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分析

1研究内容

我们将所搜集到的13篇文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评述,即评述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应用的书籍,共两篇(牛瑞英,2007;张虹、王蔷,2010)。第二类是介绍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两大派别: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共两篇(高一虹、周燕,2009;高瑛,2009)。第三类是社会文化理论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应用,包括中介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理论、动态评价等,共九篇(张雪梅,2002;张艳红,2008、2010;高艳,2008;韩宝成,2009;杨华堂,2006;张晓勤,2008;张国荣,2004;盖淑华,2010)。下面,我们分别作分析

1.1评述

牛瑞英对JamesLantolf和StevenThorne合写的《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一书做了详细的述介。认为该书全面、系统、清晰地呈现了社会文化理论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现状,其出版标志着社会文化理论和社会文化的二语习得研究的成熟(牛瑞英,2007)。张虹和王蔷对KarenE.Johnson的《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社会文化视角》一书的内容和结构体作了介绍,并对书中提出的语言教师教育领域中五个正处于变革的观点做了解读和评述。对我国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张虹,王蔷,2010)。

1.2两大派别

认知学习观和社会文化学习观是二语习得领域业已形成的两大流派(文秋芳,2008)。梁文霞、朱立霞(2007)对近20年国外四大主流应用语言学期刊有关二语课堂文献的研究表明:二语课堂研究主要采用认知取向(cognitiveorientation)和社会取向(sociologicalorientation)两种视角。两个派别孰是孰非、孰重孰轻,一直以来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高瑛(2009)对比分析了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认知视域下的研究主要以输入、输出及互动假说为理论依据,采用静态微观量化分析,聚焦个体与生生互动,关注话语及互动的功能和形式。社会文化视域下的研究主要以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帮助为依据,采用动态宏、微观结合的质化分析,聚焦群体与师生互动,关注互动中的意义、形式及结构,强调语境(高瑛,2009)。高瑛认为理想的发展趋势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课堂互动话语的研究,更有力地帮助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高一虹、周燕(2009)认为两个学派在批评和借鉴的对话中,形成了一定的交叠,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整体“人”的关注以及对于多元性、动态性的注重。但二者也存在互补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前者多采用量的方法;后者多采用质的方法(高一虹、周燕,2009)。

1.3相关理论

1.3.1中介理论

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对学生的输出甚至整个二语学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生把在课堂上所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需要中介。而教师的中介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最佳的作用形式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内化。高艳(2008)指出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关注语言学习者,为其创造有利于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把在课堂环境下所获得的内容,通过意义建构转化成为真正的知识。教师用语言作为中介工具帮助学习者,而学习者用它来理解和内化新的知识,通过内化获得个人认知和语言发展(高艳,2008)。杨华堂(2006)调查了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对教师中介作用的看法及教师中介作用在课堂上的发挥情况。结果显示,教师的实践和学生的理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建议: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让学生有胜任感;三教学生用正确的策略学习;四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

1.3.2支架理论

“支架”理论由新韦伯斯基派的学者如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人提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学习者互动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张国荣(2004)和张晓勤(2010)分别把“支架”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写作和阅读中,通过实验最后都证实了“支架”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一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四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果(张国荣,2004;张晓勤,2010)。盖淑华(2010)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到词块教学中,探讨二语词块习得能力及其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的词块习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其综合语言能力也有显著进步;但词块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并不均衡,其中,对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盖淑华,2010)。张雪梅(2002)从“支架”理论出发,通过探讨学习者会话的特征提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可参考的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一学习者会话的目的要清楚明了;二学习者会话的复杂性与难度应适中;三学习者会话设计应考虑学习者因素;四学习者会话中参与者角色应明确(张雪梅,2002)。

1.3.3动态评估

动态评估(DA,dynamicassessment)立足于智力的发展观,跨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估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况,了解学生动态认知历程、学习迁移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过程取向”和“教学介入与评估相结合”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同时它突出社会文化、非智力因素等对个体潜能的影响。张艳红(2008)借鉴Lantolf的介入式动态评估(interventionistDA)的程序性设计理念和Poehner的交互式动态评估(interactionistDA)中的交互思想,探索网络环境下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施动态评估的可能性。实验证明,动态评估在写作过程中为学生适时提供了策略、资源和激励等方面的有效帮助,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2010年,张艳红又通过实验建构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提出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发展状况来设计循序渐进的“支架式”教学“介入”形式。韩宝成(2009)从关注点、目的、过程、结果解释及评价者角色等方面区分和对比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详细分析了干预式动态评价和互动式动态评价的特点和异同,介绍动态评价在二语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并指出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应从更多实证层面获得支持才有说服力。

2存在问题

社会文化理论的这些相关论文增进了我们对该理论的了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2.1研究涉及面窄。主要是社会文化理论在写作、阅读领域的应用,关于会话的很少,听力和翻译的没有。社会文化理论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没有得到均衡研究。

2.2历史研究(longitudinalstudy)不足。研究主要以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为主,历时的追踪性研究只有一例:张晓勤(2008)。横断研究虽然能帮助我们了解一定时间的内师生行为,但只有进行历时研究,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了解教师或学生某一行为长期出现会产生的效果或某一教学措施对学生的远期效果。

2.3数据来源较单一。实证研究只采取了单一的观察、录像、录音或访谈来收集数据。这样只能收集到参与者的行为或语言,却不能充分探究其内心世界和心理过程。因此,今后的研究可结合教师或学生的反思,辅助以内省(introspection)和回顾(retrospection)的方法来挖掘造成他们特定语言或行为的深层原因(Ellis,1990)。

3结语

通过对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综述,我们发现其研究内容包括相关书籍的述介、认知派和社会派之争、相关理论的应用三个方面。我们认识到,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将相关理论运用到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追踪性的历史研究,并通过不同手段来收集数据资料。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