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训教学中道德教育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实训教学中道德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实训教学中道德教育探究

摘要:实训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理念,可以落实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环节之中,道德教育是调节现代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核心方法,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关键词:实训教学;道德教育;融合

现代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大学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低效的现象。一是学生思想浮躁、缺乏信念,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打游戏和看情感连续剧上,上课无感觉、昏昏欲睡、对知识无兴趣,抱着混一张文凭的想法;这些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多,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二是师生关系面临重构与调整。在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面临重大挑战。师生关系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服从与被服从,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被激发,评教系统、学生发言、学生展示等,为学生提供许多机会参与教学评价。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学生的参与。从消费者的视角,审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审视学校的教育水平,具有合理性;从某种角度来讲,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督促和互动关系;但教师的角色,也面临许多尴尬的局面,面对学生的课堂游戏与手机,几乎无能为力;面对学生不正常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合适的、无风险的手段和办法。师生关系重构,已成为核心问题之一。三是社会对大学的认识正在悄悄改变。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正在改变。大学不再是那么神秘和神圣,大学的德行是否能够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正在受到挑战。师生之间发生一系列冲突和矛盾,也引起了人们的不安,甚至对大学德行产生了质疑。四是育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利益原则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关系,而短期的利益关系与教育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对立的;道德理性与师生短期的利益欲望之间存在着冲突,调整理性与利益欲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德育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实训教学中提升大学的道德修养,培养合格的、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是实践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一、实训教材编写中的道德因素与德育嵌入

首先,实训教材的编写应该结合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结合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生动的案例编入教材,将实践中所需要的技能编入教材,进行训练。企业所需要的岗位特征、特点,在实训教材中要明确的体现,占主导环节。岗位要求的技能,通过任务导向型的教材,细化到各个章节。在教材的编制计划、教材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等各个环节,形成严格的质量把控关卡,确保实训教材的质量。在实训教材的质量和技能目标之中,嵌入道德因素,使得岗位职业道德的标准,融入实训教材的案例之中,生动形象;在各个环节之中,形成符合道德原则的习惯和行为规则。实训教材中,岗位驱动型的教学安排,为道德习成提供了条件,如保险学实训教学中的诚信原则,可以很好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在保险学的营销中,坚持道德原则,坚持道德习惯,就可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在公司金融、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公司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相协调,才能实现公司的长久发展;在实训案例和岗位职业要求中,嵌入道德原则,使得技能实训更深刻、更符合社会需要和整体利益。其次,在实训教学的质量上,嵌入道德因素。在实训教材的质量标准上,坚持道德原则。例如,在管理学工作计划项目实训中,体现道德原则。把体现道德原则的实训教材,如环保、利他、外部性等原理,应用到实训教材中,达到道德与管理学原理的结合,成为最好的质量标准。在风险管理实训中,结合道德的原理,互助美德与风险管理相统一。在教材质量的审查过程中,增加道德审查的标准,形成润物细无声,达到育德育人的效果;同时要防止滥用道德标准替代专业标准,要让两者有机结合。最后,在教材的质量保证中,融入道德因素。通过教材质量的控制、策划、目标、方针、检测、改进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在教材中融入道德因素,实现道德标准。例如,“天人合一”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原则,在管理学、经济学的教材中,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就是人类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可以把道德因素融入教材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之中,融入实训操作各个环节之中。“物竞天择”与“仁义道德”相统一,体现了竞争的自然法则和人性的相结合,面对残酷的现实竞争,保持一份人性化的道德底线,正是“天人合一”原则的体现。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必须以道德底线为前提。在实训教材的案例策划中,坚守道德底线教育,贯彻道德理念。

二、实训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理念因素

第一,实训课堂教学中重视合作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颜渊篇》)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为相互体谅、相互合作。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重视小组成员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团队合作中,训练协调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解决实训中的难题;在合作中,重视沟通和相互了解,正好体现合作协作的美德和行为。而相互合作,则表现为团队效率的提高,符合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原则。道德教育,如春风化雨,与专业教育在实训课堂上完美结合。第二,实训课堂上重视劳动精神的培养。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劳动最美,勤劳是成功的基础,大学生的劳动美德,是自觉抵抗不良风气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实训练习的具体操作还是实训报告的写作,都需要有一种热爱劳动的心态,拥有工匠精神,把实训内容做扎实。需要沉下心,力戒浮躁之气。大学生应该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与具体的劳动实践相结合,工匠精神正是这种结合的最优点。工匠精神是一种美德,一种精神状态,是对劳动的升华。沉下心来做实训,定下心来学知识,避免沉溺于电视情感剧和手机游戏,在劳动中找到目标,找到自信,展示自我。第三,在实训课堂上,培养审美情趣。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于其自身的审美情趣的高低。真善美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课堂实训教学可以找到若干个突破点,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利益原则,如果商品交易原则被无限地扩张,被无限制地应用,势必与道德原则相冲突。而通过利益原则,实现人们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则是美德的体现,充分利用高雅的审美原则,来创造性地完成实训任务,体现了审美道德与实训课程的统一。例如实训课程可以将创造性的审美情趣与实践中的创新创业管理相结合,可以认清创新的审美价值和美德价值,这与实训教学中所推崇的独创性、原创性相统一。培养创造性的审美情趣,将有利于科研创新,有利于实训中的工匠精神的发挥与习成。审美情趣的升华,完全符合道德的目的性,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的展现。以道德为准则的审美情趣,为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展现了无限的空间。审美情趣的升华,不仅仅为创造性、创新性定格了道德的价值,还为科研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审美情趣,从某种角度来看是自然的、超越个人意志范围的,也是符合自然目的性的,审美情趣的升华,可以洗涤心灵[1](69)。第四,实训教学在道德引领中的作用。大学是道德的圣地,实训教学作为知识和技能传播和习得的重要环节,具有引领道德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的充分自由,体现在其道德的引领作用的前提之中。如果没有大学德行的引领作用,大学的自由气氛,就会泛滥成灾,最终把自己淹没。部分学生中广泛存在的无限自由概念,使得自身的生活没有规律,生活起居都是自然的。对生活规律的破坏,自我节制能力在放纵中完全消失殆尽,自由的气氛缺乏道德理性的制约,变成了一种狂怪猛兽,正在吞噬着心灵和肉体。实训教学需要占领道德高地,以道德引领为己任,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引领全民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实训课程体系的道德因素

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仍然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品质高尚的、专业素质强的人才。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首先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核心地位,使人才培养符合专业的要求、适应竞争的需求;最后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和长远目标。道德因素嵌入课程教学体系,主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安排与设置,将高尚的德性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之一,融入整个体系之中。首先,实训课程体系与大学德行相统一。良知是德行的起点,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发掘学生的良知,发掘学生善良的一面,主要通过课程安排确定大方向,确定相关课程的占比。课程设置中,应包括传统美德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以及西方文明史课程教育。知识就是美德,良好的知识基础,可以增强对中西文化中德行思想的了解,为树立良好的品德打下基础。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认识美德,才能进一步提高美德;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德行和习得,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大学德行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高尚品德的基础。实训课程的安排要尽量让学生有机会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习惯,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增加文明文化课程的比例,增加文明实践课程的比例,德智体美劳相统一,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和谐共生,共同达到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改良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其次,实训课程体系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专业知识的广博与专精要与立德树人的道德标准相统一,专业化、高深化是建立在利得的基础之上,只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驾驭精深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的深度与道德修养的提升相结合,在修养身心中研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这样可以避免急功近利。实训课程中的种种浮躁行为,往往出于短期的目标,急于求成。个人修养的提升正是大学德行引领世俗的源泉。经过大学文化氛围的洗礼,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个人道德行为品质得到升华,才是大学的真正价值。立德树人,以德为本,全面提升民族的文化道德素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实训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完成道德素质提升的目标。

四、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与道德升华相统一

首先,将教育融入实训教学,需要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对两者相融合的效果的评价,必须全面衡量长期效益和短期效果之间的关系,权衡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一系列客观的评价指标,也包括一系列的主观性的、认知性的主客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应该反映道德品质的培养的占比和分量。这种包括主客观评价的指标,在数据采集和答题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往往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事实上,道德因素在实训教学中的融合,很难从短期的教学中或单个班级、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找到明确的评价指标。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道德教育对单个班级、学校,特别是单个课程来说具有外部性;从经济理论上,可以解释教师不愿从利益的视角出发,增加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其次,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增大对道德教育的倾斜。道德教育在实训教学的融合,应该是出于教师的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示范,取决于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自身道德素养。实训教学评价包括教务指标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包括教务实训管理机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社会效益的评价;各种评价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学中的问题。然而,基于各类的评价体系,往往从专业的、实用的和功利的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道德教育常常被忽略或者赋予较少的权重,无法反映道德教育的潜在价值。构建多元的、有效的、长效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任务重且难度大,很多指标无法量化,有些发生的效果,短期内无法判断和测量,长线指标是教学评价的核心问题。再次,道德教育与实训相结合,需要合格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道德培训,提高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和德育能力,是道德和实训相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培训过程中重视对教师的引导,注重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提升,让教师在师风师德和德育教学能力上得到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也需要有一个评价体系和一整套评价指标。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育德能力,将德行的提升与专业实训课程相结合。做到顺其自然,而不是生搬硬套。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大学德行高尚而持久的关键。

五、结语

科教兴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经济的档次,实现经济转型,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教育的效率问题,始终是热点问题之一。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精英教育的特点,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体系为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打下了厚实的数理功底,学习非常扎实,体现了东方教育的优势;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吸收西方教育的启发性和创新创造性,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之一。现实的教育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保持我国特有的中小学扎实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必将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会。同时,无论是西方教育还是东方传统教育,都有一个共同话题———德行教育。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跨越时空,不分地域。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张渝.职业技能大赛与金融专业实训协同探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

作者:王永生 张渝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