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点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历经百年风雨,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反映了近代中国设计类学科在师范类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情况。学科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回顾艺术设计专业的百年历史征程,结合学科在不同时期所面对的差异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学科的价值取向以及培养方式,从而总结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即兼具社会环境的服务性、理论与教育的实践性、跨学科的综合性。
[关键词]美育;艺术设计;北京师范大学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初衷是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美学标准,将设计构想转化为审美性和实用性兼备的产物。从技术和艺术的一体性角度,可将这一学科划分为两大类,即以手工艺为主导的传统设计和以科技生产为基础的现代设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故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教育部于1998年7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标志着“艺术设计”专业的真正确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3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其中将设计学(即艺术设计)和美术学设立为艺术学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国家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结构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地位显著提高,其学科性和重要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历程
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的教育体系一直在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一直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当中。从北师大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萌芽至今,教学侧重点经历了从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到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的形式变化。这种教育形式的差异性是同种教育类型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1]20世纪初期是北师大艺术设计学科的起始阶段。1915年5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手工图画专修科,这是北师大美术与设计系作为科系独立存在的开端。艺术设计学科伴随着北师大艺术学科的发展和国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不断调整着自身,经历了从“手工图画专修科”“劳作专修科”“美术工艺系”到“图画制图系(分为图画、制图两个专业)”的变化。从2007年至今,北师大的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合并为“美术与设计系”一系。
二、艺术设计学科特点分析
(一)社会服务性
1.北师大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时期—清末
清末是中国艺术教育、师范教育的起始阶段。在洋务运动全面破产的情况下,维新派兴起,光绪皇帝直接领导了实行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主张延续与洋务派相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基本原则。这里的“中学”和“西学”在当时分别指代“旧学”和“新学”,而“新学”又分为“政学“和”艺学”。在教育方面,中西兼备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西式“新学”教育的发展下设立起来。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的正式颁布是中国系统性学校教育制度的开端。该章程由京师大学第三任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慈禧太后钦准颁行。在同样于清末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张之洞明确指出“习图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2]。在当时,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图画课程的目的一是为解决清政府师资奇缺的问题,二是为振兴中国工业与产品设计培养设计人才。
2.北师大艺术设计教育的萌芽时期—民国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专业设计人才的缺失大大约束了生产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基本生产与市场条件的具备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展变得极为迫切。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教育组织以及教育人士大量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学制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和探索。1915年5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手工图画专修科,其设立目的除培养中小学校和师范学校手工图画教员以缓解社会设计人才匮乏外,最主要的是改良民族生产的设计水平,从而达到抵制外国工业品倾销的目标。“实用主义之实行必应注重实质的科学,而手工图画两科既足辅助他科,且可为发达实业之始基,其于养成中小学校学生之生活能力所关尤要。”手工教育与图画教育既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又可以为其他学科教育提供辅助。这一时期的手工图画专修科与1933年设立的实用艺术系和其后改建的劳作专修科延续了晚清时期的实利主义价值取向。
3.北师大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的建设需求而日益增大。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被分散在不同等级、类型的学校之中。彼时关于该学科的命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同学校之间有所差异,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划管理,整体的教学实力自然遭到大幅度削弱。1949年至1956年,国家相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进行了整改,将各学校不同性质的艺术设计专业统一规划在工艺美术范畴之下。1949年,北师大劳作专修科改设为美术工艺系,1952年又改为图画制图系,包含图画和制图两个专业。此外,彼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艺美术教育成为高度集中管理体系中的一环。为遵循教育部“合理布局、专业集中”的原则,制图专业于1956年并入数学系,图画专业则迁出成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的美术系,与其他学校的部分专业合并组成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综合艺术学院。在此后近五十年的时间里,艺术设计专业在北师大的教育体系中失去踪迹。
4.北师大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1980—2022)
1980年7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提出了‘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的方针,通过工艺品向实用化发展,用工艺美术的特长改造某些日用轻工业品,把日用品和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3]。这项方针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开始改变长久以来工艺美术仅仅存在于“工艺”领域的局限。工艺美术开始与实际的工业产品相结合。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设计产业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视。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下属的美术与设计系由艺术设计学专业与美术学专业共同组成。在北师大百年美育历程中,艺术设计学科与美术学科一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校于1980年开始复建艺术学科,1983年建立艺术教育系,设立音乐、美术两个专业,1991年又将美术专业改为影视教育专业,2001年恢复招收美术专业本科生。艺术设计专业直到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二)跨学科的综合性
艺术设计学专业有着跨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特点,这与北师大的教育理念极为契合。学校向来注重学生对艺术设计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对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致力于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师德情操、国际视野的综合性、复合型、创新型设计人才。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引入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及理论方法对国内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极大影响。通过对西方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国内艺术设计教育从对学生设计理论、设计意识、设计技能和设计方法的培养出发,继承、发展传统技艺与设计经验,以期训练出“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4]、具有创造素质的专门人才,以此来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求。2011年,国家调整学科分类,美术学与设计学均列入艺术学下属。2014年,北师大艺术设计学专业与美术学专业开始统一合并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联合培养模式,以期通过多面向的教学来为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爱好提供可能性。以2018级艺术设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见表1)为例,学生在第一学年的秋季学期(即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需要完成艺术设计学和美术学的共通课程,达到对两者的深入了解后再根据个人意愿和导师意见完成分专业工作。在划分专业后的第二至第六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平面类、空间类和理论类课程的学习。北师大艺术设计专业相较于其他高校设计类教育专业而言,其课程没有明确的类型划分。
(三)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性
清末,北师大的工艺教育形成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整体布局,用学校化的教育模式取代了师徒制的传统手工艺培训模式,使得各种工艺专业教育形式得到了国家范围内的规范化。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学校除遵照教育部指定的课程标准外,还不断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调整具体措施。北师大的艺术设计专业带有师范教育特性。1915年建立的手工图画专修科仅在当年招收了一届学生(按:1918年毕业),其设立目标在于培养师范类学校和中小学学校的手工图画教师。1916年附设职工科,下有金工班、木工班两班,其中木工班的“建筑学、建筑图画、用器画”课程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相近。除职工科外,学校还开设有职业教员养成科以及职工教育专修科,二者均以培养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中学校专科教员为目的。1933年,学校在教育学院下设实用艺术系,包括手工、图画、音乐三个专业,其中手工专业的主要课程覆盖工艺概论、建筑学、自在画、图案画、用器画、金工、木工、黏土工、竹工等内容。1936年,学校增设劳作科,分为普通、工艺、图画三部分展开教学,还专门为该科建设了金工、木工、化工三厂。“七七事变”之后的常年战火让北师大设计类专业苦心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毕业生就业困难,学校教学时有中断,校址也迁往了西北。经济资源上的短缺使学生无法获得充足的设备,也没有可供完成实践操作的场地。此外,院系设置的频繁更动也对教学的开展产生了阻碍。为改变教育实践面临的窘境,西北师范学院于1938年恢复了北平师范大学时期所设置的劳作专修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涉及自在画、图案画、用器画、工艺图案、木工制图、木样制造法、金工制图、园艺学等),到1944年又恢复了劳作师资训练班。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师范大学劳作专修科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下属的美术工艺系,逐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1950年至1951年的课程设置中,规定三年级需完成“教学实习(高中初中实习)”“参观见习(参观中等学校教育行政及美术工艺课教学)”以及“中等学校美术工艺课教材教法”三门课目。此阶段的教学重点除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目的在于为中等学校输送专业教员。在2003年艺术设计专业成立后,专业教学课程虽然仍具有师范性特点,但教育教学在课程的占比中逐渐减少。在艺术设计专业2009级本科教学计划中,只在第7学期开设有“教育实习”这一社会实践课程,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授课方法。2011年以来,本科教学中不再有与教育相关的课程,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变为了“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和艺术机构提供能从事艺术设计和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本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优秀生源”[5]。
三、结语
作为中国早期艺术教育的实践者,北师大艺术设计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自1915年学校在实利主义的影响下设立手工图画专修科起,艺术设计学科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北师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学校的师范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专业的教育功能直到近年来才随着学科培养目标从培养中高等学校专业教员转向为社会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转变而逐渐减弱。
注释
[1]袁熙旸.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
[2]参见《奏定中学堂章程》。
[3]同注[1],146页。
[4]同注[1],1页。[5]参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本科生专业学习辅导手册》。
作者:郭一霖 邱爱艳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