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论哈尔滨地标建筑的文化包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论哈尔滨地标建筑的文化包容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论哈尔滨地标建筑的文化包容性

一、哈尔滨建筑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必然性

探究哈尔滨多元文化的成因,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在《中俄御敌互助条约》下,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动工修筑。1898年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哈尔滨,从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开始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开始从以农副业为主的小渔村向着新兴的工业社会转型。随着中东铁路工程的展开,大批的技术人员参与了城市的规划设计,俄国殖民者仿照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开发建设哈尔滨。与此同时,中东铁路的兴建也将沙俄的文化意识一并传承到哈尔滨。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促成哈尔滨博得当时东北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化商埠的重要地位。1907年哈尔滨已经成为中东铁路以及东北铁路枢纽。3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在此,不乏至今仍散落世界各地、为推进世界社会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的犹太人。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国家跟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交汇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哈尔滨。多种形态的文化与哈尔滨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交汇。这样的建筑风格确实反映了哈尔滨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西方文化的浸染,必然使得哈尔滨早期民间大量的地标建筑体现中西兼容并蓄的城市特点。

二、哈尔滨地标建筑中的文化包容性

哈尔滨的建设规划中融入来源于西方的多元文化,使整个哈尔滨的发展走向了世界最前沿,与整个先进文明时代的发展保持着基本相同的步调。城市文化包容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居住空间的融合。1907年后,蜂拥而至的外国移民中,不乏一些杰出的建筑师。其中,对哈尔滨影响最大的是沙俄的建筑师,他们将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带到了哈尔滨,兴建了一批批独具特色的建筑。其中一部分保存至今,其中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还夹杂着一些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1.宗教建筑的异彩华章。俄国建筑师仿照沙俄时代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在喧杂的南岗区博物馆中心地带建成了“尼古拉大教堂”。这个标志性的宗教建筑,让哈尔滨的冬天如同千里之外的莫斯科。显要的地理位置非凡的建筑场地控制力,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着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形态与建筑风格的演化。在当时的俄国建筑风格主要是以法国建筑中的浪漫艺术流派为主导。多元文化的聚集,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将自己的宗教也带入到了哈尔滨。教堂建筑的出现,成就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在30年代的哈尔滨,教堂共计50多座,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不同教派的教堂、庙宇散落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现今保存下来的东正教“索菲亚教堂”,也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这座近百年的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惯用的篷顶洋葱头式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设计手法,既衬托出雄浑气质、又勾勒着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是“媲美”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的经典之作。这种带有典型俄式风格的西方宗教建筑,将哈尔滨这座城市文化包容性展示得淋漓尽致。

2.商贸建筑的瑰丽绽放。哈尔滨作为一个具有殖民色彩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产生的效应,更多地反映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传承和创新中。哈尔滨最具有多元文化风格的中央大街,为欧洲文化所熏染。比比皆是的欧式建筑,让“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盛誉名副其实。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生根发芽,绽放着历久弥新的华彩。这条大街涵括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建筑,这些建筑都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目前,中央大街仍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马迭尔宾馆,原为犹太人萨姆所诺维奇兄弟商会。她的兴衰起落,是哈尔滨历史发展的见证,哈尔滨的繁华盛景、血雨腥风,在这座百年商铺中留下了太多的传奇往事。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华战争,在占领哈尔滨后,将其文化一并带到哈尔滨。所以这一时期日本的建筑文化又作为哈尔滨建筑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建筑文化中,并且逐渐走向主流。将当时在欧美非常流行的、与现在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移入哈尔滨,“滨江桥”、道外“桃花巷”等商圈的“圈楼”“中华巴洛克”成为另一道哈尔滨的特色建筑风景。

3.新艺术地标建筑的中西并蓄。哈尔滨现代地标建筑别具风格,防洪纪念塔就是其中之一。建于1958年,为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主设计师是前苏联建筑艺术设计师巴格奇•兹耶列夫。这座建筑让中西方文化和谐交融得以延续。由20根7米高的古罗马式回廊围绕。塔碑刻有“塔镇江天”的中文介绍,同时塔基前设有两层仿古罗马式水池,塔顶端为防洪建堤英雄们高举旗帜的立体塑像。罗马式回廊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而在细节上、在塔主体的标志线跟塑像则体现了中式风格,文化的交融在这座建筑中得到自然的、细腻体现。显而易见,哈尔滨的新艺术中建筑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因而新式建筑风格具有抹不掉的地方色彩。在100余年里,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呈现旺盛发展态势,这一中西兼收并蓄的地标建筑设计特色,对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建筑风格的主流模式。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将哈尔滨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国际各种先进的建筑流派也源源不断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哈尔滨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革新发展,更多具有现代化的建筑,进一步装饰着这座发展中的城市。更多的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影响着这座积蓄着厚重“多元文化”的城市。哈尔滨这个具有豁达胸襟的城市包容了多元文化,也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历史。当异国他乡的移民者来到陌生的城市,在寻找安身之所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开放的心态,让哈尔滨这座“不设围墙”的城市包容着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保存至今的建筑文化遗产,更应倍加珍视。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日记,那其中承载着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和卷卷历史……

本文作者:陈丕元,王淼 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