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装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装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学装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践

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本科生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科研项目导师的角度,在实践基础上归纳出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几种途径,包括科研项目牵引,增加研究动力;加强时间管理,提高研究效率;保持科研热情,提高研究自主性;鼓励探索和创新,发现研究乐趣。希望本文为医学院校的导师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从医者,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以解决现有问题,探索未知领域并推动医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1-2]。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3-4]。对于医学生来说,课堂和实验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场所,需要导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因此,很多研究型医学院校在入学时就为医学生配备了科研导师,以指导他们在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参与实验室科研能够让医学生获得科研的第一手经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逐渐提升科研能力[5]。医学生在入学的前三年以在课堂上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为主,也在教学实验室里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而在科研导师的实验室里则是以学习研究技能、参与科研项目和解决科学问题为主。从课堂到实验室是一个急剧的转变,因此,医学生和导师都需要好好准备,以便能够适应新的教与学方式。2015-2020年间,笔者指导了16名苏州大学的医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这16名大一至大五的医学生所属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4名)和放射医学(12名),其中男生6名、女生10名,年龄18~23岁。现从导师的角度对如何通过参与课题组科研提升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提出几点思考。

1科研项目牵引,增加研究动力

众所周知,获得科研项目的支持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科研项目为研究人员提供开展研究的经费,其申报、执行和结题也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几乎每个研究型医学院校都有本科生科研项目,包括各个级别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项目,以及医学院校自己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等[6-8]。医学生在刚进入实验室时,既会对新环境、新课题产生新鲜感,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实验相关背景和流程而感到不知所措。发挥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能够使医学生尽快熟悉课题并尽早融入实验室研究。首先,导师要鼓励并协助医学生申报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一方面,申报科研项目需要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此过程中医学生可以通过与导师讨论和查阅文献初步了解课题内容。另一方面,申报全国性科研项目例如“挑战杯”和“大创”项目往往竞争非常激烈,除了要提交申报书还需要进行答辩评比,因此通过申报科研项目还能提高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其次,科研项目能够督促医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研究。科研项目立项之后,通常都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环节,需要医学生按照计划获得阶段性成果并及时整理总结。最后,医学院校通常会对承担科研项目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例如综合测评加分和学分认定等,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以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纳米生物材料实验室为例,所有的16名本科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初都申报了各种类型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其中12名学生经过严格的材料评审和答辩之后获得了科研项目的支持。实践证明承担项目确实能够有效引导医学生积极投入创新研究,其中有6名承担项目的学生在项目结题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例如,徐笛同学承担了关于“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的校级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在笔者的指导下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硼药,参与撰写了一篇英文研究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综述[9]。靳晓娅同学承担了荧光碳量子点生物应用的项目,参与开发出一类基于荧光碳量子点的纳米抗癌药物,其成果以第四作者发表于国际期刊《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10]。

2加强时间管理,提高研究效率

科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医学生的课程繁多,他们往往很难为实验室的项目腾出专门的时间,这使得科研工作难以按时进行。因此,需要加强医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笔者通常会要求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位医学生提供课程表,获悉他们可用的课余时间,然后合理安排实验。导师和学生都应遵守约定好的时间安排表。保证了科研时间之后,下一步需要提高实验效率。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导师花时间对他们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进入实验室之后,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包括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方法等。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之后开展实验能够避免一些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失误。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医学生,笔者通常会指定一位研究生负责教会其基本实验技能。此外,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也非常重要,笔者也会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导师需要认真指导并督促学生依照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3保持科研热情,提高科研自主性

大多数医学生在初入实验室的时候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各种仪器和实验感到好奇,希望能通过研究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这种对科研的热情通常持续不了太久,因为总会有新的、更有吸引力的事物出现,而且学业和考试的压力也会分散他们的精力。此外,有些学生虽然经过培训,也按时来实验室,但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需要导师给他们安排实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首先明确每个学生都是团队的一部分,这个团队的成功依赖于所有成员日复一日的共同努力。其次,医学生的科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先从比较简单的实验入手,扎实地学习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并得到初步的数据和结果,然后逐渐过渡到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验。在这个阶段,导师的悉心指导非常重要,因此笔者经常去实验室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想办法一起解决。笔者指导的一位男生对科研很有兴趣,动手能力也很强,但是有一门专业课需要重修,这减少了他来实验室的时间,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信心。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及时与他谈心,鼓励他好好上课准备重修考试,并把实验推迟到了暑假。暑假期间,该学生留校继续开展研究,不仅顺利完成了所承担的项目,还立志通过努力考上研究生继续从事研究。

4鼓励探索和创新,发现科研乐趣

近年来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而探索和创新本身就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虽然医学生的知识体系尚需完善,经验也比较欠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笔者认为可以从设定挑战、努力践行、允许失败三个方面来鼓励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首先,笔者对于医学生选题的原则是基于本课题组的研究,选择前人未做而难度适中的课题。由于是新课题,医学生需要自己做大量的调研,然后与导师一起确定实验实施方案。其次,医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努力地开展研究,学生和导师都要为课题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导师应当允许医学生实验失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鼓励他们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从而为下一次实验的成功奠定基础。笔者指导的很多医学生在初进实验室时只是跟随老师和研究生亦步亦趋地做实验,而在项目中期考核时已经能够提出一些自己见解和想法,并在研究中继续深入探索。随着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新的想法得到验证,学生就会发现科研的乐趣,逐渐把科研发展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虽然对于导师来讲,指导医学生进行基础研究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总的来讲对于课题组也是有益的。例如很多医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会选择跟随科研导师继续攻读研究生。本文探讨的几种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将为导师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尤其是发挥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并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廉坤,汪钦,陶峰,等.医学本科生科研培训现状及相关调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287-289.

[2]任沁展,郑丽飞,朱进霞.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对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59-61.

[3]王娜,朱庆双,王亚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06):435-438.

[4]刘建成,李三强,马灵筠,等.医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203-205.

[5]季波,李劲湘,邱意弘,等.“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54-59.

[6]范芳,李长福,朱欣婷,等.依托“大创项目”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2):999-1001.

[7]戴品怡.“大创项目”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04):398-402.

[8]陈淑珍,戴品怡,陈素云,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的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711-713.

[9]徐笛,张玉财,周琪怡,等.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的理论基础与近期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21,41(1):74-77.

作者:赵利 单位: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