是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法律逻辑硕士研究生大多具有法学本科背景,多数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2018年之前)或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就业不成问题。但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因为研究生的学科知识背景多偏文科,不具有数理背景,因而研究生课程中偏逻辑的部分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法律逻辑硕士学位点形成严峻的挑战。目前,逻辑学研究者主要将逻辑学知识应用于法学,在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在实务方面(如律师、检察官、法官和法学家等),乏善可陈。总的来讲,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各个学科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逻辑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本职研究以外,在交叉领域还有待突破。
三、几点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形式
传统社会,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日益便捷,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而前沿技术的出现,导致每天有大量新知识产生,使得教师甚至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统教师的“授业、传道、解惑”功能正在逐步丧失,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其神圣的光环正逐步祛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趋于平等,更多扮演“陪练”的角色。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响应教育部“推行一流本科教育”,“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号召,采用慕课或翻转课堂,利用5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限制,开发“5G+智能教育”类的智慧课程,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自由,并且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以打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壁垒。
(二)教学内容的批判性审视
1.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
逻辑学教学之所以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随着社会群体的分化而区分逻辑学学术研究和逻辑学普及性教学;没有区分理工科的逻辑学教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学教学和人文学科的逻辑学教学;即使在人文学科内部,哲学专业的逻辑学教学和文科公共课程的逻辑学教学也是有所不同的。哲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偏向基础理论专业的学生,学习数理逻辑,便于毕业之后的学术研究和技术深造;在其它领域,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传统逻辑就已经足够。对于主修哲学的学生而言,可以学《数理逻辑》,为学术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可以选修《批判性思维训练》类的课程,为适应日常生活而学。高校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的普通逻辑学,学习运用逻辑推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回到日常生活——以论证逻辑和论辩逻辑为主的通识教学
古希腊的逻辑学就起源于当时的政治论辩,因此逻辑学也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指导人类的推理论证和论辩活动。批判性思维主要讨论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在语言层面的问题。如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和俞敏洪事件,就是绝佳的批判性思维教材。与逻辑学讨论的推理问题不同,批判性思维面向日常生活,它考虑的是真实的问题。鉴于此,对于通识逻辑教学,有必要将其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务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日常现象和社会实务。将批判性思维引入逻辑学教学,如典型的“范跑跑”案例,可以借助逻辑学工具分析其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国外20世纪70年代曾经兴起逻辑学非形式化运动和批判性思维理念,国内最近也有相应的举措。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尝试将“正—反—正”论辩理论和技巧融入课堂教学,以论辩方式来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婴儿安全岛”这一前卫话题的讨论,就非常具有时代性和实际意义。
3.有针对性的专业逻辑学教育
对于专业的逻辑学教育,就是将一阶逻辑和模态逻辑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在基础逻辑理论的学习和训练中取得实效,从而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专业的基础逻辑研究,适合具有数理背景并且天分高、能力强的学生在“双一流”平台上学习;应用逻辑研究和逻辑应用研究因契合市场需求应当作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逻辑学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气质。以上考虑,既做到了因材施教,也兼顾了学术科研和市场需求。总而言之,鉴于当前逻辑学设置在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在哲学系专业就读的学生多为文科背景,考虑到文科生数理功底薄弱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逻辑学人才的培养应放在有国家教育经费支持的“双一流”高校,且宜少而精,尤其是基础逻辑研究(难度大)和逻辑学研究(市场需求不旺),不建议普通学生选作研究方向,但可做提高个人能力和提升个人修养之用。
4.面向社会的应用逻辑学
(1)升学考试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权威统计数据,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目前预计为834万人,加上以往多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累计的待就业人员数量十分庞大,就业问题依旧是社会难题。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在201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迫使在校大学生日益看中知识的功用性和时效性。当前,MBA、MPA和GCT入学考试,都有大量的逻辑试题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高校的逻辑学教学,应当将逻辑学知识和各类型的升学考试结合起来,探索相应的逻辑应用类课程。(2)公务员录用考试在我国目前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科目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是国家(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各个省级行政单位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判断推理这部分涉及性质命题推理、复合命题推理和三段论知识,直接考察逻辑知识的运用。显然,学习逻辑学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于通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考生通过《申论》以及公务员面试考试,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这方面,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法律逻辑教研室已经做了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开发了《行政职业能力与思维训练》、《申论与公务员写作》和《公务员面试专题》等公选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实际效果相当不错。
四、逻辑学对于新时代民主法治的重要意义
逻辑是科学和民主的共同基石。逻辑学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社会民主不可或缺的基石。在报告中提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需要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作支撑。在信息社会,现代公民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全国普通高校普及逻辑通识教育,提高公民的思维素质,将逻辑思维内化为公民个人的思维品格和精神气质,从而为他们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提供便利,也有利于他们在理性的基础上消解矛盾,达成社会共识。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新征程。新的征程,需要新公民,培育新公民,需要提升公民逻辑思维素质。公民逻辑思维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促成社会文明和政治民主,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鞠实儿.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4.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3]张建军.关于开展逻辑社会学研究的构想[J].哲学动态,1997(7):18.
作者:程和祥,杨迎莹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