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产动画民间文化资源供给传承与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产动画民间文化资源供给传承与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国产动画民间文化资源供给传承与创新

[摘要]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中,国产动画电影走入迷失的困境。新时代的政策与市场引导下,国产动画电影复归到“内容为王”的创作道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白蛇:缘起》(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等基于民间文化资源供给的动画电影创造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也给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带来信心。本文论述了国产动画电影基于民间文化资源供给的传承创新,分析了国产动画电影基于民间文化资源供给方面的创新策略与现实展望。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民间文化;资源供给;创新

一、国产动画电影

基于民间文化资源供给的传承复归早期中国动画的本土化探索让观众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熟知感和亲近感,在创作实践中结合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创造了新的动画类型,在内容和精神内核方面也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极具中国民间文化特质、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审美特色的动画作品在艺术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发展,日美动画迅速占据了中国动画市场,此时的国产动画一方面背弃了民族化传统,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有着盲从心理;另一方面,国产动画如《宝莲灯》(1999)和《梁祝》(2003)等作品,在对中华民族文化题材的作品处理时的机械“效仿”使其丧失了原本的艺术特色与本土价值,国产动画在内在焦虑与商业浪潮冲击中丧失了创作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中,国家停止了对美术片的指标政策,不再对动画统购包销,国产动画被全面推向市场。动画产业与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为了发展我国的动画产业,政策的干预与扶持为国产动画的重新崛起保驾护航,我国动画电影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国产动画电影从原来依赖政府补贴以量取胜的增长模式,已转变为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追求质量的模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背后,也再次呼唤国产动画的内容供给回到民间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上来。国产动画创作不应盲目迷信和效仿,应该从5000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去挖掘资源,植入更深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重拾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独特的创造力,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发扬民族艺术风格,复归到独具民间文化资源供给的特色发展道路上来。

二、国产动画电影基于民间文化资源供给的创新策略

文化资源划分为外显文化资源和内隐文化资源。[1]戏剧与舞蹈样式、特色建筑、地方音乐、民族服饰等,属于文化的外显性部分,而民间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内隐性的,它包含在文化的外显性特征之中,以形式各异的外显性形式为载体表现出来。动画创作中广泛借鉴民间文化的外显性形式和规律,成为动画展现民间文化内隐性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基于民间文化资源供给的创新是民间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民间文化在表现上具有单一化、指向性强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动画电影对民间文化的表现不再仅仅局限于早期简单地模仿与再现,动画电影应注重对民间文化的形式元素、主题意义、精神内核等内外层面的资源进行创新运用。而着重在以下方面:对民间文化外显层面上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表现形式解构后重组的创新表达;在民间文化内隐层面上对主题意义进行挖掘,并以一定的现代逻辑转化书写;对民间文化中积累形成的对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与现实的融合构建及拓展延伸。

(一)解构与重组:基于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表达解构意味着将原有内容和元素进行拆解,重组就是将拆解后的元素用适合的方式再进行连接。[2]动画电影对民间文化中形式元素的“解构与重组”表现在,不再只是单一地使用某种地方民间文化元素作为体验元素,而是对民间文化的体验元素实行统一调度,对民间文化表现手法进行切换,对场景空间进行打破与重塑,力图更加多元展现民间文化现象,创造出一种文化特征综合、丰富的视觉体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创新运用民间文化资源在影像中的体验元素、表现手法、场景“解构与重组”的方法,这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于当下动画电影美学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民间文化元素重新调度。动画作品包含着不同的题材、造型、服饰、故事、音乐等文化元素,而这些源自民间文化的文化元素作为动画电影的构成单位有着不确定性。因此,动画创作需要将民间文化中的这些元素按照主题服务的原则重新调度组成一个较大的文化复合体,这样,民间文化元素才能发挥一定文化功能,包含文化元素集合体的动画电影才会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在艺术风格上以中国风为定位,着力追求一种精雕细琢的镜头美感与画面质感。为了达到定位追求,影片对充满东方韵味的文化元素实现了重新调度,使这部作品真正走入了中国传统话语中的幻化之境,从而烘托出悠长隽永的韵味,形成电影独特的中国风文化特质。表现手法的交互切换。动画电影借助水墨艺术元素及手法创造出的黑与白、虚与实、书与画等之间的手法转换,不仅能够充分扩张空间、造型、线条、色彩以及氛围等多个方面的写意特性,还能让人感受到水墨动画写意精神及其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开篇,运用水墨的笔法与意境创造出了白蛇记忆中的幻境,这种幻境与现实之间的切换也营造了影像时空的“虚”与“实”;淡墨山水画与实景之间营造的纵情挥毫的“写意”与精细雕琢的“写实”相互辉映。这些手法的切换运用并非简单地堆砌与叠加,而是基于对民间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解,在多种风格并蓄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各种现代派的艺术风格,超出原本写实、写意范畴,营造出突破传统动画电影美学视域的全新空间。场景空间的打破与重塑。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山河社稷图”出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创作者将“山河社稷图”设定为一副神奇的场景空间,其中每个荷叶都是一个小景观空间,如雪山、荒漠、瀑布等,这些灵感都来源于中国的盆景艺术。影片将荷叶的平面与雪山、荒漠、瀑布景观的立体空间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一次大胆融合。通过对场景、元素、空间的消解或再造,打破原有的视觉空间审美惯例,产生了全新的视觉美感。同时,动画中的“山河社稷图”,在叙事时空的虚实和不同视点之间的切换上,结合影像动态流动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庞大的场景空间体系。空间形态随着视角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全新的视觉样式,拉近了观众与影像空间的体验距离,活化了静止的山水画空间。“解构与重组”带来画面表现的更多可能性,画面中的影像不再只是客观再现,拆解后的元素重新搭配组合,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得到释放。

(二)挖掘与转化:基于民间文化价值主题的现代阐释文化价值的自反与现代表达。民间文化也具有自反性和适应性,民间文化艺术元素会自发地迎合时展而进行变化与完善。当前,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发提高,动画电影的创作应充分挖掘、提炼民间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结合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及生活现实,实现文化的现代性突破。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突破包含对故事情节、叙事模式,主题意义等的再创作,以此来凸显一种现代化的模式和风格,这也是现代性的突出表现。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重新塑造的孙悟空人物形象,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是一种自反性、现代性的表现。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在经典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叙事母体上进行传统IP的再创新,将故事设置在“前世”,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这种在旧的故事主题中注入新的价值观念,也正是《白蛇:缘起》能够突出重围的原因。主题意义的陌生化处理。从文化资源主体来说,重在陌生化处理,通过主观能动性,自觉改造、升级与发展本民族文化,对于民族文化来说,现代性是当下的要求,陌生化是将来的要求。[3]无论是《白蛇:缘起》还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都植根于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带给动画电影广泛的群众基础外,也对动画电影的创新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的动画创作应赋予民间文化新的时代意义的现代化转化,做到民间文化元素的重构与新编、故事主题的提取与优选、时代精神的提炼与注入,让民间文化拥有“陌生化”的新奇意味。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挖掘这个艺术典型的主题价值后,转换角度来诠释《西游记》这个神话故事以及孙悟空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尖锐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另外,主题价值的挖掘与转换也应注重影片主题和当下的价值体系的兼容。《白蛇:缘起》虽有许多创新,但其故事内核依然不变,讲述了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都和我国目前文化价值相兼容。神话文本的另类书写。神话文本是动画电影资源供给的宝库,而挖掘宝库的重要环节就是精简神话文本原有庞杂的剧情,聚焦主题表达,合理加入元素及设计,赋予神话文本表达的趣味性。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通过丰富叙事主题、精简支线剧情、增加趣味元素等手法实现对经典神话文本的另类书写。《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主题和立意上瞄准现代社会的观者需求,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解读和改编处理摆脱了之前作品中的二元对立、角色处理脸谱化的叙事模式,将主题意义重新定位在亲情、打破成见、逆天改命、理解与尊重的多元化的现代价值意义的层面上。不过,情节的提取与精简,依然保留了神话文本的主题与意旨,这种“聚焦”也使得影片拥有了更加跌宕起伏的剧情张力。另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形象“暗黑化”设定,不仅表达了创作者对内在美反思的现实意义,也服务强化了影片“打破成见”的主题。影片中以德阳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为参考形象设计的角色结界兽,不仅丰富了作品的神话体系,也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太乙真人肥胖造型及川味普通话、鼻孔带有回忆功能的法宝飞猪、长生云和海夜叉等设定也是对民间文化元素颇有后现代意味的转换尝试,这种尝试不仅具有趣味性,也使民间传统文化与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相融合。

三、国产动画电影基于民间文化资源供给的现实展望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可以视为突破低幼“反智收割”的叛逆。《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也都是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摆脱“低幼低智”的标签的动画电影,创下了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国产动画电影应该在内容及形式上拓展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覆盖面,真正摆脱低幼化的桎梏。让国内观众改变动画电影低幼化的固有思维,应当基于民间文化资源内容供给拓展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题材,使国产动画电影向“全龄”受众转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是当下动画创作的文化根基,新兴的现代数字技术是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电影创作需要不断继承发展民间文化的传统并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现代数字技术创新是动画电影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也为动画电影的创作带来了充满想象的发展空间。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中得到更新和拓展。动画电影创作以民间文化为基础,拓展延伸精神内核,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动画电影创作应在尊重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精髓和精神内核,将创新元素合理地运用在创作中,对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延伸,让动画电影基于民间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吴钊.也谈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J].焦作大学学报,2016,30(02):55-57.

[2]石虹,宋戈.解构与重组: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地方文化表现方式的转变与启示[J].传媒,2016(17):72-75.

[3]刘建华.论民族文化现代性与陌生化的背合———基于民族文化传媒产品转化的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06):120-125.

作者:曹云龙 刘永宁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