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当代文学课改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本科院校设置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字之差,各异其趣。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侧重于“文学史”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侧重于“文学”。“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概类似于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必须要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品的阅读、欣赏和评价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此,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一级课程为作品欣赏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36课时。作为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课对象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用鲜活、丰富、优美的文学作品,以其多变繁富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为课堂的知识传授奠定基础。二级课程为课堂授课。在二年级开设,共108个课时,作为专业主干课,课堂以“文学史”为线索,淡化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社会、文学演进的规律,以文学作品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三级课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36课时。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课对象为层次较高、愿意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现象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索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分专业设计教案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正在进行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教师要切实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专业设计教案。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在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同时兼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讲授任务。如果授课教师图轻松,漠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性,教案一刀切,就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在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汉语专业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每个专业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特点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层次、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情特点进行特定的教案设计。语文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的职业,多数到农村从事小学或初中的语文课教学。为此,在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了解的基础上,教案设计中力求重点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散文知识介绍,挑选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进行重点讲解。教学方法上增加自主学习法,提倡学生对某一作品提出不同于教材观点的见解,并在讲台上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求有理有据,语言明确、表达流畅。此举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可掌握职业发展必须具备的相关技能,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汉语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设计上,根据当前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要求,重点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和小说的讲授来加强汉语专业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等内容的学习。根据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教案设计中加入了实践环节。在以汉语专业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创办了文学杂志社,定期出版学校内部文学刊物,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采稿、选稿、审稿、编稿、排稿、发稿过程,通过文学刊物的实践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知识的运用,增加了汉语专业学生在文学刊物印制过程中的联络、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高规格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灵活处理教材
(一)选用的教材由学生自学
当前,资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特别是现当代文学阶段,有多种教材,有诸多研究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纸质资料和互联网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教师手持一本教材,不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也极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笔者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任务时,凡是课堂上不作重点讲授的章节,由学生课下自学,自学的结果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作业可以是阅读笔记,可以是阅读心得,也可以是拓展研究。教师用批改、提问、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并把自学成果的成绩与学期总成绩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保持课堂的新鲜感。
(二)加强文学当下性,采取“回溯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上限在2000年。众所周知,文学始终与我们身边鲜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年,并且,新世纪十年的文学已被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有效分析,对我们解读十年来的文学现象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现今的大学生,大都出生于1990年后,主要的阅读应该发生在新世纪以后,与新世纪十年的文学不仅熟悉,而且在审美趋向、阅读经验上与新世纪十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文学不能吸引同学们的认同,培养目标就很难达到。为此,在课程教学中,突破教材内容限制,把新世纪十年的文学纳入到课堂讲授中,把当代文学与同学们的当下性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侧重作品分析和研究,但必需以“文学史”为线索,文学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讲授课程中贯穿始终的骨骼。笔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中,采取回溯法。即改变传统的从过去到现在的讲述脉络,而是从当前的文学现象讲起,按照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公认的阶段划分,由现在到过去,逐步追溯到过去的讲授脉络。实际操作中,即先讲授2010~2000年的新世纪文学十年的典型作品,其次是2000~1976的新时期文学,依次是1966~1976年的十年……回溯法的好处在于把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文学阶段放在最前面,然后分阶段往回追溯种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所以然,兴趣与疑问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变成质疑、探秘的场所,而这一切在学生的强烈兴趣指引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当今,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现象,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开放式创作平台出现后,文学作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消极趣味、颓废主义、悲观厌世、游戏人生等思想大行其道、充斥其中。为此,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投身实践,致力于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可以说是提高以上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要通过以课堂为主阵地,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文学审美教育,重点是理想信念教育,利用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红色作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用典型的文学形象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壮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建设、改革和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同步。与抽象理论说教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鲜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作出的英勇奋斗和巨大牺牲的壮丽历程。众多作家举笔为旗,真诚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真诚表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热切期望,体现出党领导下的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改革创新过程中凝练的诸多精神内涵,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时间开始了》、《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再现了新中国成立给作家带来的感情波澜。《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等让学生了解无数的志士仁人、先驱英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主义气概。《茶馆》让我们了解到旧社会腐败阴暗的末世景象,广大人民油然而生推翻旧世界建设新国家的强烈愿望。《谁是最可爱的人》谱写了新中国儿女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乔厂长上任记》反映了新时期破除旧弊、实施改革开放的序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深刻反映了中国1975~1985年十年巨变。不胜枚举的经典作品无不让学生深切体验到国家革命和建设的艰辛,鼓舞学生立志学习英雄人物英勇不屈、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从而养成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