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了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设计学的融合发展,总结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发展思路及实现路径。结合当代综合性大学设计学现状,以沈阳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分析设计学与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创新的思路及方法,总结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融合创新的优势,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时代。得到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发展思路及实现方法。该思路及实现方法能够为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设计学
引言
跨学科培养模式是国内外近几十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上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纷纷开展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融合研究。我国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在新文科建设引导下已经进入全新阶段,正在积势蓄势谋求变革,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即将迎来新变化、新发展。在新文科的背景下艺术教育以“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为基本方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针,培养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设计学科在现代社会发展、艺术创作中是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变直接影响着当代艺术教育培养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实现。在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的潮流中,综合性大学由于学科门类多样,在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中具有突出优势,结合设计学本身宽泛性的优势,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研究的优势更加巨大。本文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验,总结思路与方法,推动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一、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研究背景与内涵
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新文科建设的引导下,的讲话为跨学科培养模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自上世纪20年代“跨学科”一词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力图将不同学科的理念、知识、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应对新时代下的技术变革对教育培养模式的冲击。新文科下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融合是翻越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的一次跨越,是当代新学科对传统文科的升级,这次升级试图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更加厚重的学术积淀、更加开放的问题导向,培养更加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培养模式的困境及不足
(一)教学理念及方法单一
目前,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立设计学科及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综合性大学设计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教育部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部分调整,将其分为两类:一部分设置于机械工程学院下,称之为工业设计专业,另一部分则设置在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称之为产品设计专业,虽然二者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分类,但是课程体系基本相同,都遵循着“基础理论与设计表现、造型训练与设计实践”这一基本脉络,教学内容的不尽相同显露出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单一性。
(二)知识体系封闭且孤立
综合性大学设计学科课程虽然涵盖“材料学”、“力学”等基础课程,但其课程内容普遍基于原学科理论框架,并由原学科教师进行授课,并未针对设计学进行拓展及升级,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环节时出现脱钩现象。此类学科课程内容过于封闭,停留在原学科认知理念下,无法实现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学的培养体系中。
(三)教材形式及内容滞后
部分设计学专业教材只着眼于学术理论的研究,机械地堆积专业基础知识,教材内容的呈现枯燥无味,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指引目标下,教材缺少应用环节的拓展,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举一反三,教师无法直接通过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很多设计类教材为纸质书籍。在数字媒体成为主流的今天,信息的传递时效大大提升,纸质教材从编著到发行周期过长,无法跟上设计学技术的更新、材料的迭代等。这对当下设计学科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四)教师缺乏跨学科协作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具有相对局限性,设计专业教学任务由各专业教师独立完成,各专业之间存在明显屏障。相互孤立的教师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缺乏交流,信息传递更新不及时,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部分综合性大学缺乏能够实现交叉学科建设的项目及活动小组,没有为教师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无法实现产品设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渗透影响,无法完成文化与科技融合,无法在不同行业中发挥艺术功效,难以培养新文科指导思想下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三、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发展思路及实现路径探索
(一)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发展思路及实现路径
以沈阳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专业在应对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分析设计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并且考虑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以“艺术与科技”为研究内容成立跨学科学习小组,于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进行了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实验并总结出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1.拓充教育理念,“X+Y+Z”多维度理念。在空间坐标体系中,X、Y、Z、分别代表横向、纵向、高度坐标,三个坐标共同构建三维空间,能够精准确定位置、路径及构建几何形体。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科知识的纵向延伸,强调Y坐标轴的长度,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忽略了X坐标轴的长度。通过研究发现,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不单需要纵向的知识深度,同时也需要横向的知识广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需要融合高度坐标Z,构建出“X+Y+Z”多维度理念,在空间体系内精准确立教育路线,这样才能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细致、体系更加完整。以交通工具设计为例,设计过程不单需要考虑外观、功能,同时也需要思考动力能源,甚至是能源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学生在交通工具设计过程中掌握设计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环境专业知识的广度,再次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高度,最终才能设计出有利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产品,而不是危害社会甚至危害人类的产物。因此,“X+Y+Z”多维度理念是在新文科建设下设计学的多维度晋升,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拓充,提升了教育的内涵,指明了新文科下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的新路径。2.创新教学方法,“√x+√y”融合教学方法。不同学科及专业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发现,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就是在保留不同专业特色的同时,深入研究思维方法,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汇总、分析、整理、再创造。X代表设计学科、Y代表交叉学科,“√()”代表着教学方法的解构,将解构后的二者融合在一起,在针对不同方向时进行全新的组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以产品语意设计课程为例,产品语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是感性的,甚至是抽象的,例如欣赏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多是对内在感知的推演。这样的推演缺少科学性的定量实验分析,因此我们可以融合工科教学常用的实验教学法,对不同方向的产品语意设计内容进行实验研究,获得定量的数据支撑,以此总结出部分概念推演融合部分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x+√y”融合教学方法,能够让设计更符合科学规律,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产品。3.建立组合模式,“1+X”教学模式。通过了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立足教育发展的新特征,研究建立出“1+X”教学模式,分别由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共同构建。首先,1代表设计学专业教师,X代表交叉学科专业教师。由设计学专业教师主导课程,根据不同环节拓展知识的需求融入不同跨学科专业教师,实现一门课程由一位主导教师及多位辅助教师共同完成。打破传统教学环节中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的惯例。其次,开放学生选课自由,1代表设计学学生,X代表交叉学科学生,学生队伍由设计学学生与交叉学科学生共同组建,“1+X”学生组合开展针对社会热议问题的研究,根据学生不同成长及学习的经历探讨出更多可能性。以跨学科学习小组为例,通过“1+X”教学模式,美术学院教师与机械学院教师互相交流,互相融合,运用感性思维推演结合理性思维实验共同解决设计学教学问题。文科与理科的学生团队互相碰撞,互相借鉴,运用不同思维逻辑共同设计出解决方案。搭建了设计学与交叉学科之间培养模式的无障碍交流通道,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艺术人才。4.健全知识储备,“N+50%”教材模式。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教材建设要将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交叉融合有优势的特色作为重点,由不同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组建跨学科专家库,建立跨学科教材建设平台。N代表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材建设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及行业社会需求,教材内容每年需要更新50%,教材的更新不仅是知识点及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政策、信息及资源的更新。“N+50%”教材模式健全了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使教材内容时刻保持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步,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以产品语意课程为例,教材的形式打破传统书籍形式,运用数字化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当下学生兴趣喜好,本学期融合了机械制造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产品语意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新科技对于产品语意在机械制造领域实现的助力,掌握产品语意具体实践应用技巧,洞悉产品语意未来发展趋势。“N+50%”教材模式想国家之所想,培养国家之所需。多方面的信息及知识贮备,建设出新文科下综合大学设计学专业与交叉学科专业融合的应用教材。
(二)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发展实验初步成果
1.第一学期融合实验:根据跨学科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跨学科学习小组涵盖美术学院文科生及机械工程学院理科生。由美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教师建立跨学科领域的联合导师团队,利用3个月时间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开放性探讨,师生共同参与国内外交叉学科融合经验交流分享。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产品设计的全新的定位:产品设计赋能社会发展。经过半学期的探索,分别在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通信及信息学等学科领域形成独立研究观点,形成完整的研究资料。跨学科学习小组成员成员均发表跨学科研究学术论文,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图1。2.第二学期融合实验:根据跨学科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实践。依据综合性大学自身特点,结合沈阳大学发展的强势领域和优势专业。学习小组确立“设计与城市”为主题。分别对现代及未来沈阳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内湖富营养水质检测研究、城市河道水面污染处理研究、城市道路雨水过滤研究、城市流浪动物收容研究。为沈阳城市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完成设计:城市内湖水质检测器、水面垃圾清理器、城市道路雨水过滤器、流浪动物收容箱等,如图2。研究成果实现跨学科培养模式从理念走到现实这个目标。从这个角度也将为其他学科在融合创新发展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四、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发展的优势体现
(一)多学科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合性大学设计学科与交叉学科培养模式的融合,形成了专业互动、知识整合,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学生能够在多维度思维体系中对未来的创造进行知识补充,从中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体系,这是设计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计学的发展需要学生能够洞悉思想、技术、工具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设计个体在独立创作的同时需要自身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而跨学科培养模式满足了设计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多元化思想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升思辨能力
综合性大学交叉学科多样化,专业涵盖方向宽广。不同专业间的学生在交叉融合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创造出多样的可能性。设计学学生融合的过程中吸取科学性思维,在感性的推演下,合理运用逻辑和理性进行批判或者思考,不受主观判断的影响,对设计进行研究、反省。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提升更是对思辨能力的突破。在跨学科培养模式下的设计创造对未来的预见或想象更加具有科学性、引导性。
(三)跨学科导师团队,有利于教师教学深耕与科研探究
打破学科间隔阂,实现各学科各专业资源的互通共享,组建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建立以设计学项目教学为中心的多学科导师协同教学课程实践平台。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以丰富,教师的科学研究得以实证支撑。设计学教师在跨学科培养模式中以设计学为核心,将生物学、海洋科学、社会学等作为研究方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从感性推演到辩证推论,符合当下新文科建设的前进方向,为设计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学科研究设施完备,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实施
综合性大学拥有不同学科实验室资源,在不同学科的项目科研过程中,提供实验数据支撑。当代设计学科学研究需要迎合新技术变革,在跨学科培养模式下不同专业的研究设备为设计学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支撑着设计学在不同领域技术的需求,同时设计学的前沿理念也可以运用实验室得以呈现,保障了设计学的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大学能够更好地将设计学理论教学、项目实践、科学研究、成果产出融合一体。
五、结论
通过沈阳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实验及探索,总结出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研究的基本思路: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组合模式、健全知识储备。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发展道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尚有不足,受疫情影响研究与探索仅限在本校内进行,未能实现与其他综合性院校共同研究的延伸与拓展。同时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研究面临着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在综合性大学建立兼容课程成为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在新文科建设下,未来设计学将突破现有综合性大学设计学长期游离于其他学科之外的边缘化状态,与交叉学科融合共同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作者:关佳征 单位:沈阳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