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少学时电工技术教学改革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南大学面向全校非电类本科专业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分为两种结构,即60学时数以上的多学时和60学时数以下的少学时.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的开课对象主要为工程技术学院的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总学时数为36,其中实验6学时),纺织服装学院的纺织工程、轻化工程专业(总学时数为54,其中实验18学时),食品科学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总学时数为45,无实验环节),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总学时数为36,无实验环节).其目的是围绕纺织、食品、化工、建筑行业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对机械电器设备等基本知识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培养学生从事研发、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核心能力.由于课时数目少,造成了在上述各非电类专业中开设《电工技术》课程三方面的缺乏.第一,课程针对性少.由于理工科非电类《电工技术》课程体系是电类专业《电路原理》等课程的简化和压缩,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应用性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教师沿用《电路原理》等多学时课程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原理、理论的讲解上,没有很好地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不能适应课程少而精实际情况.第二,学院重视少.现有《电工技术》课程的课时设置不足.由于《电工技术》课程在非电类专业中的弱势地位,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非电类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时学时数被压缩的对象.如2006年,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土建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总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9学时,实验6学时);为了响应高校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要求,在制定2013年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电工技术》课程被删减为3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7学时,实验9学时).第三,学生兴趣少.作为非电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对电类知识、电类科技及电工技能的认知,认为《电工技术》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大.其次,过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没有帮助,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上述问题的出现不但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而且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2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鉴于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理工科非电类授课学生的专业共性,针对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应用意识为牵引,以市场需求和职业定位为切入,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针对各专业特点,引入相关的案例教学,达到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的.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电工技术应用意识;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定理及定律,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自身专业知识和电类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达到上述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本文针对理工科非电类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方面提出了如下改革方案.
2.1教学目标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定位,分层次设立教学目标充分调研学生专业性质及职业定位.理工科非电类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涉及的专业较多,不同专业对电类知识的需求不同.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定位,在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专业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明显提高.学生才会感到《电工技术》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自己今后的工作是相关的,从而将《电工技术》课程学习的动力转变为一种内在的需要.例如土建类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学生毕业后能在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领域从事规划设计等方面工作.因此,为该专业学生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将电工技术应用于建筑照明工程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理论以及照明设计的计算和分析,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建筑物的照明进行设计和绘制电气施工图.
2.2教学内容改革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电工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保持少学时数《电工技术》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删减某些脱离实际应用的知识点,而将重点转向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电类问题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组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重新修订非电类专业《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上努力做到“新”和“合”:“新”指根据授课专业学生的专业定位,对《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更新并充实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合”指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思想对《电工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
2.3教学方法改革
多样化教学手段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手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授课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辅以动画演示、图片讲解、实训仿真、实验制作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解理论知识,再开展实践教学.而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到边学边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效果.例如在“三相交流电路”章节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将“三相电源的联接”、“三相电路负载的联接”、“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以及“安全用电”等知识点应用于解决“室内供电配电系统设计”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目的.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该任务展开教学.比如,在“RLC串联交流电路”课堂教学中,以求解交流电路的响应为中心任务,首先由教师把求解单一参数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交流电路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倡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归纳、补充和修正.
3)实例教学法.《电工技术》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因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照书讲解,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实例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理论课讲解枯燥的问题,理论教学中因为穿插引入结合各自专业特点的实例分析,可以有效解决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脱节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电类知识是切实有用的,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电工技术》的热情.例如在“电路谐振”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引入收音机或车载MP3应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总结
本文针对西南大学面向建筑、纺织、食品、化工等理工科非电类专业开设的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在分析课程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应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中应用电工技术相关知识的意识.由此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方案:根据不同专业定位,分层次设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电工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顾雯雯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