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学生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要接受环境和发展教育。陈寿朋教授也曾经提出:“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美术教学要抓住关键时期,促使学生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生态道德观念。教师要将生态道德教育和美术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能促使学生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中。

一、户外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生喜欢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因此开展户外体验活动是一种激发其生态环境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参与户外体验活动的时候,学生能直接接受来自自然事物的信息,形成直接经验,这样有助于过渡到抽象理性思维,进而培养生态道德的综合素养。户外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自然美,考察环境破坏的情况,通过采风、调查等方式深入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环境。例如,围绕“家乡的桥和塔”这个主题展开美术创作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桥和塔,并回忆自己记忆中的桥和塔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尝试体会一下其中的变化,并将自己的调查发现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态教育渗透其中。如有的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发现:“故乡的桥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变得破旧不堪,我记得小时候在水中能清晰地看见桥的倩影,但是现在桥变得很破很脏,而水也不再清澈,再也看不到曾经的美景了。”教师把握住这个机会将生态思想融入其中:“大家思考一下,桥和水的变化是因为什么,你觉得要如何才能恢复它们往日的倩影呢?”学生认为:“这是因为大家都不重视环境保护,将污水倾倒在了河水里,久而久之自然就让河水变脏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不能随意破坏环境。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中,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更关注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要注意在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实用地组织学生参加户外体验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团队表演,达成自我教育目的

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歌舞创作表演等,促使学生产生无限遐想,进而采用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用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环保认识。这样的活动能够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美术创作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教育,培养生态意识。例如,学习“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时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了解一些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新闻,然后尝试将它们排演成小品、歌舞等形式,展示出来。这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余地,如有学生了解到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展现的就是一位姑娘为了救护丹顶鹤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学生试着和同伴将其改编成了歌舞剧,体现出了对姑娘的敬佩之情。学生表演后,他们的情绪都十分激动,这时候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有关的美术创作中,给他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任其自由发挥。如有的学生便试着用彩泥等材料塑造了一只折翅的老鹰,并在其身上罩上了网,这样就体现出了雕塑的主题是保护野生动物,禁止随意捕猎野生动物。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创作的作品,猜一下同学的创作思想是什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环保思想。在团队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将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的内容融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表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就环境问题抒发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个性化建议。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创作主题,表达效果也会更好。

三、讲述故事,探究环境变化的根源

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时候,要促使学生积极展开反思,思考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此时可以将“讲故事”的活动和美术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自主反思环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用美术作品展现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结合图片开展讲故事的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道德反思。例如,在创作“冰川与晚霞”时,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一下,在壮美的冰川上,能看到怎样的风景?有哪些野生动物生活在冰川上?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冰川面临融化,这些动物又将何去何从呢?”鼓励学生反思人类社会对环境的破坏,以“冰川最后的美”为主题展开创作,看看谁创作的作品最震撼人心。如有学生创作了浩瀚的海洋上,到处都漂浮着废旧的塑料瓶等垃圾,水面上漂浮着一块浮冰,一些企鹅聚拢在上面,昂首看着天空。教师鼓励学生说说该作品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学生讲述了因为人类肆意破坏环境而导致南极冰川融化,世界化为一片的故事。从故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是人类肆意破坏,无限制索取、开发自然资源而造成的。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普通人应该如何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讲故事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故事的方式反思了人类的行为,思考了人类应该用何种姿态与大自然进行接触。这样能收到情感熏陶的效果,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生态道德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欣赏名作,认识时代巨变的代价

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尝试从中挖掘出与环保、生态有关的信息。学生发现,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常常展现了该时代的自然、社会环境,同时也体现出该时代人们的生态道德。所以分析不同时代的作品能看到时代的巨变,也能看到人们破坏环境带来的代价。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展开反思。例如,学习“爱护古建筑”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清代著名画家郎世宁创作的《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同时展现如今的圆明园废墟,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思考这种巨大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看到《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中展现了恢宏气派的古代建筑群,展现出了圆明园的秀美景色,但是在圆明园废墟的照片中,却完全看不到当年的胜景。在了解背景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西方殖民者发动了非正义的战争,破坏了古代建筑。学生由此认识到战争也是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要寻求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就要追求和平、和谐的生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其他展现同一地点的图片,尝试发掘其中的不同点,思考这是否和环境的变化有关。与直接灌输生态道德知识相比,结合作品赏析进行德育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赏析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他们敏感地注意到隐藏在其中的生态道德信息,这样能促使学生提升责任感,认识到该怎样投入到环境的保护中。

五、基地写生,升华美好的情感熏陶

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要促使学生激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基地写生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构图、调配颜色,还能激发他们对美的情感,进而主动生发出用画笔展现美好生活的想法。例如,学习“风景写生”后组织学生参与到基地写生的活动中,促使他们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自己的周围,引导其思考:“和拥挤繁忙的都市生活相比,你觉得这里的田野风光有哪些不同?看到这里的风景,你生发出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再鼓励他们思考:“我们要尝试用笔墨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好,同时大家也要思考,在现实生活,要如何才能保住这样的自然净土呢?”促使学生在绘画的同时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环保的认识。如有学生在完成绘画后整理绘画材料,避免将垃圾留在基地;还有学生在路上看到了垃圾就会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学生会监督自己的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学生在创造美的图画时,也在反思如何保护美。鲁迅提出:“美育可以辅翼道德。”在美术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则能起到“辅翼道德”的作用,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就会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生态道德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在生态道德观的促使下,人们能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避免环境被破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促使学生认识美术,发展创新精神。若能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则能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更好地在美术作品中展现美、歌颂美。

参考文献

[1]罗雪梅.中小学美术课堂生态化教学理论建构[J].学理论,2010(22):220-221.

[2]叶志杰.论中小学美术教育文化生态创生[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5(2):30-31.

作者:金华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