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当代文学中民俗艺术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当代文学中民俗艺术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当代文学中民俗艺术浅谈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人民对国有文化、传统民俗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创造者与爱好者能够正确意识到文学创作与民俗艺术之间相互性的积极影响。如何借助民俗艺术赋予文学作品更深厚的内涵,又如何借助文学作品持续性地发展、传播民俗艺术成了当代作家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当代著名文学创作者优秀著作的深入研究与挖掘,探析其中的民俗艺术,进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以及新时代文学创作者提供理论性参考。

一、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融入民俗艺术的必要性与意义

民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民俗礼仪、风格喜好等各个方面的总和。文学作品则是源自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能够切实反映社会深层次现象的良好载体,若文学作品过度超脱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便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同与理解,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大众的喜爱。基于此,便可以充分理解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融入民俗艺术的意义。一方面,我国民俗艺术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中任一民俗分支、任一艺术元素都能够给予文学创作者极强的创作灵感,为其提供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融入适当的民俗艺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拉近其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认同感与体验感,同时,极为丰富的民俗艺术元素还有助于创作者塑造出更深刻的文字艺术段落与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全面性地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与阅读兴趣。如此,创作者若是想要撰写一部具有深远意义,能够引人入胜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应该以民俗文化为核心进行艺术创作。以沈从文先生的著作《边城》为例,作者以湘西边城特有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为基石,为读者描绘出了我国二十世纪乡村人民特有的淳朴与善良。《边城》中对民俗的描绘赋予了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角色更生动的形象,这使得读者在品味故事内容时能够更理解不同人物角色的思想逻辑与行为动机,并在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参悟并认同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民俗文化可谓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作者在感知、研究文中民俗艺术文化的过程,就是在深刻解读、剖析文学作品的过程。因此,文学作品应以民俗文化为创作核心,去向外延伸,创作出能够充分反映人物形象、社会现象的高质量和高素养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民俗艺术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

首先,基于文学作品层面而言,民俗文化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民俗艺术能够极大程度地展现某一区域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以及物质条件,进而通过对该地区民俗艺术文化的研究便可对其发展历程产生较为详尽的了解。因此,将不同的民俗艺术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能够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民俗文化是文学创作中的“点睛之笔”,作者能够通过对民俗文化产生的联想精准地理解文学创作的背景、主题、核心价值观等。其次,基于民俗艺术层面而言,文学作品能够推动民俗艺术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依照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地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滋生出独属于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因而民俗艺术文化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城市与城市、民族与民族相互之间,并不能够全然性地理解、认同并喜爱彼此的民俗文化。而文学作品的描写,则能够使所有读者都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对民俗文化艺术产生更全面、透彻的了解与认知。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文学创作的根基,失去了民俗文化的“扶持”,就会导致文学作品内容丧失灵魂,变得索然无味;同理,文学作品也可以称之为民俗文化的最佳传播载体,失去了文学作品的映衬,就会导致民俗文化始终限制在固定的地域与民族之中,无法获得更全面的发扬。

三、民俗艺术在文学作品中营造的审美意境

想要在文学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展现民俗艺术的魅力,就需要创作者能够抓住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核心价值,如此才能够完成最佳的艺术创作,营造出独一无二的审美意境。

(一)借助民俗艺术反映社会文化现状

现阶段文学创作者在借助民俗艺术撰写文章的过程中,会依照其思考方向、核心思想等选择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民俗文化、艺术元素以及描写侧重点,可以将民俗文化进行艺术意象化处理,通过对民俗元素的符号化描绘来展现文学作品的文化思考功能价值。符号化的民俗处理过程中所诞生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以及文学作品作者和文中人、事、物等皆是不同的关注对象,同时他们也代表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意象。以《边城》为例,其中针对湘西女子的服饰民俗描绘,便是将湘西地区自然、健康、淳朴的民俗文化转化为了戴着“麻花绞的细银镯”、穿着“白布扣花围裙”的淳朴湘西女子等符号形象。反观作品中所写穿着“假洋绸”、抹着“香味极浓俗的油类”的特殊妇人等符号形象,则表达了作者针对现代社会不良思想以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厌恶。作者仅仅通过对《边城》中湘西女子民俗服饰的描绘,便构造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审美意境,为读者提供了身临其境一般的阅读体验。

(二)借助民俗艺术引申思考

文学创作者在对民俗文化艺术进行描绘时,要展现的并不仅仅是表象化、平面化的符号化意象组合,而是一种对文化底蕴的深刻思考。民俗文化对于创作者而言既是一种文化的寄托,同时也是实际情况对社会深层次文化现状、文化问题的研究与反馈。创作者运用民俗符号化意象对社会现象所进行的表达与反思,应该是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其所创作的文字内容应该要反映作者更深刻的价值思想,同时还要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引导其对文本内容中心思想、对社会现状、对其个人价值产生更进一步的思考。以鲁迅先生所创作的《社戏》为例,作者对“都会”以及“农村”这两个区域的民俗描绘,充分展现了封建时代背景下丑恶、龌龊的社会现象以及和谐自然的农村环境。结合创作背景进行思考,读者能够通过作者对民俗的描写而对当时社会的封建与落后进行反思。同时,针对读者阅读《社戏》时对真实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也能够使其在阅读作者描绘的农村民俗后,对人与自然、科技与自然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四、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民俗艺术

当下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我国人民愈发加强了对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关注,进而催生出了无数诸如“寻根文学”“乡土文学”等新型文学思潮与新创作风向。这些新型文学思潮与本质而言都是创作者对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的追求,因而依照真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背景进行深度研究与艺术创作,成为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一)对民俗艺术的观察与记录

现代文学创作者应有意识地对艺术文化进行观察与记录,进而在对其基本概念与意义价值产生较为深刻的了解之后,能够以其优势作为协作切入点进行艺术创作。创作者应充分观察民俗中的精华之处,以民俗学的角度将各类民俗事件进行分类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民俗展现形式与表达内容的把握与认知,从而基于民俗基础知识与艺术特色对文学作品进行持续性的加工与润色。以苏童所创作的《妻妾成群》为例,作者便对作品故事背景中的各项民俗进行了分类,并且其选择将不同的民俗融入不同的场景描绘之中,进而为读者呈现出了更清晰、深刻的故事氛围。以颂莲嫁入陈家后的描写为例,作者利用对苏州民俗中的“服饰民俗”“经济民俗”“建筑民俗”这三方面的分类与描写,使得读者在充分领略到作者对封建思想批判之情的基础上,同步了解了苏中民俗的概念与分类。

(二)对民俗艺术中深层次文化底蕴的描绘

在部分人的印象中,民俗这一字眼几乎可以和落后、传统、老旧等词相媲美,受到民俗传播的限制,使得这部分人并不了解民俗艺术的深层文化底蕴。由此便彰显出文学创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创作者有必要通过文字与民俗的融合,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传递给读者,能够使其领略到独属于民俗之中的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内涵。以《马桥词典》为例,作品通过对马桥人饮食、祭祀、服饰等民俗的描写,充分彰显了民俗艺术中理性思维意识的深层次底蕴,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了史前思维意识与理性意识之间的差异,使读者在阅读作品、了解民俗的过程中能够将民俗与文化意蕴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对其日常生活以及人生价值产生更深远的思考。

五、文学作品人物描写与民俗艺术

(一)借助民俗艺术塑造人物形象

民俗文化是一种集体行为与意志的传承,是不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之下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作者在撰写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定的民俗艺术元素,便能够赋予该角色更生动、充盈的灵魂,同时特殊的民俗背景也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下使部分角色人物不符合常理的行为逻辑变得合理化。以莫言所著的《红高粱》为例,该作品男主人公余占鳌的部分行为基于当下社会而言是较为特殊、有违常态的。然而,在结合了山东高密特殊的风土人情以及民俗后,余占鳌粗俗与高尚并存的行事特点便成了其特有的人物魅力。由此,创作者在进行人物描绘的过程中应适当地结合写作主张以及中心思想,赋予相应人物更为完整的民俗背景,如此才能够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化、立体化。

(二)借助人物形象表达民俗艺术

人物形象的灵魂便是该人物行为习惯的描写以及逻辑思想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的民俗艺术背景中以更深层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历史文化、人文以及社会背景对作品中角色的塑造作用。由此,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与其作品创作背景下的民俗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民俗艺术背景能够赋予人物更丰富的灵魂,而良好的人物撰写则能够全面性地突出民俗艺术的优势以及特点。以《白鹿原》中对两大家族各种人物世代谨遵的日常礼仪行为的描写为例,其不仅能够充分展现不同角色的特殊魅力,同时也能够对陕西独特、淳朴的礼仪民俗进行阐述,引导读者可以在阅读作品之后就其自身行为习惯以及生活环境进行反思。总而言之,文学作品能够促进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民俗艺术的融入又有助于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升华,其二者于本质而言属于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科学技术不断跃进、境外文化持续融入的当下时期,文学创作者更应加强对我国本土民俗文化与文学作品的关注,只有当我国人民的物质水平与文化素养交相辉映、共存共赢,才能够持续性地提升我国的整体综合国力与国际话语权。文学艺术与民俗艺术的相互交融是基于文化层面的互相成就与和谐共赢。本文仅抛砖引玉,以期望能有更多的相关领域爱好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与推广中,进而以集体之力共同促进文学艺术与民俗艺术的双向发展。

作者:乌雅汗 单位:内蒙古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