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3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篇1

摘要:随着我国就业难度提升,创新创业已经被列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尽管创新在长期探索与实践中依旧有了一定的经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也有一定的扶持力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发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创新与健全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发展的人才,本文主要研究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发展路径的分析。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发展路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且收入降低的情况,产生大学生供给过剩的情况。从表面上看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解决就业市场供求平衡问题,但实际则不然,人才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已经成为目前就业人才市场中重点问题,技能脱节,培养时间长、难度大、耗费成本高。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了解社会需求,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重点难题,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一条新兴发展道路,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态

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有诸多因素,首先,为实现教育普及,我国对于高等院校招生的政策放宽,学生生源增加,毕业生激增,高等教育逐渐转变为普及教育,虽然国民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大量人才的涌入势必会产生人才过剩的情况,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严峻[1]。其次,部分学生面对大学的主要想法是实现心中梦想,上一所和心目中期待相差无几的大学,好好享受大学的时光,在缺少家长约束的大学时间内,学生疏于对自身的管教,没有确定未来清晰的职业规划,对就业问题没有提起重视。此外,对于毕业生就业薪酬的问题,部分学生好高骛远,认为毕业后拿不到理想的薪酬就宁可继续找工作,自身能力没有提升的情况下,也浪费了应届生的优势。再次,毕业生自身能力问题,应届生没有具体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大学实习的过程中,到用人单位的实习与就业后的实习不同,大学期间的实习相较于毕业后实习较为宽松,对于学生的锻炼也十分有限,学生们难以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高薪酬的诱惑以及工作压力等方面难以应对[2]。最后,就业市场要求的多样性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很难找到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单位,或者用人单位给出的薪水完全不够应届生的日常开销,大学生不愿就业,所以就业难的问题越发严重。

二、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发展方向

(一)创新创业培养学生自我提升意识

为提升毕业生市场竞争力,获得相应的发展出路与渠道,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优质发展渠道[3]。但是这种创业思维只是少数具有经营经验的学生才会拥有,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的,所以创业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在面对大学生创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想法,并主动提供给大学生一些自主创业的机会和发展路径,在教育中加入创新创业思想是实施的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与足够的理论知识,对创新创业有着深入了解,且涉猎范围较广,能够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与创业激情,引导学生在创业中进行清晰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创业意识。大学生可以一边进行自主创业、一边进行学习与反思。在我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如何将创业与互联网经济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出经验,提升自身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学生可以开发自身的潜力与市场上可用的资源,以最大程度进行利用,获取最高效益[4]。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启动资金困难、运营困难等问题,寻找合适的资金注入力量,融资可以提升创业竞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对于涉及创业行业的专业知识领域,大学生务必及时关注,应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以及防范手段,保持理性思维,维持长时间地运转获得市场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可有效提升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体系

人际关系是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具有相关创业经验的人士,在通过合作中,弥补创业中的经验缺失,在不断是完善自身社交圈的同时,认识更多具有专业经验的人才,在不断实践与学习中在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协作能力也都逐渐被加强,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通过创新创业积累工作经验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为了不断深入此行业,获得相关领域信息,会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难免出现恶劣的竞争与摩擦。在创业初期阶段,大学生沟通能力也应不断提升,这对创业项目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能让创业者有着对于此行业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经验的激烈是创业成功的必需条件。除了市场内在条件,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我国的相关政策、政府的扶持力度、融资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创业项目的竞争力会一直存在,一些受众群体的需求也是市场抢夺的资源[5]。相对而言,整个行业市场以及相应政策的调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市场趋势,做好充足的准备,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为日后的就业与创业选择提供经验保证。

(四)提升大学生对于自我能力的认知

自我认知能力是创业者自身必备的条件,有多大能力没做多大事,切勿好高骛远。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师在创新创业课堂上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测试,在吸收外部眼光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数据,以公正、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发掘自身优势,将爱好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主动发掘大学生潜力,在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人士在经受教师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业内信息的实时传递与互联网信息的传输,能够掌握大量业内的信息[6]。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会产生项目困难,找不到创业项目的重点,无从下手的想法,这种不自信心理与畏难心理劝退了很多想要进行创业的大学生,焦虑的情绪是学校关注的重点之一,正向的引导、提升自信是解决这项问题重要方法。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创意想法,有很多的创意也被一些企业进行收购,采用此理念进行发展,且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在逐渐完善与合理化的市场条件中,市场对于创业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是创新创业的最大保证[7]。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也应开动自身想象力,将社会需求与自身想法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获得竞争力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五)学校在大学生创业中起到的作用

学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源地,势必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扶持手段,一方面学校在创新理念的培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设置自主创业课堂,为学生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帮助学生计算创业可行性参数,推进项目进展[8]。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外部支持,学校积极组建与参加大学生就业外部专家的指导课,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理念的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竞赛,邀请学校相关联合的企业、优秀毕业校友、业内专业的人才进行交流。在创新大赛中,一些优质的作品可接受相关专业人士的建议与投资,也可以对外销售给相关人员,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可以与相关业内人士近距离接触,了解相关的创业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也是提升自身交流能力,构建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种创意与灵感爆发的环境下,学生的机会也逐渐增加,无论是创新创业还是进行自我推销择企就业。

(六)5G信息化技术应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发展的路径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之后的发展来说,除了学校推进的传统创新创业模式,学生的就业及创业也需要学生自身展开研究与分析,通过多种手段及途径找到属于自身的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新型的创新创业模式就存在于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5G通信技术之中,这需要不仅对于高校是一种较大的考验,对于学生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路径的选择与探索之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自身的素质及探索能力。同时,在寻找自身创新创业的机会之中,学生自身的发展不应该只依赖于学校的推荐及举办的各种活动,还需要学生自身去挖掘与寻找,并在此之中明确自身喜欢的内容以及之后的发展方向,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落实与实践。例如,目前在我国新媒体行业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存在大量机遇,学生想要获得发展的机会,就可从此处着手,以在此之中寻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其中,直播行业的发展为各个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文案策划、直播主播、短视频导演、广告接洽、广告设计等人员在展开设计工作等行业也都获得了一定的生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去接触与了解,并在此之中找到合适自身的发展机会。除了新媒体行业,我国5G技术应用普及背景下,其他行业的发展都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从中寻找,并保持自身对于技术上的分析及探索,提升自身的就业及创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竞争力。5G技术发展过程中,学校的工作也需要进行创新与探索,其在展开学生发展路径的探索中,也可以从建设5G就业创业平台上展开,以自身充当媒介与平台,为学生教育企业及其他资源提供相应的平台,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找到与自身需求相吻合的工作。创业方面,针对学生的各种需求,学校在5G就业创业平台之中,也可以引入相应的创业辅助板块,使学生在此之中找到相应的合作对象及可发展的创业方向,并在此中了解他人的创业经历,寻找相应的创作方向,为之后的创业发展制定清晰的路线,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创业平台建设方面,不同于其他的就业及创业平台,5G技术下的就业及创业平台之中,大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需要面对各种机遇及风险,因此,该平台的建设可以着重于自身功能的建设与丰富,其中信息功能、管理功能、创新功能等方面都是平台建设可以着重展开的部分。

1.信息功能。平台建设可以从毕业生、企业、平台等都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完成信息的汇总工作,最终达成平台内容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平台进行交互的工作,最终实现学生就业及发展路径的建设。

2.管理功能。招聘信息及学生信息的管理之中,不同的信息在此之中可以完成高效的更新及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竞争公平性的同时,也可丰富平台内容及信息,为之后学生就业及创业路径建设做出优化。

3.创新功能。相较于传统的就业平台来说,大学生云就业创业平台不仅可以应对特殊情况下学生的就业面试需求,还有这更多仔细甄别及选择的机会。招聘及就业双方在云面试之中也可以完成数据的高效存储,提升人才选择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创新创业下理论下的大学生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在大学生面临严峻市场竞争的同时,更该选择就业还是选择创新创业,学校在此过程中主要担任引导者的身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学生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实现个人价值。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中,学校光有引导是不够的,还需从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加强教育与培训,了解目前政策,为学生的创业保驾护航,提升学生创业的存活率,真正实现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发展路径的建立。

作者:傅鸿颖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大学生就业问题篇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高职院校对于创业就业教育过程方法的选择决定着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环节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教育者积极寻找就业创业教育之策。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现状

(一)对就业创业认识片面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自身认知和定位不清晰,在就业、创业阶段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对于就业和创业存在片面的认知。比如,部分学生认为毕业之后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表现;部分学生成绩优异,其更倾向于毕业之后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创业热情不高。通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的认识过于片面,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1]。

(二)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和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未能及时向学生宣传国家政策,教育内容滞后,未结合创业制度、创业环境及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了解不足。通过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资源问题。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制定了配套政策、制度等予以支持,也划拨了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如实施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等资金政策。但是大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政策了解不深,认为自身创业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资金,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就业创业政策普及力度不足。

(三)就业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缺失

校企合作沟通相对较少,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就业和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缺失问题,即部分高职院校采取封闭式办学模式,未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同时,在创业和就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创业和就业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单纯利用弹性教学和学分等制度,制度文化和创业文化衔接不紧密。

(四)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与其他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明确发展定位和创设育人目标方面,往往是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开展创业与就业教育时,也需要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在日常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其能力发展。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在育人阶段将人才的专业技能作为主要教育内容,针对就业与创业教育并未开设对应课程。虽然部分院校已经将以上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但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育管理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创业教育、就业教育难以达到教育要求。另外,高职院校教育者可能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创业、就业课程讲解方面较为关注理论内容讲述,而案例教学法应用相对较少,就业和创业等主题活动较少,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和教育主题相关的讲座、比赛、实训活动较少,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特色不明显,教育手段落后,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结合毕业实训进行讲解,内容简单,教育目标不明确,评价机制不完善,教材内容不新颖,与社会发展步调不统一,以上问题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2]。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认识

首先,为了转变大学生对就业与创业的片面认识,教育者需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国家颁布的与创业教育等相关的政策,如创业税费减免、贷款审批等,并将其融入创业教育课程当中。同时,教育者需要结合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情况,科学选择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积极学习创业知识或者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创业和就业环境的创设与营造也是转变学生就业和创业认知的关键措施。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教育需求,打造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文化氛围。例如,高职院校可借助校园网站,宣传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颁布的政策,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政策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学校宣传栏宣传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榜样引导也是转变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认知的关键方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到学校举办讲座,分享创业心得,让在校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高职院校也可以举办常态化的讲座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力量作用,循序渐进转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最后,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家校沟通,可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公众号向家长推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理念和方法,还可推送国家政策,转变家长对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认知,多措并举,为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二)构建完善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

要想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必须要从宏观层面建立并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高职院校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与就业教育理念,根据不同专业教学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让大学生能够从专业学习或者未来工作岗位要求出发,思考创业、就业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保证创业和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发展。第二,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明确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并将其纳入高职院校管理规划。例如,高职院校可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丰富育人主体,开设校外教学基地,拓宽创业教育空间,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还可围绕专业特色,开发创业大赛,树立品牌意识,体现大赛特色,通过举办比赛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其创业能力。第三,完善创业和就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从课程设置方面出发,增设就业和创业等课程,关注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技能、创业知识掌握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及时更新就业、创业课程内容,基于高职院校现有创业课程,增设营销沙盘课、企业管理课,将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深度融合,夯实大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兼顾对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在专业课程当中增设创业素质内容教学。例如,模拟会计税务,不断提高大学生税务处理能力,并在授课阶段融入企业税务管理等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职业活动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此外,高职院校教育者在教育实践阶段,还应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开设专项课程,并将课程纳入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及时向学生讲解国家最新创业扶持政策,转变学生对创业存在的错误认知。同时,在教育内容方面,增加对大学生就业实践、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有帮助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3]。第四,丰富创业、就业教育形式。高职院校在创业和就业教育工作开展阶段,需要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具备创业思维的大学生,为其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创业能力。对于就业、创业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应设计并打造多元化教育形式。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线上或线下创业大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挑战杯竞赛,或者参与创业论坛和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依托线上平台,开发创业、就业教育网站,保证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化途径与学生互动交流,把握学生思想状态,了解其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增强创业和就业教育的及时性。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还可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训室、创业园,开设第二课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注重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三)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实施阶段,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作为支持,教育机制包含教学管理、教育激励、教学评价、执行机制等。科学建设制度体系与就业创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体现。在教育机制建立过程当中,需要体现就业、创业等内容和制度的深度融合,展现制度制定的针对性,根据教育目标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

1.管理机制

在创业、就业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完全学分制,对创业教育提供指导。此管理机制的应用弹性化特色明显,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方案,学校则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环境,允许大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参与创业,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热情。同时,在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应用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发展规律,将创业、就业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2.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在创业、就业管理方面,需要根据管理需求制定激励制度,选择差异化激励方式。对于教师的激励制度,可以从其创业与就业教学研究、课时统计、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制定,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学和教研的工作热情;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定可以从学分计算、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批准、毕业标准要求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突出创业、就业要求,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通过系列激励制度的制定,激发高职院校师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4]。

3.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就业和创业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引入社会主体,如家长、社会团体、政府人员、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其中,利用多主体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给予多角度评价。同时,对于不同评价主体,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企业主体选择专业评价方法;对家长主体选择问卷调查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性,精准判断就业与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制订优化方案,促进创业、就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方式的选择应多元化,如利用积分考核、资料考核或者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用评价结果指导高职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4.执行机制

考虑到高职院校、政府和大学生等不同评价主体特点,高校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执行机制。由于以上主体职能和角色各不相同,反馈的评价信息为创业教育关键。高职院校是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活动实施的执行主体,也是教育评价的组织主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从院校角度来讲,评价机制的执行过程可以邀请权威第三方机构参与,发挥其专业强、评价内容丰富、结果客观真实等优势;还可选择调查评价方式,保证对教育结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从大学生角度分析,其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接受主体,有权利参与教育过程。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要求大学生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活动、就业课程设计提出自身想法,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各抒己见,说出自身的上课感受,用评价指导教学,从而逐渐提高创业与就业教育质量。从政府角度来看,其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高度关注高职教育发展。政府参与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政策设计和评价工作,能够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完善就业和创业机制执行过程,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5]。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创业、就业教育是职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全新要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从人才培养角度入手,加大教改力度,将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渗透于专业教学。高职院校需要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创业教育认知,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机制,突破教育瓶颈,助力教育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韦锦丽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问题篇3

一、引言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想象力丰富,行动力强,更是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与新生力量。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好迈向社会第一步。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教育类型,需要顺应社会需求,强化“双创”教学,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实干型、开创型人才。

二、众创空间的概念界定

众创空间是由国外创客空间发展而来,是迎合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特点,依托市场化运行机制、资本化途径与专业化服务构建的全要素、低成本、开放式、共享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依托此平台,创新创业者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创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创造新鲜事物与前沿技术,进行资源共享。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众创空间在推进创新创业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常规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相比,众创空间不仅有着更加广泛的服务范围,其运行体系也更加健全、完善,而且申请条件没有门槛限制,其主要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激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一代的创新动力,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其类型不仅包括实体性的“双创”工作空间、网络创客空间,同时还包括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交空间以及资源共享空间等,能够为创造者、创业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资源与创业服务。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以及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红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批新就业形态相继出现,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打开了“一扇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在此背景下,精准化“双创”教学的实施,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紧迫。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已初显成效,但由于整体起步较晚,仍面临着教育经验不足、教育模式单一等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经验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由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起步较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教师经验也相对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实践中,除了自身要具备创业理论知识储备外,创业过程中其他事宜都离不开外界的帮助与支持,如创业战略、政策帮扶、平台支持等。但是由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对创业实践重视不足,创新孵化教育形同虚设等,难以从理论或资源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助力与支持。另外,虽然少数高校能够在项目咨询、理论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助益并不大,缺乏对其的全方位支撑。

(二)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难统一

审视当前高校“双创”教学,仍多以课堂教学为主,除了部分创新创业意识较为超前的地区外,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仍停留在“通识”教育阶段。这种创新创业教学形式,往往只能为学生提供内容相同、模式雷同的通识教育。但是学生的特点、特长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技能、创新兴趣点、创业意向更是千差万别。而且由于高校在“双创”教学顶层设计上存在认知误区、导向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资队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固化。此外,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缺乏对外的创业交流与合作,教育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除理论教育外,教学实践主要依靠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实践模拟或参加各级“双创”竞赛,缺乏课堂外的创业实践教育,导致学生对市场环境、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认识不足,进而造成其创业受挫或失败。

(三)系统壁垒,高校与社会难互动

大学生“双创”教学是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施成效与高校内部生态因素、社会外部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双创”教学成效的不断提升,还需要高校持续建设、丰富、完善“双创”教学体系与内涵。但是就当前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来看,他们对于社会力量的参与,往往秉承非常谨慎的态度,甚至直接拒绝,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学缺乏与外部生态系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资源的对接。

四、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策略

(一)依托众创空间,规范创新创业教学管理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也应紧随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作用、引领作用、约束作用,通过多样化手段,不断完善价值观教育体系,引领价值观教育与创新创业教学的双向互动、深度融合。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成效。创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内容的高效开展,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引领当代大学生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增进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价值认同,并自觉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创业初心,外化为创业实践行为规范。与此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机制,将创业类项目实践成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以及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在增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互动的同时,更加长效性地发挥价值观教育的激励作用。当前各地各高校相继开启了众创空间建设进程。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中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将创业价值观教育渗透至创新创业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通过创新创业教学,引导大学生结合其专业背景,理性、客观地选择创业方向,降低创业失败概率,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的创业行为。另外,高校还应通过加强创新价值观教育,进一步约束、规范大学生创新管理、创业实践,引领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创业理念,并在创业过程中能够保持初心,坚持正确方向。

(二)依托众创空间,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1.发挥创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高校应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学与众创空间建设、校园众创空间活动的有效结合;发挥众创空间的带动作用,促进创业文化在高校校园内的广泛宣传。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依托众创空间这一重要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学教学活动与众创空间文化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的深度结合。鼓励、支持由大学生创办的小型企业开展具体的经营活动,促使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创业体验、积累创业经验;校内可成立创业类社团或协会,由校内外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举办丰富的多彩的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创业文化节,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发挥师资队伍的协同作用

众创空间建设往往会有一定的经费支持,高校可依次为依托,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支优秀、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得以深入推进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是一种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殊教育类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队伍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缺一不可。对此,高校可依托众创空间这一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空间交流、企业实践,并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与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打造一支校内外协同、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进一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丰富性。

3.发挥高校政策的激励作用

为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的积极性,高校应在职称评定、教学考核等政策方面给予创新创业教师相应的倾斜。如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与职称评定机制,对其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成果进行量化,并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年底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还要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与发展机会,以充分激励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此外,高校还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合作,推动创新科研成果的及时、快速转化。

(三)依托众创空间,创新双创教育合作模式

1.高校发挥内驱动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开展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与其他专业课程并没有明显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及“双创”教学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质量评定指标中纳入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相关内容。创新创业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实践性,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式也要结合这一特点,转变以往教师口头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向多学科融合型人才转变。为实现这一愿景,一方面,高校应融合专业类别下的基础课程或一级学科,打造融合性的“双创”课程,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以此弥补以往“双创”教学存在的实践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合理利用众创空间的实践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学课堂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组织学生通过研讨交流、慕课等多种学习方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双创”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积极组建能够切实推动“双创”教学质量提升、服务于学生“双创”活动的组织机构,完善结构师资、管理团队配置,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特色、办学定位以及创新创业教学具体要求,开展特色化、差异化创新创业教学。

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保障者、政策支持者,特别是对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而言,依托政府力量,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实施显得尤为关键。首先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中,政府要在技术支持、场地租用、创业贷款、硬件设施、软件配置等方面,为其提供经费补贴,并从创新资金、工商税收、创新培训等方面,从政策上为其提供保障与支持,以保证众创空间建设的顺利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学还可紧抓众创空间的多元化发展、规模化发展这一有利契机,依托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将其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动高校、创客结构、企业等多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进众创空间科研成果的充分转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产、学、研多元化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还可依托众创空间的规范化管理模式,积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包括知识产权、支付安全、资金往来、商业机密、合法运作、风险防范、公平竞争等。

3.校内外资源协同发展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高、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的现实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应通过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协同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教学,发挥高校项目团队优势,联合不同专业,打造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如建立培优学院、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实施“卓越计划”、打造科技产业园等一系列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其次,高校还可以众创空间建设为依托,引入外部资源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社会资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积极探索与兄弟高校、与企业、与科研院所、与国际机构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此外,高校还可以依托众创空间,整合社会成熟企业力量与资源,积极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成的一些创意或产品,将其推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其接受市场检验。此外,众创空间作为创业团队、创新项目、多元化创业运作方式的聚集体,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匹配度更高、资源更加强大的兑换平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众创空间以其低成本、全方位、多维度的优势,展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在创新创业教学中,高校应通过与众创空间的资源联动,有效弥补以往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固有短板,推动校内外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协同发展,打造更加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

五、结语

当前,全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开启了众创空间建设进程,为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以众创空间为载体,各地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区域特点,围绕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学的高质量开展,突破创新创业教学中面临的教学经验不足、形式单一、系统壁垒等诸多困境,高校应以众创空间为载体,以其建设推进为契机,站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干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在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整合高校内部资源、政府与产业资源、社会力量,创新“双创”教育教学模式,确保创业教学与实践能够切实满足当下经济发展需求,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蔼如.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5):188-190.

[2]陈致远,左军,刘清泉.双创教育视阈下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21,33(01):131-135.

[3]汪精海,程东林,马乐元.基于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稼穑创客”众创空间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22):151-153.

[4]王占仁,刘海滨,李中原.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走访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16(02):85-91.

[5]马红,魏嘉.基于众创空间模式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2):41-45.

[6]薛浩.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20(2):58-62+103.

[7]赵树青.新时代高校众创空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作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30-31.

作者:曾露 单位: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