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考古专业考古通论教学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考古专业考古通论教学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考古专业考古通论教学思考

摘要:当前,高校中国考古通论课程教材和可供教学参考的专著有待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立足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学学科特点及进行陶瓷研究的特色,文章认为高校考古专业通论课程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两方面进行革新。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教学内容,根据考古工作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田野考古实践锻炼。总结这些教学经验,对高校考古专业的中国考古通论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考古专业;中国考古通论;教学

“考古学”这一名词是直接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考古学作为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科学,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从欧洲传入我国,至今不过百余年[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的丰富多样的遗迹、遗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生动见证。中国考古通论课程作为高校考古专业的必修课,教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关键节点,又要起到考古人才培养的先导启蒙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地上好这门必修课,是高校考古专业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我国高等院校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国家重视而发展迅速。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体系进行了调整,将考古学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与中国史、世界史并列为一级学科,这使考古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已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都将中国考古通论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由于各高校考古专业依托的地方文物资源各不相同,考古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偏重,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各高校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更多地融入了自身特点。笔者通过总结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专业中国考古通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就高校考古专业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

1.1中国考古通论课程教材及参考书分析

由于考古学在我国的起步和列为高等院校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加之通论性质的教材需要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和依托,因此,比较成熟的中国考古通论教材在我国出现得较晚,教材数量少,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不能及时涵盖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且可供教学参考的具有通论性质的专著较少。目前,国家级规划的中国考古通论教材有两种,一种是马利清主编的《考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经过修订,《考古学概论》(第二版)于2015年出版。此教材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另一种是栾丰实等主编的《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经过修订,《考古学概论》(第二版)于2018年出版。此教材以学科基本内容和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线索,贯彻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逐步深化的教学理念,力求突出考古学的认知途径与研究方法,系统而扼要地揭示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体系、综合性研究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尽可能凸显考古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除了上述两种成熟的国家级教材外,还有数种通论性质的参考书,较早的如易漫白于20世纪80年代主编的《考古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之后又有蔡凤书、宋百川主编的《考古学通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孙英民、李友谋主编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段小强、杜斗城主编的《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上述参考书目中,易漫白版,蔡凤书、宋百川版,孙英民、李友谋版的教材出版年代较早,从内容编排上看,这些教材的参考价值有限。张之恒版的《中国考古学通论》因其内容翔实、编排合理而最为流行,使用最为广泛,该书修订版本于2010年面世,并改名为《中国考古通论》,虽然较第一版修改、增加了不少内容,但在前沿性知识方面整体上仍显落后。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饭岛武次编写的《中国考古学概论》(同成社,2003年)既具有概论性又具有通史性,专门设章节叙述中国考古学史,介绍考古文化时将遗迹和遗物相结合,还反映了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因此,日版《中国考古学概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鉴于以上教材和参考书目的情况,我们在考古专业通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两种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主,辅以张之恒版《中国考古通论》和日版《中国考古学概论》为参考,注重选取陶瓷考古方面的内容,突出景德镇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资源,穿插引用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教学内容

中国考古通论课程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必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首先考虑学生本身的考古学基础和知识储备,其次应发挥或突出本地区考古特色资源的价值,具体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就应该把陶瓷考古贯穿于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只有把握住这两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专业教学实践为例,本校考古专业本科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知识背景差异较大,且对考古学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此时如何引导学生对考古学产生兴趣,使学生对考古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首要任务。因此,笔者在中国考古通论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具体定义、理论时就会结合一些生动有趣的考古案例,以具体实例入手加深学生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讲授要通俗易懂,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活动情况,多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多与学生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我校地处千年瓷都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陶瓷考古资源,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多与陶瓷相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将陶瓷考古作为重点,突出本地区特色。比如,考古类型学这一概念是我们讲授的一个重难点,需要以物质遗存作为参考,而近年来持续发掘的景德镇明清御窑厂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瓷片,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生产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了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物结合起来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对比排列,研究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最终判定器物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此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既突出了本地考古特色,又将本地考古特色资源服务于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1.3根据考古工作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的考古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广度上看,各类考古发掘工地遍及全国,出土资料日益丰富,重要发现不断出现。从深度上看,考古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得到应用,多学科交叉发展成为新趋势。考古工作的蓬勃发展不断更新着我们的认知,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讲授必然要紧跟考古工作的进展,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比如,近年来曾国考古的热度一直不减。作为201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是有关曾国考古的最新、最重要发现,曾公求、曾侯宝和曾侯得三组曾侯墓葬及其车坑、马坑及相关不同级别贵族墓的发掘,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缺环,以考古发掘构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国历史材料[2]。“南海I号”南宋沉船同样是201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沉船,沉船中巨量外销瓷、大量手工艺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众多金银铜货币的发现,显示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海外贸易体系中,为研究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3]。新近发现的山西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是一处周朝王卿高级贵族墓地,很可能是一处王畿内的采邑,共发掘墓葬9座、灰坑17个。出土500余件套各类文物,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带有铭文的铜器近50件套,铭文内容丰富、文字清晰,计14篇。本次发掘对研究和探讨两周时期的政治格局、畿内采邑分封制度及晋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参考,对探索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及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4]。在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这些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以后确定研究方向开拓了思路,另一方面弥补了现有教材和参考书目内容的不足。

2教学方法要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

2.1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高校人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最终才有创新的可能。在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每一节课结束时,都会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置若干具有思辩性的开放问题,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思考并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考古学的名称与基本涵义”这节课结束后,笔者设置了“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这一思考题,下节课上课之前会预留出时间让学生分享思考的结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此外,还将班内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讲完每一章后,会让每个小组学生根据这一章节的学习主题找出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其他组进行问题互换,以小组的力量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并通过逻辑论证提出新观点。通过这些方式的锻炼,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也为学生以后确定研究方向打下了基础。

2.2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考古学既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独立学科,又是一门与其他很多学科有广泛交叉的学科,历史时期的考古与历史学的关系尤为密切。笔者在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历史文献的能力,这类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这也是对王国维先生“二层证据法”的应用。比如,讲到夏商周时期的考古,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文献并结合考古发现进行讲解,对一些经典文献如《左传》《国语》《诗经》《史记》等做全面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经典文献对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推荐选定文献以增加学生课后的阅读量。此外,考古报告和简报是考古发掘的最终成果,学会阅读和使用考古报告和简报是考古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新的、有代表性的考古报告和简报进行全方面讲解,既突出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专业性,又为学生以后实际运用考古学方法开展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历史文献及考古报告、简报的讲解,极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考古学领域的长远发展。

2.3加强田野考古实践锻炼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考古学的专业特色。田野考古是获取实物资料以供研究的工作阶段,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国考古通论课程教学重要的内容。田野考古主要包括田野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三个阶段。在田野调查阶段,笔者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搜集资料的能力,各类古代文献资料,地图、地名学成果及航空或卫星照片等遥感材料都需要学生进行分类搜集,全面的资料搜集是田野调查的基础。田野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在这一阶段,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带领学生多参与不同地区各类遗址和遗迹的发掘工作,在不断的发掘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田野工作技巧和方法。室内整理是系统整理田野发掘成果的阶段,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对遗物的清洗、绘图、拍照、描述、分型分式及文化因素分析,通过带领学生对经典考古发掘简报和报告的仔细研读,辅之以实践指导,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3结语

教学思考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查找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思考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国考古通论课程是本科考古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是考古学专业学生认识考古学、了解考古学、确立专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课程。通过对中国考古通论课程的教学思考,笔者认为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具体来说,对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排布要体现陶瓷特色,须及时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学方法要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田野考古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

[2]郭长江.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J].考古.2020(7):75-89.

[3]杨睿.“南海Ⅰ号”南宋沉船若干问题考辨[J].博物院.2018(2):27-32.

[4]孟苗.我省垣曲发现周代高级贵族墓葬群[N].山西日报,2020-12-10(1).

作者:夏孝言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