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八十年代后当代文学边缘写作的表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中不可忽略的走向边缘化创作,其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不断边缘化的过程。八十年代之后,文学创作开始摆脱历史和政治的重压,开始消解深度,用故事替代了深度意义,文学回到了写作叙述本身,写作成为语言的冒险和叙述的游戏。
关键词:解构;边缘化;个人化
边缘化的姿态一直是当代文学崛起和不断演变过程中的根本性立场,是80年代以后文学创作的既定走向和策略。过去,人们附加在文学上的负担过于沉重,已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承受能力,作家们渴望创作重返文学本身,他们的创作逐渐远离中心意识形态,开始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
一、写作内容的故事化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宏大叙事不断被挑战、被解构,写作体裁逐渐脱离过去的政治为先的范式。而从八十年代以后文学开始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信条进行反抗,作品不再刻意渲染英雄,渲染崇高,体裁也不再囿于信仰,作家们致力于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卑琐的或有趣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故事进行创作,他们不再关注终极价值,而是刻意消解深度,不再面对整个文明去创作超越的作品,写作只是个人的私事,一次偶发的动机,一次没有目的的短暂的语词的欢乐。无论是马原、余华、格非、莫言还是王小波、王朔、苏童,他们都只致力于自我的、自由的写作。马原是他们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他的《拉萨河的女神》没有中心情节,只是写了十三位文学家和艺术家在拉萨河的一个小岛上的一次聚会,没有情节的曲折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在传统的小说观念看来,《拉萨河的女神》甚至称不上是一篇小说,他舍弃了那种由情节构成所决定的矛盾冲突,但它就是被马原写出来并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不小的震动。八十年代开始,艺术家们意识到整个文明的危机,他们面前的文明已经崩溃,他们背后的“人类”也已经萎缩,他们不是创作主体,他们只是孤零零的作者,他们不想也不必要去追随文明的或人类的精神灾难,他们更乐于玩味这个世界,所以,冷静的甚至是冷漠的讲故事成为他们写作的标识。
二、作品人物塑造的反叛
八十年代之后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写作有很大的转变,作家们不再写传统的英雄,作者笔下的人物走向边缘,他们都是有缺陷的更鲜活的人物,他们有的猥琐,有的阴暗,有的自闭,他们在社会、道德、正统的边缘。作家正是以这种边缘人物的写作来对抗以往作品的崇高,以这种边缘来解构英雄,解构崇高,解构传统道德。在女性作品中这种边缘化写作倾向就更为明显,作品中人物对正统的挑战更为尖锐。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弑父、弑夫、同性恋、等等,她们开始从女人的视角写作,开始大胆的暴露身体,暴露那些怪诞的女性感觉。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作家的“个人化”写作接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女性自己心灵的独特性重视。正如徐坤女士所说:“她们力图通过女人自己的目光认识自己的躯体,正视并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发现和鉴赏自己的身体,重新发现和寻找女性丢失和被湮灭的自我。”[1]文学创作的“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锋作用,但文学在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作品流于低俗,他们把个人化、私语化写作几乎等同于暴露隐私、性描写和暴力描写,有些作者玩弄一些类似于“拼贴”式的技法,搬用一些流行话语,甚至故弄玄虚,产生了一批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称不上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清华.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肖鹰.近年非理性主义小说的批判[M].文学评论,1990.
[3]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4]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A].鲁迅全集:第7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王云霞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