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专业大学生生态脱贫社会实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专业大学生生态脱贫社会实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专业大学生生态脱贫社会实践探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学习,还需要探索向实践转化的路径,社会实践无疑是最好的抓手。高校要积极探索将实践育人纳入全过程育人体系中,推进社会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多渠道学习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为成为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或核心管理人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将各类资源整合,形成育人的合力,更好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社会实践;生态文明;专业;社会需求;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学习,还需要探索向实践转化的路径,社会实践无疑是最好的抓手。高校要积极探索将实践育人纳入全过程育人体系中,推进社会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1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生是获得感的主体生成者,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并将此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结合专业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国情社情观察等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1.1社会实践发展历程

1990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发出号召:回乡度假的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正式把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此,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加强了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早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范围较广,但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认知社会为主。新时期的社会实践,高校积极寻求社会实践课程与培养体系的对接,谋求社会实践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结合、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相结合等方式,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统筹协调等能力,以国家推进教学改革、打造一流课程为契机,积极推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1.2构建社会实践体系

第一,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课程讲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社会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课程的授课计划需要教师、学生和实践单位共同协定。一方面,需要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相关实践单位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计划。第二,构建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形成全新育人的新格局。当前社会实践的参与主要分为个人、团队两种形式,设定与专业相关、贴合社会实际的选题,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专业社会实践

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熟悉环境生物技术,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与实践应用方法;具有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及运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5年后能成为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在规划、设计、研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骨干和核心管理人才[2]。生态文明思想顺应我国发展需要,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其蕴含的哲理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2.1学习生态文明思想,与课堂教学形成合力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化学、力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运用所学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课程之外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实习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运用、巩固专业知识,将所学服务社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2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

以社会需要为风向标。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战略。鼓励学生发挥、应用专业所长,认真学习环境专业相关知识,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助力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第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问卷调研、名企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学生全面、多样化的需求。第三,融入社情民意、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通过亲身学习体会,打破校园和社会、课堂内外的界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实现路径。

2.3延续生态文明思想,构建全过程实践体系

传承延续,构建全过程实践体系。近年来,学院每年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活动主题与社会热点、专业知识紧密结合。2018年大别山扶贫调研团队、2019年长三角美丽中国一体化发展调研团队、2020年“E路黔行”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成员新老衔接,实践内容有延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科普宣传,加强与环保企业的对接,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社会实践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依托社会实践开展思政教育更是需要师生全面参与。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强调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获得感。根据学生的特点,低年级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体验、参与,高年级的学生掌握了相应专业知识,社会实践更多地考虑与社会实际情况的对接。

3以互联网时代为机遇的特色社会实践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从面对面趋向网络交流,获取信息的途径从报纸、电视趋向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实践优势明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果明显、接受度高。自媒体平台的宣传注重图文结合,运用短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新颖活泼的方式接受度高,传播度广。二是方便学生学习。一方面不受学习工具的限制,另一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手机、电脑、平板等都可以满足学习要求。三是能够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一致。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节约教室、实习实训室、教师等教学资源,而且把教育内容通过电子形式展现,可以起到节约书籍、纸张等资源的作用,这就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的要求[4]。

3.1丰富内容和形式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师生为了践行回信精神,助力精准扶贫,组建“E路黔行”生态脱贫实践团队,开展直播带货、爱心助农,生态调研、规划设计,环保宣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E路黔行”生态脱贫实践团队的队名来源于:E———ElectronicCom-merce(电子商务),E———EcologicalResearch(生态调研),E———Reply(回信精神),E———“两个一百年交汇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环境考察和取样调查,让贫困地区人们和管理者认识到其所在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寻找节约物资和能源的方式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当地经济,助力脱贫,稳定脱贫成果。在上歹小学,团队成员通过宣讲、知识竞答、垃圾分类小游戏等趣味形式,进行环保知识科普。以盲目发展所致的湖泊富营养化、荒漠化等问题,警示大家过度发展会造成代价巨大的资源消耗。

3.2活用新媒体手段

学院2020年生态脱贫社会实践项目,依托“e帮扶”扶贫平台以及学校官方微博、校友会、学院公众号以及师生朋友圈推荐等宣传,团队的首次直播带货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在一个小时的直播中,累计观看量达14.4万人次,销售总额破万。离开贵州后,团队继续坚持直播带货,以远程连线直播方式继续为大家推介贵州从江的各类特色农产品。2018年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大别山区,参与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累计约有85家各级媒体的报道。2020年学院“E路黔行”生态脱贫实践团队,立足专业,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开展社会实践,累计约有60余家各级媒体报道。从大别山到上歹村,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研,打破了我们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传统认知,通过环境考察和取样调查,让贫困地区人们和管理者认识其所在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针对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引导贫困地区人民和管理者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将节能环保宣传与乡村振兴密切联系。

3.3打造社会实践品牌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是大势所趋,结合专业,促进知识应用实践。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依托平台,打造社会实践品牌。社会实践品牌的打造一方面需要学校学院各部门协同联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给予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参加实践的学生调查、了解、掌握相关社会环境因素、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专业,制定科学、系统、可行的实践方案。需要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做好实践规划,建立健全实践机制,规范科学管理,注重实践团队的打造。学院依托“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辅导员工作室、结构创新教师育人工作室、“杏坛听语”讲座平台、本科生进实验室平台、“专家面对面”报告平台等,挖掘专业相关元素,结合学生兴趣,打造社会实践课程品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感知社会,融入社会的良好契机。课程学习更侧重于理论,搭建平台,让所学应用于社会,帮助社会。作为一名辅导员需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长专业知识,共同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将专业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将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建设的“大我”之中,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作者:周佳赟 单位: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