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当代文学教学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汉语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由于与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这些以抽象的理论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相比,它具有更多的形象性、审美性;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它又是离学生们的自身生活最近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本专业接触最多就是现当代文学,所以通常现当代文学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互动关系最好、学生最愿意上的两门课。但是,最近几年这种良好状态却在慢慢地失却,这种让人担忧的清醒地出现不仅仅因为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而是现当代文学教学在课程设计、教师和学生那里都出现了问题,学生、教师、学校管理层面都需要对此进行思考。
首先是课程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现当代文学都是开设一个学年,现代文学一般每周3学时,计104个学时左右;当代文学一般上半学年每周3学时,下半学年每周2个学时,计90个学时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界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的口号,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题中之义。呼应于这种教育目标的改革,高校公共课、通识课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大大压缩,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课程都由一学年改为一学期,每周为3学时。授课学时压缩了,而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却在不断地发展,在现代文学方面,许多原来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被遮蔽的作家作品被开掘,而当代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下限的文学时期,随时代的推进不断有更多的文学作品出现、有新的文学现象需要关注。与理工科不同,其所学习的知识有新旧之分,新的知识可以取代旧的知识,而文史类的知识却不能有这样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现当代文学既是一门文学课,也是一门理论课,它是由文学思潮、论争、作家、作品等部分构成,它的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文学史的眼光,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学时的压缩,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两项目标是相当困难的。另一方面各个院校、权威人士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教材都是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兼顾,当然有的偏重于作品的阐释,有的偏重于文学史的描述,不论是哪一种教材,要在短短50个左右的学时内将其涵盖的内容都要有深度地涉猎到,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分配相关的学时就成为一个很难拿捏、操作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忙于对文学史的讲述,一学期下来现当代文学课程就成为对各个文学思潮、事件或者作家创作历程的串讲,很少有时间带领学生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展开深入地分析;有的教师则重视对作品的阐释,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兼顾到对一些必要文学史知识的讲解,而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真正的理解又必须落实做到每一部作品生成的具体语境。其次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兴趣。在网络化、市场化的时代,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兴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20世纪80、90年代,大部分选择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出于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有的甚至怀揣着作家的梦想,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尚没有达到今天的强度,许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还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类,另一方面网络还没有出现,对书面文本的阅读还是人们主要学习与娱乐的渠道,而文学作品,尤其与学生生存最近、没有文字障碍的现代文学作品成为他们的首选。这种积累与需求达成了师生之间很好的互动,常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一部刚刚发表或者发现的文学作品的情形,从而也使学生能以主动的姿态去学习甚至说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现在由于升学的压力急剧增大,一旦步入初中、高中,学生们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要投放在为中考、高考的冲刺之上,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被称为闲书的文学作品,而在市场化的驱动之下,越来越少的学生是为了实现文学梦而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这造成汉语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积累严重缩水;进入大学以后,一方面由于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吸引年轻学生的眼睛,也浮躁了他们的心,另一方面花样倍出的有用无用的“本”、“证”考试也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学生很难专心于他们的专业学习了。
在这种状况之下,教师也很难将学生吸引到我们并不具有立竿见影功能的文学课程上了。当下我们现代文学课程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的文学作品都没有阅读,而且也不打算去阅读,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常常由于学生对原著阅读体验的匮乏而被迫中断,这样课堂师生互动局面就很难形成,往往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也成了教师无可奈何而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资源的配置。由于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师承担着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有的教师每年新招入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高达十多人,除此之外,他们还担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很难再有精力和体力来为本科生授课。目前在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青年教师组成。在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问题的反映中,青年教师占了比较大的比例。
除了教师年龄搭配的问题以外,本科教学中教师的数量也存在问题。随着连年的本科学生大幅度地扩招,小班、单班教学几乎很难见到了,不仅是公共课、通选课这些主要是以知识传授、视野开拓为目的的课程采用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大课以外,那些更注重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也被迫采用大课的形式。在这样动辄上百人的课堂上,不仅是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无法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实行,比如对现当文学教学来说非常有效的课堂讨论,而且在课后教师也没有能力来保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力地督促。对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写作是其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而衡量检测现当代文学学习水平的有效检测手段之一就是论文写作,其重要途径是通过平时课程小论文的锻炼。中文专业的每一门课程,尤其是文学课程都应当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小论文写作,把平时的小论文写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这种训练不仅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有效地解决前面提出学生阅读量少、不愿意读书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精力的匮乏,在一学期要教授二、三百个学生的情形之下,即使给学生布置了小论文的写作要求,教师也没有精力对每一篇论文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出精当的评语。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小论文不能作出及时的回应,指出问题,肯定成绩,培养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论文写作也等同虚设。正由于缺乏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将他人的几篇文章剪辑组合攒成一篇文章,要么前言不搭后语堆成一篇文章。面对上述问题,我们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当作出实际有效的调整。首先是课程的调整。淡化专业并不是不要专业,现在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不满意大多集中在专业不专上,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扩大视野的同时注意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我们现当代文学而言,应当注意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在一年级的时候开设现当代文学,在三、四年级当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以后,开设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选修课程。对选修课的开设应当注意它的稳定性与科学性,比如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新诗研究等。
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高校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比较随意,缺少整体的计划性、统筹性,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往往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而开设,而不是依据专业目标、课程结构所需,当教师的研究兴趣发生转移、研究课题完成,此门选修课程的生命就结束。另外,对教师授课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要求,毕竟是普及、大众化的本科教育,而不是专业、精英化的研究生教育,在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允许教师的自主发挥、传授自己的学术见解的同时,要注意学科的稳定性,尽量吸纳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学术观点。其次,教师资源的调整。让更多的有着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专业基础课的主讲教师,为其配备助教,让年轻教师或研究生帮助他们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的论文写作,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再次,为学生开设必读书目,布置相关的小论文写作,开掘学生的文学的感受能力、分析评判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把学生对必读书目的阅读的状态、小论文的写作情况、课堂讨论表现都纳入课程的考核之中,尽量杜绝考前死记硬背靠突击完成学业的情形,以此来督促、鼓励学生学习、阅读。要做到这一切,解决当下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教师、学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必需的努力,学校的管理机构也必须做出调整,改变僵化、急功近利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与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