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冥婚题材当代文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冥婚题材当代文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冥婚题材当代文学论文

1.对封建礼俗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施蛰存的《春阳》同样选取了“抱主成亲”的形式:十二三年前的婵阿姨在经过两天两夜的思考后,决定抱着未婚夫的牌位成亲,主要是为了得到三千亩土地的财产继承权。婵阿姨在成为人人称赞的节妇的同时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让自己本能的欲望以及鲜活的生命永远被禁锢。当她去上海银行取钱时,温暖的春阳让她原本平静的内心荡起一丝涟漪,开始思考自己先前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可她的这种觉悟只是刹那间的,她最终选择回到昆山旧镇继续守着她的财产生活。《春阳》反映出资本主义文明入侵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婵阿姨内心的变化正是愚昧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禁锢与对正常人性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可是,封建礼教的地位很难动摇,仍然禁锢着鲜活的生命。在《春阳》里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人们思想的根本改变,人们仍然抱着传统的观念,这正体现了传统道德对人性的扭曲。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女子的幸福永远处于次要的地位,处于受奴役地位的女性成了冥婚这一习俗的牺牲品,冥婚也成了钳制女子追求幸福的枷锁,将她们永远禁锢在不幸婚姻的牢笼里,从制度方面揭示封建制度对女性鲜活生命的扼杀,并从心里层面指出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精神的奴役。一提到以冥婚为题材的作品,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菊英是一个只有八岁阳寿的女孩,她的病逝使她的母亲在十多年来一直处于自责与思念中。十年之后,她母亲为她定了一门阴亲,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菊英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亲在外干活,十多年并没有回过家,母亲其实是等于“守活寡”。可是菊英的母亲却倾其所有,这不免让读者觉得荒唐可笑,她将这十年所积攒下来的对女儿的思念与爱倾注到女儿的婚礼上。在这一筹备过程中,她陶醉在对菊英的思念中,可这种欢乐随着菊英的出嫁也随之消失了,留给菊英母亲的是更大的悲哀与孤独。菊英的终身大事解决了,她的母亲的寄托也消失了。张复琮在《鲁彦小说简论》中说:“《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冥婚’之害,它形象地揭露了‘死后生存’的迷信观念和陈规陋习,如何严重地奴役着人们的精神,使人们的内心混沌,行动盲目,在虚幻中求安慰,在盲目中找归宿。”《贞女》《春阳》《菊英的出嫁》所描写的社会环境虽然发生了变化,冥婚的形式也不同,但是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是一样的,都是对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发起了强烈的控诉,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从以上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部分现代文学作家选取冥婚这一题材是为了批判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将农民的愚昧无知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

2.对民族传统的重新审视

不管是在《春阳》《贞女》还是在《菊英的出嫁》中,我们读到的都是中国现代作家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将冥婚当做一种愚昧的陋俗加以批判、攻击,而新时期的作家如李锐、阎连科、王安忆等则选取全新的视角,透过现实生活的表层,去挖掘民族传统所蕴含的更深层意义:民族发展中进步意识与传统婚俗文明的冲撞所擦出的火花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生命的拷问。李锐《合坟》写了村里的老支书为了了却一桩心病,为十四年前去世的北京下乡知青配干丧的事情。“在阳世活着的时候她一个人孤零零的走了,到了阴间捏合下这门婚事,总得给她做够,给她尽到排场”、“乡亲们再三犹豫,商量再三,到底还是众人凑钱寻了一个‘男人’,而后又众人做主给这孤单了十四年的姑娘捏合了一个家”。“合坟”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从“今日”去窥探“昨日”的一个过程,“往日的岁月被活生生的挖出来的时候叫人这样毛骨悚然。”挖出来的不只有玉香的尸骨,还有玉香经常随身携带的那本《语录》,从而那段尘封的历史也揭露了出来。单从玉香配干丧这件事,我们不难读出乡民思想的愚昧和封闭。可是在叙述这一历史遗俗时,李锐又加入了新的东西,在合坟的过程中,众人回忆起玉香死时的情景:当有人说当年夺去玉香生命的那场雨可能是一条黑蛇发出来的时候,老支书强烈地斥责他,说这是纯粹的封建迷信,可孰不知由他带头的这次合坟也是封建迷信呢!他之所以给玉香配干丧不就是让自己心里的结能够打开,一心一意给玉香捏合一个家,这不正是封建思想中灵魂不灭的体现么!这不正是社会发展与传统婚俗文明的冲撞与矛盾么!小说在生与死,现实与记忆,当下与历史的对峙中,折射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拷问。阎连科在《收获》1992年第4期上发表的《寻找土地》也是有关冥婚的作品。这部小说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述视角,即“亡灵叙述”,以亡灵为视点来观察现实中的人和事。“我”在部队因为帮助寡妇修理房屋而不幸身亡,海连长和吴干部护送“我”的骨灰回家,“我”是一个孤儿,小时候曾在马家峪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更多是在刘街的舅舅家生活,舅舅是“我”惟一的亲人,可是当他知道在“我”身上他占不到一点好处时,他拒绝收留“我”的骨灰盒,不管是国家还是家庭都将“我”的灵魂关在了门外,而善良的马家峪人却选择收留了“我”,并吴莹莹:冥婚题材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意义的演变53且在四爷的张罗下,按照马家峪辈辈相传的风俗为“我”配骨亲。配骨亲的队伍声势浩大地经过刘街,向刘街人控诉着他们的见利忘义的行为。在《寻找土地》中,冥婚不再是封建愚昧的象征,它的内涵完全被颠覆。阎连科将新的元素注入到她身上,冥婚象征着的是马家峪古老而淳朴的民风,象征着马家峪人的善良与爱心。同时,我们又不难看出作者在歌颂淳朴民风背后的冷静与无奈。马家峪虽然古风淳朴,但是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究竟还能不能坚守住这种淳朴善良?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疑问,当声势浩大的冥婚队伍经过刘街时,四爷发现马家峪人马福子将玉器店开到了刘街,这明显昭示着马家峪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忍受不了金钱利益的诱惑,背弃了马家峪的古老民风。虽然“我”找到了马家峪这块土地栖身,可是在商品化和世俗化的影响下,马家峪还能不能坚守住他们的淳朴,显然已经很难了,因此,个人想要找到精神的栖息之地,真的是很难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冥婚书写已经不再局限于反封建的主题,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立场出发对现代人的心灵体验进行陈述与拷问,对民族传统展开新的审视。

3.对生命存在与生死悖论的关注

先锋作家的作品也有取材于冥婚的,余华的《世事如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失去秩序的苦难人间图,非理性因素占据了小说的整个空间,一切都是潮湿的、阴暗的、难以捉摸的。小说一开始就将书中所有人物展示在读者面前,人物的姓名被舍弃了,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数字,然后余华就展开了其游离梦幻般的叙述,将貌似分离的人物与故事串联到一起,在显得支离破碎的叙述中结构整个故事。作品中一个接一个人物的死亡并没有让余华驻笔,他仍然觉得他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这个人间还不够恐怖,因此,他又借用鬼魂的出现,即用冥婚来加重这个世界的恐怖氛围,让本来已经使人快要窒息的空间的空气更加稀薄,让人无法呼吸。其中有关冥婚的故事是这样的:司机与2因为在一场婚礼上“闹新娘”导致司机自杀,2因此活在恐惧与自责中,为了摆脱司机鬼魂的纠缠,2花钱买了6的自杀女儿的尸体,请来四位纸匠做了家具,将司机与6的女儿的骨灰盒放到一起,他们的婚礼就这样举行了,2同时向人们宣告了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零度的叙述中,余华向读者展示了人对“鬼”的惧怕,从而唤起了对死亡的一种敬畏及恐惧。在《世事如烟》中,冥婚只是余华为了表现人们对生死悖论的关注以及对生存的恐惧的一种方式。换种方式,也可以说冥婚是余华叙述策略的一种,这种叙述策略的使用,使其对传统与现实秩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与解构。在《世事如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完全混乱,毫无秩序的画面,作者借冥婚更加重了这个混乱世界的恐怖、丑陋。人物的背后看似有一双手,操控着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命运,他们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暗示着人类的存在不定是不幸与悲惨。冥婚虽然一直成为中国作家作品的素材,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中,作家通过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它有时甚至成了一种叙述的策略,成为一种工具。随着社会环境以及人们思想、心态的变化,冥婚所蕴含的含义也在变化,从古代作品中象征女性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到二十世纪初期,作家利用其表现反封建的主题,再到当下许多作品表现的人性的关怀,并从更广阔的文化立场出发对现代人的心灵体验进行拷问以及先锋作家的一种叙述策略,冥婚背后的意义不断变化,通过对这一题材的解读,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民族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反思现代人的精神失落。

作者:吴莹莹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