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意义

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篇1

【摘要】高校为了培养更多复合型优秀人才,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基础上,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高校要积极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合理融入专业教育,丰富就业和创业教育内容。这就需要高校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就业能力,在满足市场在人才方面的需求之后,保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意义入手,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展开阐述,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全面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主要是为了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在适应就业环境之后,为后续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基于此,要求大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能力,为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学生是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议的提供者,高校利用新时代大学生卓越的思维,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二)有利于改善社会就业形势。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全面结合“双创”要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为大学生提供诸多创业就业实践机会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高校应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从而为后续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机会。通过做好创新工作,高校可以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更多符合要求的优质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此之后,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能将大学生转化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人。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要求

(一)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创业成功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旦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态度消极,或是不具备较强的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将无法深度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基于此,想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就要保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后续在大学生职场中取得较高成就提供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师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市场竞争能力。(二)岗位胜任力。大学生自身如果想要获得预期的岗位与职业,就要具备特定的岗位胜任能力。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注重提高自身岗位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还要在复杂的工作岗位上把握工作节奏,全面满足职业要求。毕业之后,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要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正确认识市场发展规律之后,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不可否认,培养大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是高校教师创业就业实践的一项基础内容。(三)职业素养。高校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一定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大学生在后续就业期间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真正做到乐于奉献。大学生在后续就业或是创新过程中会涉及团队合作,团队中的人来自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如果想要高效合作,就要保证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着重开展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可以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大学生就业能力具体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后续工作中还要积极承担工作职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提高职业素养基础上,获取更多合作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策略

(一)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方案,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目前社会整体非常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高校是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在创新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模式时,需要全面结合大学生就业趋势。高校要严格按照“双创”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制定具有可扩充、可延展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案,同时也要在其中融入先进教学观念和育人理念。比如: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突出灵活性、时代性、指导性,在保证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扩充性和可延展性的要求下,高校需要依据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大学生后续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针对性指导,从而促使大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高校教师在日常教育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就业观,保证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义。基于此,高校教师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在思想和行为多个层面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指导,进而使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身工作能力;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进入适合的工作领域,保证大学生具备岗位胜任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让大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教师在做好这些工作之后,可以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人生。

(二)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利于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高校教师在认识到创业就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之后,应充分利用各项资源,组织开展多样化和职业化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也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后续大学生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宽渠道。比如:高校教师组织大学生进入与所学专业相符的企业实习,要求大学生深度参与到企业管理、行业运作等多项工作中,便于提高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顶岗实习状况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技能,着重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保证大学生在工作时具备工匠精神。高校教师正确应用产教融合方法,将提高大学生创业和自主就业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如为大学生提供诸多参与企业创新发展工作的机会,同时也要依据企业具体经营状况,要求大学生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方案制定工作。模拟校级别的创业实战演练,让大学生在不同领域和岗位得到锻炼,进而将大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基于此,高校教师需要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要求,全面整合各项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此期间,以多种类型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为后续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就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创造条件。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内容。高校教师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创业实践方案时,需要全面掌握教育基本规律、人才培养要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互联网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各个领域在发展创新过程中非常依赖互联网技术。高校在实际开展创业就业的创新工作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既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也要合理融入丰富优质的网络视频和音频等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应用价值之后,帮助高校教师将行业信息、专业技术、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中。积极构建校本教材系统,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传输真实有效的就业和创业信息;完善网络平台上的最新咨询,在拓展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大学生形成新型的就业创业思路。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创业相关内容,保证大学生具备明确的就业创业思路,如教师组织大学生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自主创业,同时也要结合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使大学生客观判断现代社会中的就业形式。在此期间,高校教师合理融入现代元素,让大学生充分发挥智力和才能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创新创业形式,也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帮助。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不能盲目跟从固有的就业创业机制,而是要相信知识、相信技术,保证自身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四)有效结合创业教育和学科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在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大学生要珍惜实践机会,在积累经验就业和创业经验之后,为后续提高成功率提供保障。高校在此期间充分发挥学科融合、育人功能,主要就是将就业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过程中,系统地学习就业创业内容。比如:高校有效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既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也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高校教师要始终将学科教育作为核心依据,循序渐进地向大学生讲解创新创业方面的重要内容;将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制定完善的教育融合方案。一旦大学生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使就业创业处于形表面状态,不利于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要在强化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过程中,不断夯实大学生理论知识,最终目标是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注入活力。高校教师要分清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教育。大学生在具备就业创业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大学生进入不同场景实践。获取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五)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创新创业”是我国出台的新政策,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严峻挑战,国家颁布并实施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为大学生指明方向的同时,增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自信心。基于此,政府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如对减免创业过程中产生的行政成本和纳税成本,为大学生提供财务补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和政府采取多样化教育措施,如组织创业返校的大学生参与演讲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现代社会需要锲而不舍的创新型人才,国家要结合实际状况,设立多个创新创业奖项,用于鼓励大学生创业;在社会上发出支持创新保护的口号,为勇敢创新和坚持创新的优秀人才提供精神和物质的支持。不仅如此,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还可以免费入驻创业园,享受创业租金的补贴、创业贷款等方面的优惠。

(六)注重建设大学科技园,调度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大学科技园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融通创新目标的重要载体。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工作,积极构建创新创业阵地,打造更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应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社会服务和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提供相应平台。近年来,高校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为国家建设科技园提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园,不断创新资源集成模式,合理转化科技成果,在形成开发协同发展新局面之后,有效结合教育和科技,从而为大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大学生作为主体,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基础上,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能。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要求大学生结合师资团队的课堂学习中,全面掌握创新创业方面的各项知识。在此之后,大学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高校要为具有创业想法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就业创业教学模式,保证大学生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创新就业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压力较大,高校教师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在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加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中,从而保证大学生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才能和智慧优势。

作者:王素萍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篇2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必须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由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大学生就业工作能够很好地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做出导向,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学校的“名声”是息息相关的,高校要最大限度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能力、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基层党建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充分的指导工作,使大学生明白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升学生党员的热情。

一、丰富党组织活动形式,完善毕业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织,高校党组织可以给予大学生出色的政治思想以及思政教育思想,可以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所以,高校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些高学历毕业的学生不一定能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工作,或是一些就业单位环境比较复杂、或者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好,要么靠家里帮助、要么看政府的优待政策,通过这些方面来解决就业问题并不能解决整体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高校党建的融入使高校不断地探索、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当今时代下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构建党员教师服务平台,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就业指导

基层党建作为高校重要的组织,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职业规划和对学生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毕业生给予更多建议与引导,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前给大学生做好心理建设,以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自己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在高校中,构建党员教师服务平台,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指导。党员教师服务平台定期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教育理念灌输,可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工作。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虽然高校在日常教学中也增添了一些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但是这些实践只是一点皮毛而已。党建基层的融入,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高校如果想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话,就有必要把就业教育融合到学生整个学习当中,加强就业指导团队的建设,通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寻找行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工作,通过高校基层党建的个性化指导服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前景,学习就业技能,避免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高校要建立从资金保障到制度设置、资源分配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评价体系,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通过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调整就业流向,留住本地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大学的就业制度,既需要各学院的合作,又不能脱离社会,要符合实际情况,把就业制度当作连接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

三、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发挥党员的榜样作用

党员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培训、管理的对象,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意识,在应聘工作中也具有一种优势,党员教师要提供合理的市场指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毕业生信息和学生党支部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基层党组织与其就业工作更好地融合。目前,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心高气傲的心理,由于还没有步入社会,并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对自己也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承受挫折的心理防线比较弱。因此,党建基层的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理智”的引导,不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实际情况,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身兴趣爱好、理想与缺点等,了解各个企业的招聘要求以及薪资待遇,党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就业喜好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以免错失机遇。此外,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较为向往大城市以及知名企业和高薪资,实质上,这种观念成为了大学生的就业障碍。因此,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接受基层工作,并能够通过基层工作锻炼自身,当自身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重新选择就业,或者是进行创业。大学毕业生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选择。

作者:李剑桥 杨丽晨 姜虹伊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篇3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明确指出,“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文件出台后,全国各高校积极落实该政策,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该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完善。近几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承受着巨大的考验,各行各业发展速度相对放缓,留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岗位的减少与就业人数增加的矛盾愈演愈烈,面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就业现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课程从最初的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也逐渐向育人转变,在这一特殊时期,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大学生至关重要,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就业知识,了解就业形势,还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育人研究的目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大学里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课程。目前这门课程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基本实现全覆盖,在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和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当今时代也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目标,除了帮助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课程也要突出其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将个人职业发展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的合格接班人。

(一)突出价值引领

就业指导课程要突出价值引领,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过去闭塞的环境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也在通过网络向我国大学生渗透,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消极的思想在网上层出不穷,因此在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科建设、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等自身的基本功能前提下,要充分挖掘就业指导课程的德育功能,优化课程建设,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使其成为一门既有知识传授,又有价值引领的课程,培养学生成为思想端正,有家国情怀,能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实现课程育人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理论基本知识与学生的三观教育、成人成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采取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达到“课程育人”目标,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帮助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因此这门课程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就业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让学生可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社会需求等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这门课程也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择业观等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规、劳动者权益、三方协议、劳动合同、职业适应等,让学生在工作中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又了解政策,不触碰法律红线,同时自觉地把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利益相联系。

二、大学就业指导课程育人研究的意义

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就业现在需要自己去努力。而随着扩招,目前大学生的在校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变多,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时候就体现出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知识教授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适应当下的就业环境,减轻国家整体就业压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国家发展层面:满足培养人才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懂得就业形势,就无法适应当下这个时代,而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通过对我国当下就业形势,尤其是疫情期间的特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进行讲解,从而使大学生认清现状,关注自身职业发展,树立长远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教学及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价值与职业追求同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结合起来。

(二)就业目标层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工作岗位减少,有许多工作人员下岗准备再就业,与此同时,随着学校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能否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应时代的就业之路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事自由职业,培养学生谋生能力,使学生可以在这一特殊时期独立自主,靠自己的努力得以生存,有收入来源。众所周知,失业人群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获取收入来源,部分失业人群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业得到落实,也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三)学生个人层面:学以致用提升自我

就业指导课程的正确引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指导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真实需求,降低大学生对就业的顾虑与担心,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就业出发点,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岗位都能出现出色的人才,不能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各个职业。鼓励学生早就业,利用好自己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快速找到目标,脚踏实地,平时在学校里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在实践中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就业指导课程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完善,但是当前这门课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授课内容相对割裂、教学模式落后、课程思政融入不足等。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在就业知识接受、就业实战训练、就业价值观等都存在问题,总的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社会大环境,需要创新和改变。

(一)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都是“00后”,而“00后”的就业观念与“70后”“80后”“90后”差异巨大,首先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包分配的年代,工作需要自己去找,那么是否有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否有相关的就业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其主力是各院系的辅导员,而辅导员的个人能力、知识储备、日常工作量也不尽相同,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目前部分高校出现辅导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导致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而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也占据大量的时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数据统计报表,各种突发事件应对,这些都导致辅导员无法专心备课,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课程准备,这就导致了辅导员缺少就业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上课过程中力不从心,再加上辅导员流动较大,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学生管理而并非授课,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师资力量上有所欠缺。

(二)授课内容相对割裂

授课内容不能贴近当今大学生,当今大学生是“00后”,他们的思想和曾经的学生大不相同,其就业观念也不同,我们的几代人经历了由大学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由找到工作踏实干活任劳任怨听领导安排,变成了为什么让我干,我凭什么听。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很多“00后”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较好,衣食无忧,父母对孩子也比较骄纵,不想让自己吃的苦再让孩子吃一遍,因此这部分“00后”大学生没有就业的紧迫感,他们即使失业也有父母养着,为他们提供经济来源,甚至有些家长想让孩子上完学后休息一段时间再就业,因此学生和他们的任课教师在就业时面临的情况和思想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不理解老师所经历的,老师也无法感同身受学生所处的背景,因此面对着“00后”学生,如果按照老思路老方法进行传统意义的教学,学生会无法接受授课内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多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上,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并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模式落后时代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就业技能和就业政策,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缺乏相应的互动,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味,无法投入到学习中,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年龄差异也较大,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样导致这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知识,认清就业形势的作用很不乐观。同时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就业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帮助有限,比如简历制作、简历投递、面试等实践环节,缺少相应的实战训练,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知识往往在实际中应用不到,而老师根据个人经历所传授出的经验又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环境等差异,可借鉴性较低。

(四)课程思政融入不足

单纯的就业指导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把自己与社会发展联系到一起,也无法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三观。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只是单纯的讲授就业课程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育人,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并没有强调价值引领。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极其不负责任,简历注水造假,工作后不在状态不能完成所在岗位应完成的任务,换工作频率较快,稍微不顺心就辞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业,自己就业的意义何在,也没有把自己的就业同社会进步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思政的融入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育人实现途径探索

在整体社会大环境下,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业指导课程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制度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欠缺与不足,如何让就业指导课程充分的发挥出其就业指导和育人的功能,是我们要重点探索的。

(一)遵循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原则,提升教学实效

1.教学主体探究与实践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师短缺、教师流动性强、教师专业技能短缺、教师用于准备课程时间较短等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第一,建立网课机制,引入网课,让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上网进行学习,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短缺的难题,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知识来源;第二,聘请兼职教师,可以从学校内部选拔,也可以从其他高校聘请,如一些知名的重点院校,这样也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外校的教师,了解到外校的文化;第三,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如就业指导课程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等,让学校的全体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都能参加到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技能,获取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第四,定期组织经验分享会,针对教学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流经验;第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开展任何工作没有经费支撑都是不行的,学校可以多投入资金购买线上课程,聘请兼职教师,也可以通过校内政策,通过就业实际情况来检验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对就业率高及高质量就业的班级的授课教师给予物质奖励。2.为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学生之所以对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其原因主要是就业指导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就业割裂,这也导致了学生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程当做是对就业有实质性帮助的课程,而是当作一门不得不上的课去应对,而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学生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完全不重视这门课,开课部门应该和各院系配合,在平时为学生引入一些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可以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拿到相应的证书为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通过引入资格证书培训的形式,让学生对就业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探索,这样学生在上就业指导课时也会把课程与实际就业相联系,从而使就业指导课程与学校就业工作真正实现有机结合。

(二)根据学生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授课内容

1.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学方法掌握不当,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而科学完善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就业指导课程要灵活采用案例导入法、实践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分析法、课堂讨论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赫兴趣,在知识讲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能够展示自己学习收获的空间。2.结合学生发展规律优化授课内容。邀请教学专家与课程组教师一起,根据目前课程开展的情况,总结课程遇到的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内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授课。将学与行有机结合,在课程后半阶段,设置更多的实践环节,并要求实践环节与学生社会实践、校外实习等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三)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

1.突出实践育人。招聘信息获取,各行业工作要求等,让学生在上学时就知道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如银行招聘需要英语等级,因此想去银行工作的学生就要多学习英语,高校教师招聘需要研究生学历,因此想去高校工作的学生需要多关注考研,在课程分值设置中,要突出实践部分的占比,给学生社会实践、就业实习设置一定的课程分数占比。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企业开展密切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授课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就业课的理论知识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职业需求,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理论知识要确保精要、科学,要加强案例教学,通过讲解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快提升全面素质的自觉性,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和能力。

(四)就业指导与课程思政无缝衔接,实现课程育人

就业指导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就业指导课程讲授内容上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将思政元素中的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敬业精神、集体利益、职业道德、职业价值等相关联,寻求就业指导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点,引领大学生感悟大国工匠精神,针对不同的学科要充分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让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国家发展联系到一起,努力实现具有“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包洪亮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篇4

一、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深入研究影响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我们选取了四川省内四所高校毕业的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包括从X学院毕业的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22人,Y学院27人,S学院23人,A学院32人。

(一)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娱乐、物流、餐饮、家政等各行各业纷纷遭受冲击,导致失业人数骤增,在这背景之下人们开始选择比较稳定的职业。经调查问卷统计,去到公立学校的毕业生高达86%。如图1所示。

(二)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求职

途径经调查问卷统计,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从网上获取招聘信息,占69.23%;其次是社会上各类招聘会和学校招聘会,分别占59.62%和58.65%;选择人才交流中心为求职途径的人数最少,仅占14.42%。参与调查的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认为,相对于其他而言,网上招聘信息更加详细全面,招聘人数、学历要求以及选拔的考试范围,都会详细地公布在招聘信息上;在学校招聘会上也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岗位。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虽然在校网上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且就业信息覆盖的范围广,但是最终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稍显有限。

(三)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障碍

在调查问卷中,在“您认为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的选择上,按占比人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专业知识23%,专业技能22%,社会关系22%,学校知名度18%,实践能力15%。参与调查的部分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重要,因为在教师招考中主要考察的内容就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访谈中,被访谈者A老师,是一名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现任教于凉山州某乡村小学。在她看来,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差距,理论学得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课上得好,在求职面试时亦是如此,所以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在调查问卷中,在“在求职过程中您是否感到压力”这一问题中,69%的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认为很有压力,只有31%的人认为有压力但不是很大。通过更进一步调查,50%的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认为压力来自于家庭;参与调查的71.15%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理想给自己带来压力;而56.73%参与调查的人认为自己的本科学历在教育行业中不够看;同时50%参与调查的人认为毕业院校的社会地位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之一,给他们带来了压力。E老师也是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现在在民族地区从事基础教育,通过与E老师的访谈了解到,他认为影响他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庭,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加之家中兄弟姐妹较多,父母的压力大、负担重,他虽然有提升学历的想法,但是需要给家庭减轻负担,想法也不了了之。因此,家庭是影响他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最近几年随着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据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预计会达到1076万人(本文写作时间为2022年3月),比上一年增加167万人。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发紧张,加上各个行业的门槛也在提高,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给他带来了许多压力。最后是个人因素,因为自身条件有限,所以根据自身专业,选择了在民族地区乡村从事基础教育。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之后,结果显示,影响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环境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对其的影响,而内部因素主要源于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二、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相对稳定的职业,以保障基本的生活不受影响,教师行业就位列其中。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供给的增加。随着国家对教师待遇的提高,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受欢迎,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师范专业也越来越受高中生们的追捧,所以选择报考师范专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小学教育专业也不例外,特别是2015年国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到2021年国家提出三孩政策,小学教育专业的热度持续增长,报考的人数逐年增长,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2.小学生生源减少。随着生育观念的改变,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开始逐步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的小学招生人数为18080902人,比2019年的招生人数下降了大约60万人。同时,从2017年到2020年这期间,我国的小学学校数量从2017年的167009所削减至2020年的157979所,虽然国家在2021年提出了三孩政策来促进生育率的提高,但由于推行时间较短,小学招生数量并没有显著变化。小学招生人数的变化,以及小学学校数量的锐减,必然会引起小学教师数量和教师岗位的变动。3.其他专业毕业生进入到小学教师行业的竞争中。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基础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的质量,小学教师岗位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是随着大学扩招,各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同时,除了其他教育学类专业毕业生与小学教育专业竞争岗位之外,部分文学类专业毕业生和其他专业毕业生也争相参与其中,这无疑给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增加了压力,小学教育专业少数民族毕业生也不能例外,这就意味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少数民族毕业生不能按时地进入教育行业中的工作岗位。总之,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只增不减,虽然小学教师的岗位每年在增加,但由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加入,与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一起来竞争小学教师的岗位,岗位的增加也不能缓和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可能会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学校因素

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其教育水平还需要提高。首先,学校虽有意识地培养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选拔大创项目等,但这些活动只能辐射到一部分的学生,部分学生依然没有加入到其中去,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机制还需要健全。同时,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传递-接受”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虽有体现,但还不够明显。其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个别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太相符。例如,最近几年,部分学校招聘小学教师更加看重其专业性。而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虽然小学教育符合现在国家提倡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实际上小学教育专业缺乏特长。在受访中的三位小学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也有同样的感受,在他们看来,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样样都学,样样不精的专业,说的好听是万精油,但其实在教师招聘时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会出现没有特长的现象。A教师在访谈中谈到,许多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受家庭的影响,就业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相对于其他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就需要掌握双语教学的技能(双语是指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普通话),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双语教学这一技能,很少有学校针对这一技能开展系统性的课程教学,A教师还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大多数时候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相对较少,这样一来,毕业生在竞争时缺乏竞争力,就会处于劣势。

(三)学生个体因素

1.没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师范生训练后,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学生普遍会出现两类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师范生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第二是实践教学的经验不够。目前有一部分院校都是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安排实习,在这时间内有些同学还需要修改论文,所以实际去到小学参加实践的时间并不多。而平时在学校的时间呢,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对教育实践活动不够重视,甚至是忽略。2.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工作单位性质与发展前景。最近几年,受疫情的影响,大家更喜欢一些稳定的工作,如通过公招等此类考试进入公立学校。并且,大多数中国人有着传统的保守思想,缺乏开拓的精神,家长们不愿意孩子离开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工作,同样,大多数孩子也不愿意离开父母的庇护,不愿单独面对成长,这样的个人家庭因素也影响了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三、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要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调

整和改革众所周知,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才能在小学胜任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等。但最近几年,劳动市场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不够精、不够专,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认为,虽然在学校里什么都要学,但事实是,样样都学,样样不精,且较多的理论课程占用了实践的时间,这样一来,实践也就跟不上去,所以高校应该对课程进行一些调整。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并且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师范生技能,为普通话较差的同学提供补习班等。面对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应该根据其民族特色,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帮助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

(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小学教育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虽然学校每年都在举行就业指导讲座,但是举行的次数有限,只能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且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讲座,不仅是请校内的就业专家来帮助毕业生分析清楚现在国内的就业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议,还应该邀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举行相应的就业指导讲座,并邀请校外的一些小学学校领导,来分享一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听取校外专家的要求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要求把自己武装成社会劳动市场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毕业之后,要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应该根据其民族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这样下来,不仅帮助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树立了就业的方向,也可以让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去就业,为我国伟大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需要就业中心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虽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并分门别类地管理,这样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找到自己的信息,并根据就业信息的要求去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来面对就业。

(三)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要加强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教育行业,社会对小学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素养,也要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师范生技能。除此之外,相对于其他师范专业而言,我们要做到的不仅是“专”还要“精”地、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学技能,一步一步的完善个人素质,特别是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加强上述所说的能力,还应该结合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学习,不仅为自己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社会需要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化底蕴的专业人才,还促进了民族团结。只有这样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努力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在就业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还要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用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岗位,把握好每一次的就业机会。并且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要求来调整自己,在学习实践中认清自己,并制定好自己的就业计划。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还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肖雨婷 陈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