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通过分析主体(高校档案工作者)、客体(高校档案)和环境(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等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要素,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促进高校档案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新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档案;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界开始将生态学理论引入档案学,从档案信息生态、数字档案馆生态等角度开展了研究[1],但对高校档案管理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对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一、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要素分析
尤瑞•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是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始人,他于1979年提出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theEcologicalSystemTheory),后来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并更名为生物生态系统理论(theBioecologicalSystemTheory),建立了生物生态学模型。他将个体放在五个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这五个环境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时间系统。[2]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系统理论为本研究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提供了重要借鉴。笔者通过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主体(高校档案工作者)、客体(高校档案)、环境(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相互作用(见图1)。(一)主体:高校档案工作者。高校档案工作者是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包括档案行政管理者、档案实体管理者等。高校档案工作者承担着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开发与利用等工作,其知识水平、职业认同、个体特征等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知识水平。高校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文化程度和档案专业程度两个方面。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档案专业程度使档案工作者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行为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档案工作的内涵不断扩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档案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2.职业认同。高校档案工作者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心态直接影响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职业认同作为职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高校档案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档案工作者对自身的肯定性评价,社会认同是指社会公众对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以及档案工作者的肯定性评价”。[3]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越高,其工作的专注度和稳定性越强,更能够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3.个体特征。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一定程度上对档案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同性别、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不尽相同。性别、年龄带来的差异使高校档案工作者表现出不同的工作行为和风格。(二)客体:高校档案。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客体是高校档案。高校档案具有以下特点。1.档案载体的多样性。高校档案的载体类型较为多样,除常见的纸质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照(胶)片、录像(录音)带及各种实物等。2.档案内容的综合性。高校档案内容不仅包括反映学校管理工作的党群和行政类档案,还包括学生类、教学类、科研类、基本建设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类、出版物类、外事类、财会类等档案,是学校招生、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综合性记录。3.档案信息资源的独特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档案记载着高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上,特别是高校的教学档案、学生档案等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档案;另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因高校的不同类型、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而具有自身的特色。(三)环境: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系统理论,本文将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分为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1.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对高校档案工作者和高校档案产生直接影响的高校档案机构、档案管理理念与方式等。高校档案机构是指保存和提供利用高校档案的专门机构,高校档案机构的组织文化是增强高校档案工作者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动力;库房建筑、档案柜架等软硬件配置是保证高校档案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条件。档案管理理念与方式是指高校档案工作者在收集、整理、鉴定、利用高校档案等工作环节中所遵循的理念与方式,例如全宗理论、来源原则、档案双重价值理论、档案的编号与排列规则以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高校档案工作者在这些理念、方式及规范的指导下开展档案工作。2.中观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档案行政部门、档案行业协会等。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客体均处于高校的组织机构中,高校组织的资源环境、组织领导、管理制度等影响着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运行,具体包括学校提供的硬件条件、整体氛围、组织领导、评聘制度、薪酬制度等。教育行政部门及档案行政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宏观调控和财政支持等方式,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制定战略规划、相关标准、规范,并监督其实施,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高校或地区档案学会、协会等档案行业协会通过联合高校档案机构,加强与政府、技术研发部门及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健康有序运行。3.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等。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国家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等;经济环境决定着高校档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高校档案管理的物质基础;文化环境影响高校档案资源文化价值的开发水平,以及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利用;法律环境对高校档案管理进行规范和约束,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安全保管以及公平公正的信息利用环境;科技环境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开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直接影响高校档案管理的保管场所、保管技术和设备等物质条件。
二、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分析
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总体表现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构成良性运作的生态链,从而促进整个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对客体实施管理实践活动,客体是主体的管理对象。高校档案工作者是高校档案的直接管理者,通过主观能动作用对高校档案实行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的管理,从而使高校档案发挥存史资治、教化育人的作用。高校档案工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是高校档案价值得以发挥的必要途径及重要推动力。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管理对象,为高校档案工作者提供管理的实体与信息,特别是其自身所承载的信息资源状况是影响高校档案工作者编研开发水平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高校档案工作者构建与传承高校历史记忆的重要资源。(二)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主体适应、改造环境,环境为主体提供物质保障及政策和舆论导向。主体适应环境,表现为“主体随着档案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对客体的作用方式,以有利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4]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不断调整、提升自己来更好地适应环境,例如高校职称评聘方式及要求的变化,教育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档案工作的新规划、新部署,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促使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思想,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高校档案工作中,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主体改造环境,表现为“主体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改造”。[5]高校档案工作者通过开展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例如收集和整理档案材料、提供档案利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等,不断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发挥档案的双重价值,从而提升师生、公众对高校档案和历史记忆的认知,进而推动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环境中各要素的发展,促进档案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为主体提供物质保障及政策和舆论导向。宏观环境可以通过影响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作用于主体,也可以直接作用于主体。环境为主体提供物质支持,例如高校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可以提升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水平,教育及档案行政部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政策指引,为高校档案工作制定规范,为高校档案工作者提供政策支持。环境通过政策的制定及舆论的导向来影响社会公众对高校档案工作者及高校档案工作的认知,进而影响高校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及社会地位。(三)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种类信息的最大特征,高校档案通过发挥其凭证和参考作用来为环境中的各要素提供证据和决策依据。高校档案所承载的信息经过编研开发,借助各种渠道进行传播,能够对高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公众产生文化引领作用。环境中的各要素从不同方面作用于高校档案。微观环境对高校档案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组织管理和制度规范等为高校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等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对高校档案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中各要素从物质、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可以直接影响高校档案物质载体、保管环境及高校档案价值的发挥,例如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保障高校档案载体的长期可存取,档案宣传力度的增强提升公众的档案意识,新的传播渠道及新技术的出现为高校档案的宣传与利用提供了更多方式,从而使高校档案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微观、中观、宏观环境也可以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对高校档案带来间接影响。(四)不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微观环境是基础,没有良好运行的高校档案机构和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方式,高校档案工作就不能正常有序开展。中观环境对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最大,高校、教育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行业协会等要素一方面为微观环境营造政策导向等,另一方面也促进形成和谐进步的宏观环境,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连接的纽带。宏观环境是保障,自然环境的稳定,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和进步,是保障微观环境和中观环境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结语
通过将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高校档案工作,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分析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笔者希望不论是作为主体的高校档案工作者,还是各个不同环境中的相关影响者,都能够更多地关注和密切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多管齐下,开放共享。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对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进一步细分,并对各个构成要素的影响力度进行实证分析,为高校档案工作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倪代川,金波.档案生态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11(6):74-78.
[2]高秀萍.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J].大众心理学,2005(5):46-47.
[3]赵春庄.档案工作者职业状况及职业认同度实证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4):36-42.
[4][5]马晴,魏扣,郝琦.档案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6):20-25.
作者:耿硕 徐彦红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