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特殊时期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特殊时期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特殊时期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学生经历了疫情,亲身感受到了特殊时期的中国方案和中国速度。中学政治课堂可以充分挖掘此次重大疫情中的教育资源,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提出重大疫情下的政治课实施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特殊时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肺炎疫情这个特殊时期,“灾难当前”是学生所处的教育场域,他们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作用着、影响着自身的生命成长。作为新时代铸魂育人关键力量的政治教师,要善于从灾难中抓住教育契机,合理将疫情防控转化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素养,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映射着上述要素。所以在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四个自信”角度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坚定道路自信对于高中生道路自信的认同教育就是让高中生从内心到灵魂都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一个中国理念。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体系,组织志愿者、党员先锋队做好疫情隔离、封锁,减少人员流动,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正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教师通过讲解党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切身体会我们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树立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四个自信”的灵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人民性。科学性是实践的观点,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立足于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果断采取有效举措,全面开展防疫工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到我们对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进行了有效回应,看到纠正措施落地后的社会秩序良好和办事效率提高,最后点拨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体现在理论来自于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社区化的网格管理、志愿者服务、物资救援等等,都是贯彻群众路线。教师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充满理论自信。

(三)加强制度自信高中生的制度自信,就是学生要对国家制度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信这种制度的力量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场抗疫深度检验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数据说话,比如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40多支医疗队共42000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通过计算国家在这次抗疫中的经费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大国担当;为扩大收治病人的能力,武汉新建火神山医院,从设计方案到交付使用仅用10天时间,创造了中国建设速度的生命奇迹。通过外国政府对疫情的处置方式和我国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到这种强大动员能力的背后正是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增强对党和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

(四)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文化内在价值和发展的生命力的充分信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安身立命、开拓进取的源头活水,为中国人民决战肺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在疫情防控中有很多生动的体现。比如肺炎是自限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主要靠自身的免疫力对抗。国家也多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药方和中成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古老的中医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成为抗击疫情的利器,我们作为中国人深深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骄傲。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的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尊重规律等,还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一)激发学生去伪存真自媒体时代,网络是公众了解这次疫情的主要渠道之一,其特点是便捷、快速和信息量大。但是网络传递的信息是多样化和全方位的,事件翻转、乱带节奏、缺乏理性表达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不能人云亦云,不要轻易给一个事件下结论,需要我们教育者去筛选和整合。政治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甄别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在充分占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分析和思考,寻求事件的真相,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给学生学会反思历经磨难,我们要学会反思总结,避免下一次灾难的发生,我们整个民族才会越来越有经验和智慧,方能带来“兴邦”。所以,面对这些灾难,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反思这背后的原因。对比17年前的非典,我们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在防控初期,我们有哪些失误?我们不能回避矛盾,只有正视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

(三)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面对肺炎,学生只有在了解病毒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不恐慌和科学防护。所以需要政治教师树立跨学科思维。比如通过生物学科的微视频,给学生讲解传染病的病理机制、发病周期、防控的基本法则等,帮助青少年学生理性认识疫情,走出疫情的阴影,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以抗疫为视角进行跨学科探究性学习,让政治教学在特殊背景下注入新内容,焕发新活力。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疫情初期,因为人们只注意到了某些专家的“可防可控”“不会人传人”的言论,忽视了专家后面提醒的“公众要注意个人防护”,导致疫情大面积蔓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现象,引导学生要做到全面分析收集的信息,不能断章取义,同时引导学生面对专家的观点,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科学,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

(五)树立健康的生命观疫情限制出行,它以强制的方式让人回归到最简单、最朴素、最平常的家居状态,在防控期间的饮食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另一种可能,更重要的是,疫情也让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对野生动物说不,分餐制是文明的象征,做饭是生存的必备技能。疫情既是对健康的挑战,更是对生命的追问,是一次难得的人生观、生命观教育:有一些人不畏艰险,在抗击疫情中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生命诚可贵,但死亡不可避免,唯有高尚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可以使人超越生死。

三、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就是学生要遵法守法护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疫情期间,学生们感受到突然多了很多规则:出门必须戴口罩、不能聚众、出入要有通行证、发热要主动上报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依法科学抗疫,是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保证。学生们都能听见巡逻车放大喇叭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安处罚法》等防控法规文件要点,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些明文规定的义务、明令禁止、紧急措施等,都是抗疫期间我们言行的基本标准。教师还可以宣传国家的《关于依法惩治妨害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和全国普法办编发的《疫情防控法律知识问答》要点,通过各地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案例分析,告诫学生要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增强法律意识。

四、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肺炎疫情发生后,普通民众一开始缺乏理性,从个人出发,哄抢、囤积生活物资,人为地造成供应短缺;排斥外地人,人为设置路障,影响公共交通,妨碍他人出行,这些都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行为。此外政治教师可以多讲讲感人的事迹,比如各地医护人员冒着风险,放弃休假,驰援湖北,被称为最美“逆行者”;很多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去,积极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引导学生树立宽容、理解、正义、规范等公共意识,培育义务、责任、参与、奉献等公共情怀。不仅如此,在全球疫情多点暴发、大范围蔓延之时,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发起者,我国第一时间站在了最前列:四川医疗队赶赴意大利,上海医疗队赶赴伊朗,江苏医疗队赶赴巴基斯坦……每到一地,我们都不空着手,口罩、防护服、试剂盒,我们有的,大家都有。这些都是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和积极践行。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国际视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政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疫情带给学生的冲击,讲好抗疫故事,启发他们去观察,同时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去分析、去判断,这样一路走来,逐步形成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就是“核心素养”了。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05):85-87.

[3]罗华莲.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7):97-99.

作者:易彬彬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