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材入选现当代文学的必要性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文教材入选现当代文学的必要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语文教材入选现当代文学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语文教育担负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等多重任务,现当代文学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文思想担负着提升语文“人文性”使命。语文教材是充分反映社会和时代特色的现当代文学,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材选文;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学

引言

现当代文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充分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现当代文学选文的数量占到总文选的一半,现当代文学对学生知识积累、阅读广度的开拓以及情感培养有重要作用。[1]从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中懂得为人处世的哲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意识。本文针对现当代文学入选教材的状况和教学价值进行分析。

一、教材中现当代文学数量统计情况

根据《新课标》对语文教科书编写的要求,主要改变方向是选文要凸显现代化、世界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教科书编写要突出时代和现代特色,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但是,目前语文教材针对现当代文学数量和所占比例并没有做出明确要求,根据《新课标》标准,现当代文学应在教材中至少占据一定的比例。判断教材作品的年代归属主要以作家创作的时间为准,其中1917年至1949年7月所创作的作品被称作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作品划分时间点是指1949年至今的文学作品。现代文学入选教材数量要比当代文学要宽泛,目前高校语文教材中两者数量之比接近2:1。[2]当代文学创造背景与当今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差不算远,容易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排除由于时间跨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导致学生理解差异和解读困难,讲授这部分内容最容易引起师生共鸣。这种教材编纂结构反映出《新课标》对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目前高校教材中当代文学占整体现当代文学的比例较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目标。

二、现当代文学作为语文教材选文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媒介与工具之一,也是学生接触语文文本的根本素材,是教师进行讲述的基础,地基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语文教材编写关系到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率,教材编写状况显得十分重要,教材编写要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并能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科学的教材设计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3]语文教材中要具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开拓眼界的内容,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材选文内容既要充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素养,也要贴近学生生活。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增加现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与学生生活背景相似,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吸引学生关注阅读、激发学习积极性、充分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并促进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积累并提高语言能力,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面对教材里贴近生活的事例和人物时,会引发对正确人生观的思考,并进而深化到人生与个人理想,促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现当代文学对学生具有突出的教学价值。

(一)基础语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初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促进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做好知识积累并夯实学生汉语能力(听、说、读、写),掌握语文学习的科学方法,注重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新课标》则将语文教学目的设定为以学生知识能力的增加为基础,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习能力。两者要求层层深入,旨在注重对基础的积累,发展到大学阶段则要求学生重点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主要以熟练掌握和运用母语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对文字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读取,能够快速、准确、有针对性地阅读文字和理解文字,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备驾驭语言进行写作的能力,利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熟练运用各种文体写作。[4]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具备规律性,是学生完成各项工作所必需的能力,主要来源于学生通过对教材文选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而教材中对学生能力提升关联度最高的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学生在对这些选文学习时能够促进语言综合能力提升,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情感态度”是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在进行文选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态度端正的培养方面,这就需要在讲解时充分剖析文选中正面人物形象的精神、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引导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文选中先进事迹的学习不断提升情感和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做好通过文选进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就需要教材具有情感和态度培养的典型性,要求在选文章时慎重并坚持原则。目前,语文教材对选文要求既要兼顾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又要具有美学特征,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欣赏能力、美学素养,并提升对美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同时还要兼顾“质”美,要求选文在思想情感上内容丰富、积极向上,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和教师讲授,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为学生为人处世、学习实践做好纲领指导。语文教材要满足这样的情感和态度培养过程,文选中现当代文学就呈现出重要意义。现当代文学创作背景、事件、人物形象、精神素质、态度价值观都与学生所处时代一致,更贴近学生生活,不要像外国文学那样存在着地域和文化差异,使学生难以理解,也不要像古代文学那样由于社会体制不同、时代距离较远等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现当代文学作品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是学生需要长期学习和关注的,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对现当代文学学习中能够明辨是非、提高情感丰富性、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语文教学目标达成。

三、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要求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为学生按照个性进行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要求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阅读各种专业书籍、欣赏各种文学类型和艺术类型,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如音乐、美术、建筑、风景等,使得学生审美情趣充分提升,并应用于各个广阔领域中。

(一)文学作品语言鉴赏

现当代文学作品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些语言充满了作者的独具匠心,而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在鉴赏语言过程中充分提升文学感悟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首先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对文本阅读后能够有亲身体会,做到欣赏优美语言并提高表达水平,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置身于教材环境中,对文字之美有感受和体验。其次,可以引入课堂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充分表达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促进交流和相互学习,做到思想开拓和思维活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阅读老舍《四世同堂》时体会作品中浓浓的京味、独有的诙谐幽默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在阅读冰心的诗句时能够体会到作者语言的清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真切情感和温婉情怀;在阅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时能够感受到朴实语言背后蕴含的哲思和正确的人生观,以及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在阅读北岛和舒婷的朦胧诗中体会语言的唯美和意蕴深长;在阅读钱钟书的《围城》时体会独到的比喻手法和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对婚姻家庭的独特观点。[5]

(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

按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语文教材中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发扬优良传统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透过作品体会到人物形象的伟岸身躯和高尚灵魂。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事件和社会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接近,更能够打动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作品后能够体会到作品中所彰显出的灵魂之美,并能够透过文字表象深入发掘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理解和鉴赏。在文学作品思想内容鉴赏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能够分析表象深入作者表达情感的本质,解读选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和蕴藏的深意。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社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等级制度对人民的残害;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能体会到作者对善与美的不懈追寻;阅读舒婷的《致橡树》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女性独立与追求自由平等的情感;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体会到亲情的伟大;阅读《金锁记》能体会到作者张爱玲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对女性自由的追求与讴歌;阅读郭沫若的《女神》能体会到激昂的文字背后所迸发出的振奋精神;阅读余华的《活着》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在面对困难时态度积极和斗志昂扬,以及对生命的珍爱与赞美之情。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教师引导解析最能引起学生共鸣,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了基础。选文内容的正面价值激发学生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提升了对积极人生观的识别能力,并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语文教育担负着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多重任务。作为语文教材中文选最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担负着更多使命。对通过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积累、提升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个人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高校语文教材中现当代文学选文对学生长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新华,贺朝霞.语文知识编排在近代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变迁[J].语文建设,2016(16).

[2]王领.汉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02).

[3]宋园园.关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实用性与教法的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4]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5]冯芝祥.钱钟书研究集刊[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王娟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