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当代文学在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当代文学在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当代文学在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知识中,语言学尤其是汉语言知识是基础性的重要内容,仅止于此,却又是不够的,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学知识。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升语言能力、涵养素质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理解中国历史、体会中国人情感的途径,从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质量,培养学生更全面的人格,助益长远专业发展。

【关键词】文学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中国文化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尤其是其中的零起点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知识本身的学习当然是最基础、最紧要的。所以作为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核心目标的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汉语言知识、普通语言学知识都是基础性的。但是对于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中外学生本身而言,都已经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的,需要通过专业学习进一步掌握语言理论,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历史、文化知识,掌握汉语教学等应用技能。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知识的一部分,也成为一种必需品。国家汉办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就不仅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要求,还包含了对文化知识的要求[1],明确了文学、文化知识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部分研究注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具体安排,杨紫玮认为,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关注作品中的语用文化,关注新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2]。杨建兵认为有两大困境,一是处理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一是处理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3]。胡范铸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应该也可能做的是构建一种“情感共同体”,核心是向国外传播“汉语”以及附着于其中的中国文化,更应该看作是“运用汉语进行”的“国际教育”[4]。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实现途径

(一)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升语言能力、涵养素质的宝贵资源

了解现代汉语理论、能说一口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普通话的规范定义,我们能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5]。所以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作为潜移默化提升语言能力、涵养素质的宝贵资源。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习者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将来从事国际汉语相关工作的中国学生,一类是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习,将来有可能成为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国际学生。从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升语感的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外学生都能通过广泛涉猎文学史、文学作品,在大量文学作品阅读中建立牢固、可靠、持久的汉语语感,为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为将来的国际汉语教学打下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国际学生而言,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规范文本作为提升其语言能力的语言材料的一部分是合适的。吴成年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要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服务,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素养的支持;有助于留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习汉语,领悟汉语的精髓,从而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提高汉语水平[6]。对比当下出版的针对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材料,虽然内容覆盖广泛,但是均未原汁原味地节选作家已有的成功创作,虽然具有系统性,但是缺乏文学原典的支撑,会显得缺乏文化深度。因此,可以引导国际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中去。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要求,会比国际学生更高。不仅要了解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理论和方法,具备从较为专业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发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本领。杨建兵认为,突出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兼及相关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介绍,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现代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应坚持现代文学学科的存在价值,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和强化语言和文化因素[3]。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因为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的都是本科三年级左右的学生,进入本科学习以来,已经学习、掌握了不少的文学常识、文学理论知识。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背景、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系统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形成、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更为“历史化”地理解具体作家、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更理性、客观的文学观点。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理解中国历史、体会中国人情感的途径

中国现当代文学诞生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当代历史中,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所诞生的近现代以来的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学生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成为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的抓手。因为文学史的发展,常常折射出社会思潮的变迁,而且会以一种更为直观、更为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文学论争、文学活动等等。而且文学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思潮的激烈斗争,又有着丰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作为支撑。各个时代的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能反映出最细微处的社会变革进程。对中国历史的体认,能够让他们在将来的国际汉语教学中,更有自信地去面对和回答文化、历史的问题。对国际学生来说,各个时代鲜活的经典作品,不仅是现代汉语的材料和范例,而且也为他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生动的例子。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还包含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为中、外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现代、当代的中国,体验中国人的情感深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让他们读到作家的人生体验,在众多人物的情感世界中,了解现代中国人的现实问题、所思所想。可以避免因不知情而失礼、冲突,也是与他们在中国生活期间能够逐渐累积起来的对中国人的理解相呼应的。从而能够达至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深层次理解。就像胡范铸等人的研究所指出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应该只是构建一种“知识共同体”,也几乎不可能构建“价值共同体”,应该也可能做的就是构建一种“情感共同体”。这就显示了情感在国际汉语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从宏观地来讲,如果要实现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在国际合作中播撒支持中国主张的和平种子[7],让国际学生体验更多的“中国故事”,体验中国人的悲欢离合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在情感上对中国人多一份理解。黄健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人的文学”,“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都拥有更广阔的认识视野、更多维的思想空间、更丰富的艺术选择”[8]。因此对中国学生来说,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人生,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加他们感知人类情感的厚度和深度,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更全面的人格。这对他们将来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也是十分有利的,能帮助他们今后积极面对、更好应对国内外不同教学环境,实现与学生有效的理解、沟通,更有针对性、更灵活地开展汉语教学。因为国际汉语教学所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具有体会不同教学对象情感的能力。总之,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常常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在语感培养、理解中国历史、体会中国人情感等方面,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积极作用,既能够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质量,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规范汉语、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培养学生更全面的人格,帮助他们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5.

[2]杨紫玮.对外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开封大学学报,2011(01):68-69.

[3]杨建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02):92-94.

[4]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45-150,156.

[5]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知识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4.

[6]吴成年.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102-106.

[7]齐童巍.国际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6(01):143-145.

[8]黄健.充分认识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谈现代文学教学讲授“现代”涵义的重要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7(04):74-78.

作者:齐童巍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