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道德教育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宗旨的基本内涵
1.为增进社会生产力之准备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现代教育理论经常谈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民国初期,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建设者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17年左右,陈独秀就提出“职业主义”思想,职业教育应致力于发展个人生产力,致力于公共安宁幸福社会的建设,他说“:今日之社会,植产兴业之社会也;分工合理之社会也;尊重个人生产力,以谋公共安宁幸福之社会也。”α黄炎培进一步指出,一战后的各种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生产教育,应该把职业教育作为增进生产能力的手段之一,进一步阐明了发展职业教育与增进生产力之间的联系。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明显的生产教育思潮痕迹,但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把它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宗旨之一,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这一思想观念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唯理研究观念,而且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个人职业发展幸福之准备
在原有的职业教育目的的“四要旨”基础上,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凝练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α他从教育的作用的角度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使人获得谋生手段,解决生计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生活乐趣,使人通过一定的职业手段实现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职业发展幸福,也就是他所说的“治生”与“治乐”,“治生”是阶段性目的与手段,而“治乐”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治乐”是黄炎培在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调查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他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的最高认识。虽然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他所说的“治乐”仍是一种朦胧认识,未能阐明其具体内涵与手段,但却为从学生个体出发,探索职业教育的深层次作用打开了一扇正确之门。
二、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职教育宗旨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不仅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而且还十分注重教育的社会效益,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的局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基本理念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随着学者对黄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越加广泛,在对黄炎培这一块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目的;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三是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五是对“农村教育论”的研究;六是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黄仁贤教授对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倡导到创办,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职业指导,并且第一次把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在其数十年间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教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武汉大学张建华教授从黄炎培的职业道德观着手,认为包括“敬业乐群”、“劳工圣神”、“完善人格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对我们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叶凤刚教授认为,在21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黄炎培是最早注意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庄缇缇的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具体内容、思想特点、及其启示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就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而言,除以上六点外,还提出了黄炎培的人性化教育制度这一内容。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蔡元培、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蔡元培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三、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台阶,并在继续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于是学者在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研究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此类研究也愈加丰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个性化教育的启示;二是“手脑并用”的启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四是开放性办学的启示;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六是借鉴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的启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等等。相关期刊论文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高职教育的借鉴作用及启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启示》等。以刘云《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为例,该文具体通过分析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最后得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并概括为三点内容:职业教育造就的不是“改良的艺徒”,而是“良善的公民”;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职业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此外,相关的硕士论文有《黄炎培职业道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等。以华东师范大学许瑞泉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例,该文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主线,从思想内涵与现代价值两大层面进行梳理与分析,重点从思想精髓的当代实践、“大职业教育主义”、“农村改进理论”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在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代价值探讨方面,许瑞泉认为,应借鉴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并且认为职业教育应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平民思想,要覆盖广大民众,要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求,解决他们的事业和生计问题;此外,还有职业教育应贯穿职业生涯、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重点突破,首先应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办学应遵循实践原则。这些都为该硕士论文总结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应用。
作者:沈进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和导向者,对小学生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新课程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师也需转变教育观念,定期参加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养。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高尚的品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一、强化专业素质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
教师专业素养是保证教师师德师风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保障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才能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也是学生精神的导航者。因此,可以说师德师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师德师风建设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学校可以从多个层面着手,如教育理论、实践教学等,逐渐深化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课后,与多位教师进行研讨和探索,并记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自己所展开的课堂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总结,这并不代表着教师需要仅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反思,也需要对本节课所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建设有一定的反思。除此之外,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支持,学校可以开展“师德师风阅读周”,组织各年级语文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从而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强化教师职业素养是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经之路
职业道德素养体现的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在品质,也是对工作岗位和职责的外化。考虑到当下教育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工作职能,了解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教师素质,主要表现在师德师风,良好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根本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面和思想进步的引领者,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语文教师的工作特性直接决定着行为过程与道德理念,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元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深层次的探究,接触多样化的知识,有效提升教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网络教育资源,浏览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仔细思考自己与优秀语文教师之间存在的思想道德差距与语文功底差距。教师可以参加一些教研工作会,关注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结构,边聆听边思考,并详细记录执教者的教学优点。教师也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并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内容,坚定理想信念,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当中,以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带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下,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拓展知识广度,端正行为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
三、构建完整发展模式,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业务培训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媒介之一。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途径,教师不仅要充实专业知识,还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自身行为,以身作则,带领学生高效的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责任心,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例如,学校可以语文教师周常会议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实际讨论,并在讨论之中不断进步、以交流的方式增长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交流之中不断完善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己师德师风的不断建设,在交流之中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并逐步提升逐步改善。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名师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语文教师可以注册学习账号,与一线名师交流,并仔细全面的阅读名师的教育论文,在教育论文之中了解名家名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找到自己师德师风建设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以自身道德行为影响学生学习,大力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和导向者,对小学生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新课程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师也需转变教育观念,定期参加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养。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高尚的品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一、强化专业素质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
教师专业素养是保证教师师德师风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保障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才能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也是学生精神的导航者。因此,可以说师德师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师德师风建设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学校可以从多个层面着手,如教育理论、实践教学等,逐渐深化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课后,与多位教师进行研讨和探索,并记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自己所展开的课堂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总结,这并不代表着教师需要仅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反思,也需要对本节课所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建设有一定的反思。除此之外,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支持,学校可以开展“师德师风阅读周”,组织各年级语文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从而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强化教师职业素养是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经之路
职业道德素养体现的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在品质,也是对工作岗位和职责的外化。考虑到当下教育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工作职能,了解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教师素质,主要表现在师德师风,良好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根本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面和思想进步的引领者,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语文教师的工作特性直接决定着行为过程与道德理念,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元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深层次的探究,接触多样化的知识,有效提升教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网络教育资源,浏览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仔细思考自己与优秀语文教师之间存在的思想道德差距与语文功底差距。教师可以参加一些教研工作会,关注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结构,边聆听边思考,并详细记录执教者的教学优点。教师也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并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内容,坚定理想信念,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当中,以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带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下,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拓展知识广度,端正行为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
三、构建完整发展模式,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业务培训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媒介之一。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途径,教师不仅要充实专业知识,还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自身行为,以身作则,带领学生高效的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责任心,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例如,学校可以语文教师周常会议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实际讨论,并在讨论之中不断进步、以交流的方式增长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交流之中不断完善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己师德师风的不断建设,在交流之中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并逐步提升逐步改善。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名师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语文教师可以注册学习账号,与一线名师交流,并仔细全面的阅读名师的教育论文,在教育论文之中了解名家名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找到自己师德师风建设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以自身道德行为影响学生学习,大力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
摘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一方面表现为形式无效,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容无效。我国现阶段德育教而无效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及”,另一方面是“过度”。针对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应坚持以下原则:以生活时间为经,以成长体验为纬;指向实践智慧,引领道德成长;与法治教育结合,建立法治精神。当然,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还须教师充分把握德育教学内容(主要为教材)的理念,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并总结反思德育教学得失,走向教学智慧,最终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学实效性生活;实践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过去数十年来的德育教学情况来看,其实效性普遍不尽如人意,以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成为德育理论界一个“历久弥新”的重大问题。具而言之,我们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认清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德育教学实践面临何种实效性难题?这种难题的根源是什么?应如何克服德育教学实践中的实效性难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厘清入手,探寻其产生的根源。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实效性难题的策略,并为德育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一、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表征
历来对德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关于何为德育教学实效的界定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这些论文对德育实效的理解和界定不尽一致,所提的对策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识,即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低。”[1]如果德育教学实效较低是共识,那么如何具体界定和概括这一问题,将为探寻其原因和提出相应对策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最直接的表征就是教学效率低,针对这一难题,笔者从德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展开分析,力图清晰且深入地描绘德育教学的现状。
1.德育教学的形式低效
教学的形式是教学表现方式和内在结构,德育教学的形式则是德育教学的开展方式和其内在结构。德育教学形式绝非通常所批判的“形式主义”、“形式化”上无关紧要的、装点门面的东西,而是关系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指出,“形式因”直接影响到一事物是否成其为该事物,换言之,形式是一事物“是其所是”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德育教学的形式是低效的,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丧失了德育教学的本质,遑论其教学实效。综观我国德育教学的形式,我们发现,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它都是以一种有名无实的照本宣科的方式展开。中小学校普遍轻视德育这样一门不考试的“副科”,其任课教师常常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设有德育学科专任教师的学校少之又少。而对于这样一门副科的教学,教师往往也是漫不经心,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样的德育教学形式与德育理应具备的教学形式判若云泥:德育教学的形式应当是丰富的、生动的、深刻的,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唤醒道德情感、激发道德意志、引领道德行动;而有名无实的照本宣科不足以发挥以上任何作用,其教学实效自是令人无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