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理论思考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理论思考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理论思考探究

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类通识课。由于课程特点,它天然具有“课程思政”的性质,可为培塑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助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乃是一种“大思政”“隐性思政”,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特殊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大思政;隐性思政;现实路径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通识课程,在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独特价值。“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效果,我们有必要厘清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特点和价值目标导向,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有何不同,前者具备哪些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发挥出人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优势

在四十年来的大学语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学界主要有价值说、文学说、工具说、形式说与工具与人文结合说五种观点。价值说以夏中义教授为代表,他认为“真正的大学语文,理应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的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2]。文学说以钱理群教授为代表,他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的名称,并认为,大学文学“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有力地帮助大学生的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3]。工具说以曾担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的徐行言教授为代表,他以为“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便是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大学语文定位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认识,则是在大学阶段开设的语文课是否还应当考虑工具性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问题”[4]。形式说的代表人物则是何二元老师,他的立论根据是:“大学语文只有几十个课时,注定不能在内容上出成效,如果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文内容上,最多能讲十几篇课文……所以,大学语文最可能在现代语文学科形式研究方面打开缺口,因为大学语文必须往这个方向发展,只有这么一条路”[5]。工具与人文结合说是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很多,谭帆教授即是其中一员,他在给海军工程大学魏明老师主编的《大学语文》作序时表示:“大学开设语文正避开了语文的‘应试性’,让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语文的本然特性,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技能的教育均能在大学课堂上得以实现,大学之需要语文,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的‘无功利性’,它对国民素质的培养、母语水准的提升必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6]。综观上述五种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特性的论述,我们发现这些观点大都突出了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特点。作为一门“通过语言来提升学生汉语水平、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以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课程”[7](P.13),大学语文天然地具有课程思政的效果和功能。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使命在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胸怀和品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

与思想政治课、专业课不同,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既不像前者那样紧密,也不像后者那样松散,而是呈现出“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特点。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必然是“大思政”

如前所述,大学语文是一门富于知识性、工具性,同时又具备思想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感染和价值观的塑造。这里就隐含着“大思政”的因素。“大思政”,根据赵继伟教授的观点,“意指相对于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致力于挖掘和发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社会事物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因素和作用,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8]大学语文正是在大学阶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课程之一。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们可将大学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实施“大思政”:一是接受阶段,重在引导。通过教师引导,氛围营造,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文化现象看到人性本身的辉煌和缺憾,让学生自尊、自信、自爱,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但确信能够取得可期的进步。二是融入阶段,重在启发。将文本分析和现实诠释相结合,带领学生探讨文学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认识到时代背景下个体肩负的历史责任。三是体验阶段,重在升华。在接受和融入的基础上,用文学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来打动、感染学生,以提升其思想境界,鼓励他们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一直贯穿其中,课程思政的影响始终存在。然而,这种课程思政与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截然不同,正体现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理念,属于“大思政”的范畴。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应该是“隐性思政”

如果说“大思政”是就课程内容而言的话,那么“隐性思政”则主要是就方法、形式而言。“隐性思政”,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教育资源,以隐蔽的方式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活动、网络等载体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9]。而今,00后大学生也步入了大学校园,简单粗暴、直接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来说很难产生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此时,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以美育人的大学语文课程恰恰可以与传统思政课程协同配合,产生更好的“隐性思政”效果。语文课上涉及的经典作家、作品和重大的文化现象,可以让学生们在情感的共鸣、审美的触动中深深叹服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他们对历史、现实和个人境况的广泛深入思考,在潜移默化和心悦诚服中修正认知,进而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大思政”与“隐性思政”在理念和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前者重在强调合力育人,立足点在于发挥全要素育人的合力作用;后者重在强调教育的方式,立足点在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理念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系统。”[10]而大学语文因其自身的学科特性,恰恰可以融合“大思政”和“隐性思政”,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

三、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是一个渐进、长期而又润物无声的过程,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素养提升层面发挥着深远而独特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过于短视、急功近利,更不能生硬植入、单向灌输。以下即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引入“模块—专题”式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效果,我们将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六大模块:品格胸怀、爱情之思、世态人情、英雄叙事、家国情怀与生命美学。每个模块下又包含4—5次专题教学。教学中,摒弃讲解单篇文本的传统授课方法,把若干同一主题的作家作品整合到一个专题中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和探究。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专项预习和拓展性学习,课堂则专注于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度讲解与互动探讨。如“《诗经》战争诗专题”,课堂上精讲的只有《小雅·采薇》和《秦风·无衣》,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小雅·渐渐之石》《小雅·何草不黄》《邶风·击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作品,课后拓展学习中国古代战争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课堂进行关于中国古代战争诗主题和中华传统战争观的讨论,就能对《诗经》里的战争诗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把握《诗经》战争诗所包含的多重复杂主题,深入理解中国人为何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了慎战、重战和义战的战争观,这些思想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诗创作。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大大深化、拓展了“《诗经》战争诗专题”的内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学到了几首战争诗,更对中国古代军旅诗歌的发展脉络、中华传统战争思想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种“模块—专题”式教学方式更注重启发性、思想性,课程思政效果也更好。

(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20年初的肺炎疫情使网课从新生事物变成了流行事物。在2020年春季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一步深化、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开展了网上飞花令、云端辩论赛等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线上线下的结合,腾讯会议、学习通、格式工厂、微信等软件的运用,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和全天候交流,方便教师更加全面、清晰地掌握学情,学生更加便捷地与教师交流,获得个性化指导。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也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与示范引领作用。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既然是“大思政”“隐性思政”,就昭示了其教学目的除了传授文学、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公民。这些目标都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尝试联系历史、现实和个人情况,现身说法,通过引入、推介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件新事物,它在以往的大学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今天正在全面铺开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在的号召下,充分调动大学课程的思政潜力,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的一场深层次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一进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大有可为,恰可与思想政治课程互相配合,互为表里,发挥其“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者:储冬叶 张云云 陶婷 单位: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中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