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标性建筑中装饰语言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标性建筑中装饰语言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标性建筑中装饰语言探析

摘要:地标建筑不仅是地方性人文话语的标志,更体现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好的地标性建筑不仅能通过造型和色彩体现地域文化,还能体现它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情感的交织不是唯心主义,它依托于建筑的形式美、装饰符号的精神表现、材料肌理展现以及色彩的视觉语言表达。基于此,从上述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地标建筑情感的物理表现,在此基础上采用纵向切面进行研究,探求地标建筑在未来设计中应当遵循的装饰语言规则,在解读感性因素背后的理性逻辑的基础上,对未来地标建筑的发展展示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地标性建筑;地域文化;装饰语言

1地标建筑的“装饰属性”

1.1地标建筑形式美的地域性表现地标性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地标建筑既要区别于城市天际线,又要融于城市整体建筑环境。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提出了艺术与政治、经济、社会及人文等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地标建筑站在哲学层面思考社会生产与艺术的关联。从风格上来讲,地标建筑或雄伟威严,或独具一格,建筑形式受当地政治文化及生产力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当地人文环境色彩,另一方面表现当地科技生产水平[1]。也正因此,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的不同造就了地标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地域环境的差异除了在群体居住建筑中表现以外,作为浓缩节点的地标建筑同样在不同时间阶段呈现不同时间维度的表现形态[2]。如首都北京,其核心地标性建筑故宫展现了集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建筑表现形态。在历史的时间维度,故宫代表皇权的不可逾越性,以对称的形式,表现雄伟庄严,其体量之雄伟与周围住宅建筑形成对比差异,同时又与传统四合院构造形式相同,对比中体现统一。故宫位于当代政治中心,在历史延续下的建筑色彩基础上仍然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以此表现当地严谨、规范的人文精神。与秩序严谨、充满意境美的故宫相反,纽约市地标性建筑——自由女神像,表现追求独立自主,以写实性人物雕塑为建筑标志,突显个人英雄主义。地标建筑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形式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使人们能够通过建筑形式,感受当地政治色彩和人文思想,并反映地理环境差异。因此,在理性主义层面,建筑的形式美是观赏者感受地域文化特点最直观的心理体验[3]。

1.2装饰符号的精神体现

装饰符号是地标建筑的华丽外衣。在建筑形式之后,建筑细节的表达依靠的就是装饰符号在建筑不同部位的表现。如上海外滩的建筑群,表现的是海纳百川的气势,是东西文化的有机结合。虽然历史带来的是伤痛,但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外滩建筑却最能体现其海派文化。静心体会建筑精神,要求人们认真感受其细节。虽然形式上是西方传统建筑结构中的穹顶和拱券,但在细节上勾画的莲花、牡丹花细部雕刻及彩绘体现的仍然是传统中国文化的表达。建筑中细节的装饰符号,体现了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历史留下的中西结合的印记。上海是一个走在国际发展前沿的城市,外滩的建筑符号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殊记忆,是海派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样,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海南,其地标建筑——骑楼,同样展现了传统与欧式建筑的结合。建筑结构的尖顶及拱券,其细部的装饰采用中国传统花卉,以莲花居多。但与上海不同,骑楼更多融入了地域性的装饰符号,如黎族传统大力神纹、鱼纹、蛙纹、南山佛教文化中的莲花等。黎族是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民族,海南原住民,沟通交流完全用符号表达,这也是海南黎锦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建筑上,其符号色彩更是南洋文化精神的表达[4-5]。建筑精神运用细节装饰符号,地域性的特殊符号慢慢在人们心中刻画出一个城市的印记。

1.3材料肌理的时间维度

自工业革命后,科技水平的提升给建筑界带来了跨时代的惊喜,新材料的诞生使建筑迎来了更多的可能性[6]。建筑材料肌理的再造使地标建筑融入了时间维度。故宫是历史的沉淀,而北京新时代地标建筑国家大剧院,则是带着后现代的气息走进这座历史文化浓郁的城市。设计师安德鲁运用现代材料肌理,采取现代工艺技术,为新时代的北京凝聚了年轻的气息,其肌理的再造讲述现代建筑语言,同时并没有忽略当下地域文化。再如水立方,其肌理是智能科技的新产物,凝聚了新时代科技发展水平。材料肌理的再创造为地标性建筑赋予了新的生机,同时,不同地标的对比也表现了其时间维度[7]。建筑在不同科技水平的支撑下,绽放不同的时代风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肌理的再造。

1.4装饰色彩的视觉语言

除现代玻璃幕墙结构建筑外,地标建筑中历史遗留的建筑无一不从色彩上自成体系。由北向南,建筑色彩从根源上要从政治文化开始研究,如琉璃黄、故宫红、宫廷蓝等,在历史的长中,这些色彩仅皇家可享用。回溯社会发展,从古至今,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依然保持以政治文化为主导,以人文话语及世俗话语为基调体系。因此在建筑色彩上,特别是地标建筑色彩,都受到政治文化制约,展现其视觉语言。除政治因素外,建筑色彩也反映了人文环境。与世隔绝的人文造就了小桥流水的意境,与世无争的地域文化书写了青砖黛瓦的建筑表现。徽派建筑表现浓郁的儒家思想,简洁明朗,师法自然。巴西的地标建筑圣巴西尔大教堂,在传递梦幻的背后,依托的是点线面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但最具特色的还是建筑色彩语言。建筑外观装饰由金色、红色、浅绿、粉色、蓝色、白色、橙色及深绿多色融合,展现的是俄罗斯传统风情。丰富的色彩带来的视觉盛宴,在文化上展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使人们感受到梦幻及艺术的自由。由此来看,建筑的装饰色彩语言受政治文化的制约,本身也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精神。

2地标建筑的“装饰语言”

2.1韵律美

通过分析地标建筑的形式、符号文化、材料肌理及色彩语言能够发现,在传统地标建筑中,建筑受政治文化影响,以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基调,展现独特的政治文化及地域特色。因此,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地标建筑在未来设计中应表现其主从关系、高差对比,以此展现建筑的韵律。韵律美呈现4种形态,即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韵律以及交错韵律[8]。未来地标建筑设计要与传统政治文化分离,采用现代手法展现当代艺术特点。应考虑到当地人文特色,可通过连续韵律展现其条理性、逻辑性、制度性,传达庄重雄伟。如各地政府大楼,是秩序美的表现,对称式结构展现出政治文化的不可逾越,此类地标建筑不适合展现个性。与之相反,以大众文化为基调的地标建筑则要更加侧重运用交错韵律、渐变韵律及起伏韵律。

2.2均衡美

彭一刚先生将均衡定义为静态均衡及动态均衡。在建筑装饰手法中,均衡和稳定是最基本的艺术法则。这种通过不同思维和构造手法呈现的稳定性,是建筑的独特艺术个性。均衡性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中,同样要从色彩和符号等多方面同步思考。地标建筑作为地域人文色彩的集中审美体现,要在设计时采用地域文化符号、色彩等与当代国际符号相结合。如南洋文化建筑,其欧式建筑结构与传统地域符号呈现的黄金比例,也是极富韵律的体现。单纯的重复与叠加不是地标建筑装饰追求的形式美,在当代艺术审美下,要通过有机处理,使现代建筑与地域元素符号、色彩相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搬运式的简单结合,而是通过特殊处理,特别是转化提取,再造新形式。均衡美的体现要从建筑形式的对比统一、建筑色彩的黄金比例以及地域符号的有机转换等方面综合考虑。

2.3多元美

现代表现手法给建筑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材料的不断创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都从不同维度带来了多元化的色彩。地标建筑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必须打破传统守旧的思维,要立足于当代时代审美水平,将传统元素运用新手法呈现。在色彩方面,当代地标建筑缺乏多元化表达,纯粹的玻璃幕墙结构使得建筑色彩单一化,不像传统地标,一眼就能识别当地人文情怀。当代地标建筑中的单一色调充满了科技的冰冷。在装饰美层面上,多元化是未来地标建筑思考的新方向。

2.4文化美

回溯本心,所谓地标,“地”即地域性,“标”展现标识性。反思现代主义以来的地标建筑,标识性成为主导,而忽略了地域性的表现。未来地标设计应该找寻新的突破口,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兼顾地域特色表达。当代新地标建筑以海花岛为代表,可以审视地域性的有机结合标准。海花岛作为海南的新地标,其平面布局采用的是三朵花绽放在儋州海岸的形式。海南省最大的优势是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文旅业的快速发展。海花岛展现了海南的独特地域色彩,其中心为现代建筑群,平面布局中的五片花瓣分别展现了海南多元融合的色彩。中心的现代建筑群也是基于地域色彩的考量,各具特色。海花岛博物馆仿若停在沙滩的展翅欲飞的海鸥,购物中心也同样运用海浪元素融入整个建筑群。各种细节无一不展现当代地域特色。未来地标建筑的发展也应当与人共情,具有独特灵魂,应当与当地文化紧密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国际化发展,要回归本心,为地域绽放光彩。

3结语

本文分析了传统地标建筑的形式、色彩、符号及材料,审视了当代地标建筑现存的问题。地标设计在紧随后现代建筑形式基础上通过表现韵律美、均衡美、多元美、文化美4个方面展现当地人文因素,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情感依托。地标建筑应当拒绝机器时代的冰冷,具有真正的人情味,其未来的发展应当具有更多的表现形态,这需要继续深入思考。

作者:张琳悦 党祎楠 单位:海南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