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腺瘤性息肉发病危险因素及中医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腺瘤性息肉发病危险因素及中医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腺瘤性息肉发病危险因素及中医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我院消化科住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43例,男333例,女310例,年龄20~89岁,平均57.61岁。其中非APs患者191例(29.7%),APs患者452例(70.3%)。肥胖患者31例(4.8%),合并高血压者191例(29.7%),合并高脂血症者214例(33.3%),合并空腹血糖升高者85例(13.2%),合并高尿酸血症者122例(19.0%),合并脂肪肝者138例(21.5%)。

1.2纳入、排除及诊断标准

1.2.1纳入标准

年龄≥18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在广东生活≥15年者。

1.2.2排除标准

P-J综合征、家族性腺瘤病性息肉或结直肠息肉已癌变者;患CRC、炎症性肠病或肠结核者;数据资料不完整;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2.3诊断标准

参照Morson组织学分类法主要分为非APs(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APs(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2大类。根据2011年《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意见》[4],BMI(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28kg/m2定义为肥胖人群。

1.3研究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及诊断标准,纳入结直肠息肉患者64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回顾性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Ps的发病危险因素,并计算OR值及95%CI(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以P<0.05(双侧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Ps发病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性别为AP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7,95%CI:0.48~0.96,P=0.027),男性APs发病率(54.4%)大于女性(45.6%),男女比例为1.191;但APs与年龄、肥胖及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疾病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

2.2中医证型分布

APs患者临床主要辨证分为虚证(脾胃气虚证、阳气亏虚证、阴阳两虚证)、虚实夹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蕴证、脾虚夹瘀证)和实证(大肠湿热证)3大类,其中APs患者脾虚夹瘀证最常见(74.3%),其次为脾胃气虚证(10.2%)和大肠湿热证(8.6%);主要中医证型分布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APs患者以脾虚夹瘀证(72.4%)和大肠湿热证(13.4%)多见,女性则以脾虚夹瘀证(76.7%)和脾胃气虚证(10.7%)多见。

2.3APs的中医致病因素

APs患者病邪因素可分为虚(气虚、阳虚、阴虚)和实(气郁、瘀、湿、热)2类,经χ2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APs发病与气虚夹瘀浊、瘀血因素有关(P=0.001)。因此,脾虚为本,兼夹瘀浊、瘀血为患,可能为APs发病机制

3讨论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结直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2大类[5]。APs被称为癌前病变而与CRC关系最是密切。本研究发现性别为APs发病的危险因素,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与既往有关APs研究结果一致[6-7],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多种不良因素有关,以及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和女性盆腔的特殊结构有关[8-9]。本研究发现年龄与APs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与先前研究结果不同[7,10],考虑可能为样本来源地域较局限,不足以代表总体特点,尚待进一步探究。广东地区APs发病与肥胖及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疾病因素无关,这与先前波兰地区研究结果不一[11-12]。但一项日本的研究同样发现,BMI、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疾病与APs发病无相关性,代谢综合征中只有腹围差异与APs相关[7]。目前亚洲有很多关于代谢综合征与APs之间关联的报道,但关于这种关联性别差异的研究是有限的。此外,在代谢综合征方面,只有中心性肥胖因素是AP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子。Liu等[13]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也发现男性患者中代谢综合征与APs显著相关,但将代谢综合征分开分析时,仅发现中心性肥胖、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与APs相关,而高血压、空腹血糖升高、BMI与APs发病也无明显相关性。徐莹等[14]研究发现,合并脂肪肝及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与大肠息肉发病相关。但本研究显示,合并脂肪肝及高尿酸血症疾病与APs发病与否尚无明显相关性。此外,有关研究认为APs发病可能与CRC家族史、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息肉及炎性因子水平相关[10-12,14-15],本研究尚未涉及,仍需进一步探究。中医方面,最早对大肠息肉的描述见于《灵枢•水胀》,问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本研究发现脾虚夹瘀证是APs的基础证型,而中医证型主要分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以脾虚夹瘀证和大肠湿热证较多见,女性患者脾虚夹瘀证和脾胃气虚证较常见。不同地区其大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不同,陈良荣等[16]发现广西大肠息肉人群以湿热证、脾虚证为著,尤以湿郁肠腑证最为多,考虑湿邪为广西地区大肠息肉产生的主要病理因素。顾立梅等[17]发现江苏地区湿热瘀阻证常见,而脾虚湿滞证和肝郁脾虚证均以脾虚为其基础证型,亦认为脾虚可能是结直肠肉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湿、热、瘀等是本病常见的病理因素。广东地区,APs发病则是以脾虚为本,后期瘀浊、瘀血病理产物形成,虚和瘀夹杂为患。现代医家也大多认为“脾虚”是本病的病机重点,而湿热、寒湿、湿浊、痰浊及由此而引起的瘀浊、瘀血则是该病的中医学病因[18]。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与环境因素密切,广东岭南潮湿地区湿邪为重,脾喜燥恶湿,湿邪易困阻脾胃;加之气候炎热,饮食不节,贪凉饮冷,使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调,湿浊内生,留滞大肠,久而为瘀,瘀浊、瘀血病理产物最后发展为具有更高危险性的息肉病变。因此,广东地区APs患者应以健脾理气、祛瘀化浊治疗为主,根据临床证型差异,辨证加减论治,使脾的运化和大肠传导功能恢复,佐以祛瘀化浊之品,则有形之瘀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得化,息肉不易生也。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具有预防和治疗肿瘤作用,通过作用于肿瘤的信号通路,达到对抗肿瘤的效果,其发展前景可观,有待深入探究[19-20]。由于地域限制且样本数量不够大,可能尚不足以代表总体APs发病特征。本研究所收集病例资料记录有限,且APs发病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有待纳入更多的可能风险因素进一步探究其相关性。因此,仍需设计更加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及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其发病原因及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可欣,郑荣寿,张思维.等.2015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9,28(1):1-11.

[2]薛晶,林一帆,刘杨,等.结肠息肉发生及生物学特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2):88-91.

[3]周琴,梁颖茹,李燕,等.广州市人群2015-2017年大肠癌筛查成本分析[J].中国肿瘤,2019,28(4):257-263.

作者:毛文昕 钟子劭 黄穗平 张望 王静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