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院校学生思政工作抗疫精神融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院校学生思政工作抗疫精神融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学院校学生思政工作抗疫精神融入

摘要: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我们党在抗击肺炎疫情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更为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发挥医教研结合优势,深挖校内外抗疫事迹,以讲好抗疫故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用伟大抗疫精神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贯彻“三全育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学院校;肺炎;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坚持改革创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谋,敢于创新。在面对疫情时,医学院校要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思政工作新路径,增强实效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定“守土有责,使命担当”的信念,主动挖掘抗疫中丰富的思政工作教育素材,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医学院校创新医学生思政工作提供借鉴。  

抗疫精神教育对推进学生思政工作的现实意义

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一论述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学习伟大抗疫精神,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一,学习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党中央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抗疫斗争中涌现大量尊重生命、守护生命、抢救生命的感人故事。以情理交融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抗疫故事,帮助医学生深化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党之心,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第二,学习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坚定制度自信。中国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以有力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现实、最生动、最可信的教育素材。以此教育学生,将充分说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第三,学习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广大医务人员在抗疫中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展示当代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既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年学生深化对个人价值与祖国命运的思考,把自己的命运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有利于深化医学生对卫生健康事业的理解,树立“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提升医学职业素养,坚定从医理想。第四,学习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尊重科学的理念和正确思维方法。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以整体联动的系统思维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格局,以辩证思维正确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专业解读抗疫政策,展现医护人员的牺牲奉献精神,传递对医学实践中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彰显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专业精神和智慧,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以辩证方法分析事物,以系统观念看待全局,以创新思维推动发展。第五,学习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抗疫,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大国担当,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理解国际合作蕴含的中国精神实质,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和思想,铸就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  

守好课堂主渠道,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

医学院校应以课堂为主战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充分挖掘抗疫实践创举和精神因素,创造性地将抗疫事迹和精神融汇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第一,把抗疫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将落实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对思政课改革的要求,推进疫情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形式的创新。思政课教师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将身边先进典型事例和学校联防联控措施成效作为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医学界及社会各界抗疫事迹的认识。由学校领导带头、各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学校校长王辰院士和国家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结合方舱医院建设等与医学生分享抗疫经历,解读抗疫精神和其中蕴含的政治、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着党走,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此外,近年来伤医事件频发,导致医学生在择业中产生一定思想困惑,开展抗疫精神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职业选择。第二,把抗疫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学。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三分之一的课时邀请院校临床、基础、药物、护理等领域的专家,结合专业学科发展和疫情防控形势讲解理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以“校长第一课”的方式,请校长为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协和精神,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举办解剖课开课仪式,组织学生致敬“大体老师”,追思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无语良师;在传染病学、病原免疫学、生理学等专业课授课中增加学科发展历史沿革和学科奠基人、关键人物的事迹讲述,向学生传递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奉献精神。第三,把抗疫教育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学校团委发出“抗击疫情,青年先行”倡议书,组织开展专题座谈会及主题团日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0多名医学生先后投身抗疫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民众,在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推动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了解抗疫精神,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实事求是、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第四,把抗疫教育融入网络教学。结合抗疫需要,学校积极组织线上课程2,373门次,确保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助力抗疫。注重借助网络弘扬抗疫精神,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着重提升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在学校官方媒体、班级微信群、党支部微信群等平台开展抗疫精神教育,实现“线上”与“线下”多渠道学习,将网络空间打造成抗疫精神宣传推广的新阵地,使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三全育人”体系,营造抗疫精神教育良好氛围

医学院校应紧密结合抗疫工作进展,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第一,积极投身抗疫主战场,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调配检测队员52人、临床学院186名医务人员赴武汉等地开展抗疫。在病原确证、动物模型、致病机制、传播途径、疫苗研发、信息支撑等科研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健康观察隔离中心,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双战双赢。医学院校将全体师生在科技攻关、医疗救治、群防群治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作出的巨大贡献作为最好的教材,帮助广大学生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砥砺服务人民的志向、恪尽为民服务的职责。第二,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筑牢医学生理想信念。医学院校要善于挖掘抗疫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优秀团队,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培根铸魂、坚定信仰。学校广泛开展先进事迹报道,例如:向疫苗的“守护者”、协和教授赵振东同志学习的系列活动;推荐动物模型专家、协和教师刘江宁同志及团队参与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组织开展的“青春在战疫中绽放”全国宣讲活动,向全国青年讲述科学家抗疫故事;组织刘正印等抗疫专家与医学生交流座谈,展示抗疫英雄的杰出贡献和高贵品质,凝聚人心,引导学生向先进楷模和优秀师长学习,树立与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大局观和责任感。第三,加强抗疫事迹宣传,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对思政工作推动作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学校老校长“糖丸爷爷”顾方舟和鲍琳琳、任丽丽等科研人员被央视报道,向学生和全社会展示新老科学家的科研攻关经历和抗疫精神;通过举办中国医学健康新闻会,建立抗疫专题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专栏等方式,向社会传递权威抗疫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和服务意识。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在塑造主流社会价值、夯实共同思想基础中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让抗疫精神宣传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动形成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第四,把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合力。校园文化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学校第一时间将学校疫情防控事迹制作成文字、音频、视频素材,融入学校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新职工入职宣教中,积极组织学校广大师生参加“抗疫一线党旗飘扬”微视频等文化活动,将学校抗疫精神融入百年协和的文化精神中,以文化人,培养时代新人。医学院校立足学科特色和院校历史,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体系。组织开展抗疫经典作品阅读、讲抗疫故事、抗疫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抗疫文化作品感化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坚定理想与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医学院校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抗疫有机结合,引领广大医学生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展现了医学生的时代风采。今后,应继续深挖疫情防控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抗疫与思政工作同向同行、协同推进,进一步筑牢思想阵地,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北京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以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选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2):21-22.

[2]苑素梅,亓萌雪.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107-114,124. 

[3]肖珍,李青嵩.论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底蕴[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1):20-25.

作者:高翠峰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