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家形象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要主动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把隐性的德育工作贯穿到显性的语言文化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通过提升教师意识能力、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国家形象意识,帮助学生理性看待国家形象,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成为我国形象的坚定认同者和积极塑造者。
[关键词]国家形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1]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强调“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即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在课程改革中贯彻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符合时代发展、国家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作为受众最为广泛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国家形象意识,对于正确把握中外关系、讲好中国故事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国家形象意识
(一)国家形象意识概说
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构成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4]它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5]孙有中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地理等各方面的认识与评价[6]。国家形象意识是“人们自觉、自主、自愿对一国国家形象进行尊重、维护、爱护、传播和提升的想法和态度”,是“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整体以及方方面面的认同意识”。[7]公民的国家形象意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其国家认同感和该国的国内形象,也影响着该国的国际评价与国际形象。只有树立了健康的国家形象意识,才会认同和维护祖国的社会道德、理想信念、历史文化和国家主权,才不至于在社会变革和信息资讯的冲击下模糊了认知,因盲目自信于本国文明而贬低他国,或因盲从他国文化而弱化本国形象。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意识培养
大学英语承载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通过语言文化学习,学生了解不同国情,掌握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建立起对国家和世界的认知、评价和表达。通过文化比较与交流,大学英语课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能引导学生用世界眼光把握时代发展,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国家形象意识,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家国情怀,还是合理维护、塑造和传播我国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都是十分必要且有着自身优势的。尽管大学英语课程意识形态属性较强,但目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国家形象意识的培养尚有不足。首先,由于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对思政育人的认识不足、训练相对欠缺,教学目标往往限定在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教学内容以课本语言知识为主,而忽略了或难以挖掘出其中的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教学方法也容易单一化,因而削弱了大学英语在文化传递和德育方面的功能。其次,作为学生语言文化输入的主要来源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中外文素材或原文占据了绝对优势,较多体现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国家形象,而引入中国元素、表达中国形象的素材的内容过少,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比例失调容易导致学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过度影响,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缺乏传播中国文化和形象的能力。
二、国家形象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一)增强教师意识和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国家形象意识,首先要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应建立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进修交流、成果展示、案例探讨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自觉在教学中植入思政教育。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意加强学习,寻找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要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统一,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入课堂教学中,把民族文化素养、跨文化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言行举止里,成为学生的良好示范。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展开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写和资源建设要从构建我国国家形象的高度进行思考。针对现有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应多设计和补充中国题材元素,如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哲学思想、道德楷模等,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在内容上注重导向性和跨文化性,可以设置中西文化对比的练习,帮助学生融通中外、包容并蓄。同时,应加快线上配套资源的开发整合,制作和引用慕课、微课、音视频、图片等形式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与教材内涵,增强课程的时效性、趣味性、便捷性和参与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围绕课程思政主题选取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课文,同时注意各种学习材料在语言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上的恰当搭配,避免宣扬不健康世界观、价值观或过度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材料进入教学,多关联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和道德价值信念,引导学生在比较和交流中批判吸收国外文化、提升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例如,在讲授有关Social Etiquette主题时,除了讨论现代课堂礼仪、面试礼仪等现当代国际日常交往礼节外,还可融入《弟子规》《礼记》等中国传统经典内容,组织学生摘录、翻译、读诵和讨论等,让学生重温中华之礼,加深对“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更清晰地构建起礼仪之邦的现代形象;在讲授Festivals and Customs主题时,除对比中西方重要节日与习俗外,还可以结合电子红包、假日经济、新兴节日等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中国创造”和中国经济新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和坚定的信心;又如Figures and Legends主题,不仅可以介绍西方人物事例,更可以联系袁隆平、华为公司、抗疫医护科研团队等中国典范及中国新四大发明、5G、脱贫攻坚的世界贡献等,引出敢为人先、坚韧不拔、敬业奉献、自立自强的中国精神,进而引申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单元主题的精心挑选和教学材料的优化组织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促进知识能力和道德情操全面提高。
(三)丰富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和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联动的教学平台,将国家形象意识的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方面、全过程。课内,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上文中提到的摘录、翻译、讨论国学经典中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如上文所述以中国行业代表为例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可采用交际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在课堂中抽出5-10分钟时间由学生做口头陈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新时代发展、中外交流等;此外还可展开小组辩论、话题展示、项目合作等,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批判思考、深化对时代和国家的认知。适当拓展第二课堂,开设诸如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学/文化比较、中国经典英译选读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中外文化同步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工具,充分把握中西方国情,建构正确的国家形象意识,形成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自觉。课外,搭建QQ、微信等在线交流群和自主学习平台,进一步加强师生沟通、满足学生需求,同时组织开展多种文化交流实践活动,如依托校园社团文化节组织中华才艺训练、中华文化展演,在英语戏剧、朗诵、辩论、演讲等活动中融入中国主题元素,鼓励学生参加跨文化能力大赛、模拟联合国及各类文化交流传播的志愿服务工作,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体验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展现过程。
三、国家形象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
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为例,在研读教材、补充资源、整合内容后,将国家形象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学会在跨文化交流和对比中理性思考国家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如第5单元Mass Media,课文分别围绕传媒的利弊、纸质媒体和因特网展开,探讨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但3篇课文均为西方作者的原版文章,而未有东方尤其中国视角触及中国的现实情况。因此,可通过任务驱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强感知与思考。课前,要求学生在了解相关媒体如《华盛顿邮报》《搜索》后,初步思考大众传媒的优劣、目的、影响等,然后阅读课文梳理观点。以此为基础,课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用列表总结媒体的类型和优缺点的形式总结课文主要信息,并鼓励学生结合时代和自身体会进行举例和补充。课后,节选不同立场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经典译著杂志对中国的评介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媒体和国家形象塑造的客观理解。又如第6单元Wealth and Health,Passage A展示了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人群的健康程度与财富成正比的状况与原因,Passage B为奥巴马2009年医保改革讲话,介绍展示了美国社会医疗制度及发展。本单元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时效性,通过交叉阅读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中医疗卫生事业覆盖全民、提升效率水平和安全性等的发展规划,联系新冠疫情期间有关中外救治的措施和数据等,设置翻译、听力及讨论等多个环节,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并鼓励他们思考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后浪”,将如何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将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从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牢牢联系起来。通过教学全程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整合,在语言能力层面可以促进学生的辩证思考与独立探究,掌握相关文化表达,锻炼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在课程思政层面通过自主学习和探讨,建立更加牢固的国家形象意识,讲好中国故事。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英语学习者既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也要深谙本国语言和文化,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的认同,才能清醒认知他国形象,坚定自信地维护和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客观看待他国与本国形象间的关系。基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立足显性的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将隐性的思政育人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主动思考,积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通过优化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自身的潜移默化为语言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意识,更好地发挥英语人才在国际社会的作用。
作者:唐文璐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