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防治眼病中医导引概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对防治眼病的中医导引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防治眼病的中医导引,具体可分为散式导引、套路式导引、四时相关导引、按摩相关导引,部分导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天人相应的特点。可进一步整理挖掘还原经典的防治眼病的中医导引,满足广大群众对于防治眼病的保健需求。
关键词:中医导引;眼病;综述
1古代防治眼病中医导引分类
对于文献中有明确的功法名称及整套功法内容的列为套路导引;对于散在的,大多无具体名称的,列为散式导引;对于导引时间提出明确要求的,如与节气或一日之中的时辰相关的归属于四时相关导引;主要以按摩为主的,列为按摩相关导引。其中按摩是指主动的自我按摩,若只单纯的意念行气则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1.1散式导引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之时(亦称“三教论衡”),对医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把儒、释、道诸家在医学上的成就汇总于一编,如《诸病源候论》不载方药,而载养生方导引法,极具特色[4]。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集隋以前的导引法于一书,继承和发展了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中国导引法。该书记载常见眼病38门,其中的目风泪出候、目暗不明候、目茫茫候专载相应的养生方导引法,多为调身配合调息。目风泪出候中的4个散式导引具有祛散风邪的作用,与原文病因病机描述中的“风邪伤肝,肝气不足”[5]153相对应,体现了中医导引具有辨证论治的含义。除目诸病中有导引外,其他头面风候、风头眩候、风虚劳候、鼻息肉候、耳聋候记载的导引功法也有助于防治眼病。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的调肢体门中列举了系列散式导引法,包括手足、两臂、头项、腰胯等部位的活动,具有“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之功[6]。《太清导引养生经》著者及成书时代不详。有学者认为,鉴于《隋书•经籍志》及《诸病源候论》中皆未著录或称引过该书,而大约从唐后期开始道教内丹术渐兴,所以该经汇集成书于唐中前期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认为《太清导引养生经》作为现存的道教导引专经,不仅在道教导引法中有冠压群芳之势,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导引法发展史上的地位亦举足轻重[7]。该书中多处条文涉及防治眼病的导引,如宁先生导引养生法中5条,彭祖谷仙卧引法1条,王子乔八神导引法2条,其中大多数条文涉及的防治眼病的条文与《诸病源候论》中内容一致。如手抓项边脉这一动作,在《太清导引养生经》中宁先生导引养生法中描述为“卧,引为三,以手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8]4,彭祖导引图中描述为“……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8]38,《诸病源候论》中描述为“卧,引为三,以手抓项边脉五通,令人目明。卧正偃,头下却亢引三通,以两手指抓项边大脉为五通。除目暗患。久行,令人眼夜能见色。为久不已,通见十方,无有剂限”[5]154。见于《道藏精华录》的《古仙导引按摩法》[9]有与南北朝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太清导引养生经》内容一致的情况,明目方法与后两部书内容多一致,如其中的导引法内容与《养性延命录》中的导引按摩篇第五内容一致。明代罗洪先的《卫生真诀》记载了49个中医导引法,具有明确的主治范围,涉及病证30余种,其中3个功法和目病相关[10]。张果老抽添火诀,治疗三焦血热,上攻眼目昏暗。功法描述为正坐,用手摩热脐轮后按两膝,闭口静坐,候气定为度,运气九口。彭祖明目法,与《诸病源候论》功法描述一致,为伸左腿、屈右膝、压左腿上一势和鸡鸣时熨目一势。曹仙姑观太极法,治疗火眼肿痛,为身体动作与行气相结合。运睛保健,可以明目、改善视力。明代龚居中的《痰火点雪》提及,“双目轮转十二数,紧闭即开,大睁逐气,每夜行五七次,翳瘴自散,光明倍常”[11]。清代马齐的《陆地仙经》[12]66和邵博强《无药疗病法》[13]也提及运睛除眼翳明目功能。清代徐文弼的《寿世传真》提及“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14]3有去目昏的作用。
1.2套路式导引
1.2.1自按摩法
晋代支遁的《太清道林摄生论》中的自按摩法十八势包括颈、肩、上肢、胸、背、腰、下肢等全身运动十八势。虽名为按摩法,实为导引法,有“延年续命,百病皆除,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之功[15]。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把它称为“天竺国按摩”。唐代《摄生纂录》、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等也转载与此类似的套路功法[16]。
1.2.2六字诀
六字诀最早记载于《养性延命录》,书中提及“肝脏病者,头眼疼痛,愁忧不乐,呵气出之”[8]97;《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为“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5]92。但唐代孙思邈的《卫生歌》中称:“春嘘明目”[17];唐代胡愔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肝病的六气法也为“治肝脏用嘘,法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嘘之……自然去肝家虚热,亦除四肢壮热、眼暗、一切烦热等”[18];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提及延年六字诀中的嘘肝气诀,“眼中赤色兼多泪,嘘之立去病如神”[19];《寿世传真》“春嘘明目木扶肝”[14]15。另外,清代《养生秘旨》提及“又看何脏腑受病,如目病,即念嘘嘻二字”[12]119。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六字诀中的呵、嘘、嘻字均有防治眼病的作用。
1.2.3五禽戏
《养性延命录》还提及五禽戏,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8]102。
1.2.4治眼九法
《陆地仙经》附有一套专门治疗眼病的导引功法——治眼九法,包括梳、擂、勒、撮、攀、揉、运、转、闭法[12]70。
1.2.5赤松子坐引法
《太清导引养生经》《摄生纂录》、南宋曾慥的《道枢》均载录了赤松子坐引法。《摄生纂录》中记载坐式六势,以跪式和平坐为基础体位,伴随手臂动作,最后记录此功法有令人耳目聪明、延年益寿之功[20]707。吴志超认为这是一种套路式的健身法[21]。
1.2.6健脾胃法
清代《养生秘旨》记载了一整套健脾胃功法,可治疗“不寐、多思、手心热、耳鸣、目眩诸火证”[12]127,主要包括两手按摩、调息等动作。
1.3四时相关导引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养生防病,其中四时五脏的内容可用来防病治病。在导引方面,有具体要求在一年中的某节气或者一日之中的某个时间点进行中医导引养生。《养性延命录》中记载的防治眼病的导引有:夜半至日中时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华盖明,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8]96。握固,即屈大拇指于四指下,有固精明目的作用,此式需在一日中某一时辰操作,动作以调身和调息为主。宋代陈抟所著的《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将24种导引功法,按一年24个节气,作了全面的安排[22]。功法为针对各脉“是动则病”及“所生病”,每2节气配用1条经脉,其所选用的功法即疏通或强化该经脉,以防治相应的时疾。其中雨水、惊蛰、谷雨、小满、芒种、立秋、寒露、立冬、大雪9个节气所治的疾病中均有眼病相关症状,主要症状为目黄、目痛。雨水节气坐功为“每日子丑时,叠手按髀,拗颈转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23],有治疗目锐眦痛的作用。据研究考证,《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与《太清道林摄生论•自按摩法》《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灵剑子•导引势》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22]。《灵剑子•导引势》据考证为宋代道家净明派所作[24],其中记载春补肝脏三势,即两手摩面、两手相叉掩项后、两手相重按髀,皆有补肝明目功能。
1.4按摩相关导引
主要包括熨目、揩目、梳头、点按穴位等。早在《庄子》中就提到“眥搣可以休老”。可见古人很早就开始利用眼周按摩来预防眼部疾病。《养性延命录》的导引按摩篇提出手掌相摩熨目和指按目四眦两法都令人目明。《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摄养枕中方》也提及摩手熨目有明目功能。宋代周守中的《养生类纂》中指出以手背揉眼明目[25]。《寿世传真》记载了大指背擦热揩目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14]4。《灵剑子》书后《附灵剑子导引子午记一卷》,书中涉及防治眼病的有两势描述更为具体,分别为捏目四眦和摩手熨目,摩手熨目乃用两手掌侧立,摩掌如火,有硫黄气乃止,开目熨睛数次[20]670-671。本法在养生保健书籍中多有记载,被广泛传播。《摄养枕中方》还提及按揉睛明穴有明目功能。栉发有祛风明目之功,在很多书籍中都有记录,如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宋代刘词的《混俗颐生录》、明代沈仕的《摄生要录》等。除目四眦、睛明穴之外,《道藏》中的《枕中记》、清代祝登元的《心医集》中引《太素丹经》以及《寿世传真》中都提及用手按眉后之穴、用手心及指摩目颧、手旋两耳、手逆乘额上从眉中复上也可使目清明。清代天休子的《修昆仑证验》提及按摩目四眦、眉心、山根,有退翳之功。此外,《混俗颐生录》记载“每晨睡觉暝目叩齿三七下,咽津,以手掌相收,令热熨眼”[26],也有祛风明目之功。
2讨论
中医导引法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3个环节,均可发挥重要作用[27]。通过对古籍中防治眼病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除了眼周保健按摩外,较多的中医导引法未得到较广泛的传承与应用。从保健功效分析,中医导引除具有明目功效外,还有祛风清热止痛等功能,可以防治多种眼病。不同的导引,功效也不一样,有的功效较专一,如彭祖明目法、运睛除眼翳等,其他一些套路导引主要是全身保健的同时具有明目的功能。其中《诸病源候论》是中医散式导引的集大成者。已有学者根据《诸病源候论》编创“视疲劳防治五步功”[28],是对古法今用的尝试。通过梳理也发现,中医导引文献有反复传抄的情况,因此,存在同一功法而多个版本流传的情况,需要进行细致梳理。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是发挥“中医药+”优势的重要方面[29]。希望借助中医药信息化技术,对古代中医导引文献进行整理,对于经典的防治眼病中医导引进行还原,并利用融媒体技术进行推广和传播,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于防治眼病的需求。
作者:徐丽丽 孙晓峰 孙海舒 王映辉 李宗友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