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药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药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药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通过挖掘和分析大学化学类课程的思政元素,结合授课对象和教学任务,布局和规划四门化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结归纳了课程思政的推进和实施方式,同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在教研室总体统筹和逐步深入地推进下,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课程思政的开展成效显著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础化学;中医药;教学团队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因此,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办学方针一直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长期以来,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自成一体,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1-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在此背景下,必须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矛盾,让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深入大学校园[4]。为此,“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并全面铺开。作为中医药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紧跟顶层设计步伐,从大局出发,把握方向,理清思路,结合中医药特色,引导化学教师从“课程思政为什么,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怎么样”三个角度深度剖析,去思考、发现、搜集和整合课程思政的素材,并通过最契合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1大学化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思路

大学化学作为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创造性,拥有强大的学科魅力,不仅要讲授化学专业知识,实践各种实验操作技能,更要教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训练科学思维。这是化学类课程必须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使命[5]。那么,如何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成为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进行的探索和面临的挑战,也是时代给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6]。为了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化学教学,教研室组织团队成员通过阅读解析文件、参阅文献、参加讲座学习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总结化学相关思政元素。之后,通过详细梳理和深入分析化学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议教师们从科学家故事与科学精神、我国科学家生平与爱国情怀、化学发展史与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科学前沿与创新精神、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培养等多个方面突出化学课程亮点[7-9],实施德育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11科学家故事与科学精神化学从来都不缺科学家故事。我们不仅要讲故事,关键是做到融入且不生硬。比如,在讲授稀溶液依数性这部分内容时,会学习到范特霍夫定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深入讲讲这位科学家故事的一些细节,从而培养同学们坚定信念、独立思考、不畏人言、学以致用、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科学品质。

12介绍我国科学家生平,厚植爱国情怀在讲元素氟时,引入蒋锡夔院士和他的氟橡胶。氟橡胶是国防的“重中之重”,但当时美国禁止企业向中国出售;1957年蒋锡夔受命研究合成,凭着巨大的决心和毅力,才有了中国第一块氟橡胶。现在,美国对华为等公司的制裁是历史重演,引导同学们热爱祖国,相信我国的科学家们能够绝地反击,在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3化学发展史与科学发展观著名化学教育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例如,原子结构发展史中,原子结构模型的逐步演变就蕴含了很多的科学思维和辩证法规律。教学过程中通过详细介绍每一种模型的建立依据和缺陷,讲解旧理论被推翻新理论被确立的过程。这样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发展的动态性和相对真理性,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掌握化学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

14血的教训与社会责任感强调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素养。习总书记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例如,在学习过渡元素时,可以融入跟过渡元素有关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污染案例,告诫同学们以后无论从事药物的设计还是生产,都要特别注意废液或残渣不得随意排放,要妥善处理。在有机化学讲到手性药物合成时融入“反应停事件”,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感知肩上被赋予的药学行业责任,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社会负责。

15科学前沿与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科学前沿实例,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例如,可以开展化学与防疫专题,化学与新材料专题等,教师也可以直接分享个人科研成果。

16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培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进行相应的规范教育。例如收集和积累重大实验事故事实,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让学生心中要有安全意识、脑中要有安全知识、手上要有防护技能。总之,教师必须认识到,化学类课程完全具备思政教育的功能,挖掘和体现这个功能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教师要善于将当前重大热点事件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经常思考二者之间的关联,通过不同角度潜移默化,达到“教书并育人”的目的。

2课程思政实际教学案例

表1以《无机化学》的部分章节为例,展示课程思政切入点及思政元素的挖掘。

3基础化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方式

课程思政工作在高校试点后,考虑到既不能盲目蛮干也不能畏难后退,教研室为推动所承担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经过全盘考虑和深入讨论之后,拟定用以下方式开展思政探索和实施。

31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基础化学课程包含了四大化学,是我校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是连接高中化学与后期专业化学课程的桥梁。考虑到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难度高,教学任务重,教研室统筹后选择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两门课先行探索。在积累了较多的思政教学经验后,教研室及时组织教师开展思政分享交流会。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接着,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利用前期无机和有机化学教师的经验从小容量的思政渗透逐步开展起来。同时,教研室对四大化学的思政元素进行统筹安排,以避免不同课程中相同思政元素的重复和赘述引起学生的反感。

32形式多变,不拘一格

本教研室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图1对较为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汇总。有些思政元素需要教师的层层讲解和引导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家国情怀类内容的融入。而另一些元素则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趣味性较强的科学家故事类思政元素,学生可以自行搜索,分组讨论,组织展示,分享学习。二者通过有机结

33线上线下,互为补充

目前,本教研室基础化学课程都已经建立线上线下同步班级,线下课堂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主,线上更多教学资源分享,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思政内容未能实现课堂上的现场展示,教师收集整理后放在学习通线上班级,设置成任务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然后,教师通过主题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由学生互评与教师主评进行合理评价。线上资源的共享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极大丰富和增长了学生们的见识,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线上线下各显优势,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为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34强调和突出医药特色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教研室一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色,强调和突出医药思维,多引入与医药相关的化学应用启发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渗透压部分多讲解溶血、脱水等医学相关内容;手性异构部分结合“反应停事件”讲解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结合新的抗癌药物、新药设计等内容讲解医药与化学的息息相关性,引导学生要有“学好专业课,报效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4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课程思政”的开展已是责任和使命。从教学的整体环境上看,“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践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思想价值观的规范性要求。这明确的要求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快速找准“教书且育人”的定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目前,在教研室的统筹安排和积极推进下,四大化学的课程思政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获得“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及思政类教改课题多项。当然,在取得一定经验积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如思政素材的挖掘和寻找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积极能动性。而即便是相同的素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教师自身思政水平的层次而不同。因此,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如何,是以学生的“获得感”为评价标准的。这种主观感受类的教学效果给教学评价和奖惩制度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思政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些问题都要求教研室和教师一起,形成一定的共识和信念,克服暂时的困难和阻力,不断努力和坚持,在实干中进一步摸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突破和创新,最终实现思政教学“润心”的目标。

作者:张红艳 沙玫 林舒 胡筱 李琦 余宇燕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