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用药量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用药量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用药量解析

本文作者:蒋跃文、樊讯、陶春晖、李家庚、刘松林、周祯祥、傅延龄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采用均数(meannumber)、百分位数(pereentile)和极差(range)等统计方法对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剂量进行研究。关于百分位数的统计,我们引入了统计学百分位数的概念(Px),即Px=L+i/fx(n•x%-+L),用Px与P100-X之间的差值来表示剂量范围。我们在此选用[P10~P90]之间的差值来描述附子在清代的常用剂量区间。极差则是指附子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我们用以上三个指标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附子剂量作对比分析。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按1钱=3.73g,1分=0.373g计算[23],将原始数据的剂量统一换算成克(g)。结果见表1、表2和图1。由表1可见,附子的最小剂量为0.373g,最大剂量为74.6g;15g(2010年版《中国药典》法定最高剂量)以下者174方,占92.06%;15g以上者15方,占7.94%。附子的平均剂量约为7.07g,R(极差)为74.227g。根据百分位数(Px)公式Px=L+i/fx(n•x%-∑fL)计算:P10=1+1/15(189×0.1-6)=1.86(g)P90=10+7/29(189×0.9-145)=16.06(g)结果显示,附子P10~P90的值约为2~16g。根据图1可见,1~2g(不含2g)、3~10g(不含10g)、10~17g(不含17g)三个剂量区间出现的频率较高(共159方),占84.13%。

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剂型之一。本研究仅就附子在汤剂中的用药剂量,对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进行总结,有助于大家了解清代中医名家在临床上使用附子的剂量规律,为当今临床安全、合理使用附子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为新版《中国药典》的修订提供依据。

附子剂量阈和治疗窗所谓剂量阈,是指方药起效的最低剂量;所谓治疗窗,是指药物的有效剂量范围。即从最小的起效剂量(剂量阈)到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大剂量〔24〕。从表1可见,附子的剂量阈为0.373g,治疗窗为0.373~74.6g。本结果提示,附子在较低的剂量阈和较宽的治疗窗内都能发挥治疗效果。其中,80%分布在2~16g之间,这是清代中医名家使用附子的最常用(或最佳)的剂量范围(见图2)。从图2可见,附子的剂量范围呈不一致性。其中,治疗窗的剂量范围最大,《中国药典》的剂量范围最小。附子的剂量范围依次为治疗窗>常用量>药典量。图2中“药典量”系指《中国药典》法定的剂量范围,“治疗窗”系指本组资料中附子的最小剂量和最大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常用量”系指附子清代临床常用的剂量范围。

附子剂量的集中趋势均数是反应集中趋势(或平均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组资料中附子剂量的均数为7.07g,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法定附子剂量为3~15g相比,集中趋势相符。其中,完全符合率为92.06%,不符合率为7.94%。说明清代中医名家使用附子的剂量总体上与《中国药典》法定剂量是一致的。

附子剂量的离散趋势极差(又称全距或范围误差,R)是反应离散程度(或变异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组资料中附子剂量的极差为74.227g,说明附子临床剂量的波动范围较大。其中,1~2g(不含2g)、3~10g(不含10g)、10~17g(不含17g)三个剂量区间处于高位态势,占84.13%,是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较为集中的剂量区间。在诸剂量区间中,3~10g区间的峰值最高,占60.85%。尽管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波动范围较宽,但3~10g区间仍然是中医名家使用附子频率最高的区间段,而3.73g是最常用的剂量值。

综观清代中医名家对于附子的使用,运用剂量最大的医家为谢映庐,其使用附子二两治疗肾阳极虚,阴盛格阳之证[25];运用次数最多的为陈士铎,其在《石室秘录》中达到73次。附子在清代治疗病证的范围很广:其在中风、风痱、真心痛、厥心痛、自汗、盗汗、宫冷不孕、妊娠吐泻、难产、产后血崩、崩漏、带下、哮喘、背疽、腹疽、环跳疽、痉证、女劳复、不语、湿疟、疟证、便血、滞下、泄泻、霍乱、痢疾、痰饮、胃脘痛、腹胀、痞证、臌胀、瘅胀、厥疝、痹症、肩臂背痛、头风、头痛、呕吐、吐血、脚气、羊癫、呆病、癫痫、狂病、中邪、舌缩、男子乳肿、阳痿不振、脱精、少阴阳虚、阴黄、阴蛾等病证中皆有运用,其病种涉及当今内、外、妇、男、耳鼻喉等科。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辛温有毒”。《别录》载其:“甘,大热,有大毒”。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为剧毒的二萜双酯类生物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等乌头类生物碱。口服0.2mg乌头碱可产生中毒症状,口服2~3mg或肌内注射0.2~0.3mg即能中毒致死;口服双酯类生物碱3~4mg即可致人死亡,半数致死量(LD50)为1.8mg•kg-1[26]。其常见中毒反应为口唇、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出现心跳、呼吸暂停。

3~15g是《中国药典》(2010版)对当今临床使用附子的约束性指标,对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附子起到了积极作用,倘若贸然超出《中国药典》规定使用量,医者势必要承担医疗风险。与清代中医名家对附子使用剂量的规律相比,《中国药典》中附子法定的最大剂量略微偏小,并不完全符合临床用药实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附子临床疗效的发挥。因此,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附子的剂量进行重新修订,其在汤剂中的治疗窗可适当拓宽,以3~16g为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