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延伸浅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延伸浅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延伸浅论

【摘要】现如今,随着数字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到5G信息的新时代,动画影像艺术也得以迅速传播。动画影像作为新媒体艺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拓展了动画艺术的创作范围,而且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使得动画影像拓展出新的领域。动画影像艺术具有视觉传播媒介的优势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新媒体艺术的媒介多样性,通过研究动画影像在媒体艺术中的延伸与扩展,带给新媒体艺术和动画艺术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动画影像;新媒体艺术;延伸扩展;多维性

一、新媒体艺术与动画

(一)新媒体艺术概述

当下,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像记录的普及,伴随着新的艺术思潮席卷而来,此时的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方式的表达,不断寻求着新的艺术创作出路。受著名音乐大师约翰·凯奇的影响,美国的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Paik)拿起手中的DV开始进行所谓的录像艺术的创作。当时的白南准深入纽约第五大道,他便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教皇一行人的场景。区别于新闻类的拍摄模式,白南准的记录形式更具有艺术性和实验性。这一举动同时也代表着录像艺术的诞生。前卫艺术家白南准的作品很多都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其观念性和在场性很快感染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伴随着电视机和摄像机的大众普及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放下手中的画笔投身于录像艺术的创作中去,录像艺术其实就是新媒体艺术的最早的雏形。1964年,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拍摄了一部长达8小时5分钟的默片《帝国大厦》,这部影片的情景拍摄镜头只有一个,就是纽约帝国大厦,记录了其在这8个小时内的变化。这部影片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是乏味的、无趣的,但是安迪·沃霍尔却解释为这才是真实的时间记录。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也有一批传统艺术家拿起了摄像机开始录像艺术的创作,比如张培力在1988年创作了《30×30》,这也是一部乏味无趣的记录行为的影片,全长180分钟里展现张培力手带医用橡胶手套,把一块镜子摔碎了再粘起来不断重复的行为动作过程。张培力的作品受到了西方录像艺术的启发,同时他的作品也启发了中国年轻一批的观念艺术家。时至今日,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和观念性的思维导入,录像艺术也逐渐发展成如今的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技术与艺术观念相结合而创作产生艺术作品。艺术家不断尝试用新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实践,更具有突破性和挑战性。艺术的新方式新形态不断地产生,其内涵精神也在不断地变化,新媒体艺术具有包容性、科技性、观念性等特点。其中对于新媒体艺术家的定位不再局限于艺术工作者,可以延伸到科学家、编程人员、生物研究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新媒体艺术因为媒介技术的不断变化其本质与传统艺术也有所区别,媒介运用导致了新媒体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有所转变,他们的思维路径更加依托于媒介的重塑等方式。

(二)动画艺术概述

动画作为一种综合类的视听语言艺术,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创作形式的主要方式。动画艺术具有虚拟性、重构性、符号性等特点,与电影艺术相比更具有想象力。新媒体艺术中经常运用影像来进行艺术创作,影像艺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动画。从21世纪以来,动画影像的创作媒介包括二维动画、三维动画、3D投影艺术等除此之外,艺术家门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把动画和其他专业门类进行融合,并且重新进行实验和创新,把动画艺术空间的想象与乐趣展现出来。其表现形式例如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互动艺术,游戏艺术,虚拟现实等。立足于当代艺术,动画影像艺术的创作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为技术性、互动性、观念性和游戏性等。因此,动画影像艺术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

二、动画影像的多维性探索

20世纪的艺术实践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其原因是基于太空连接的电子速度快速的提升。新的媒介不断地涌入艺术创作中去,使得艺术的舞台更加的多元化,艺术派别也不断延伸,互动形式也有所增加,艺术更加具有多维性的表现。动画影像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也是如此,多维性的探索在动画影像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动画影像的方向性

动画影像的方向性具体可大致划分为本体性和功能性。动画影像的本体性即动画作品本身,也是回归于动画艺术创作本身。动画影像艺术创作的首要特点就是原创性和独特性。艺术家孙逊从动画本体性出发,其作品采用黑白艺术语言效果进行创作,借助视觉画面边叙述边隐喻,其作品是对历史性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幻想。例如他用废旧报纸手绘动画作品《休克时光》,这是一部单屏动画影像,表现其历史的社会性思考。动画影像的功能性主要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延伸,其表现形式类似于可出售的动画艺术的衍生品。

(二)动画影像的时空性

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构成了动画影像的时空性。人们在认知方面从来不缺少机会,总是不停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讯息。在了解时空的特征方面,基于新媒体艺术的新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家总是徘徊于时空的交替性以及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本真认识。在动画空间中的延展,可以是二维空间也可以是三维空间,甚至可以突破维度,创造新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通常指的是虚拟的空间以及真实存在的空间。在动画影像艺术创作中,空间与时间的表现方法通常有挪用、置换、放大、重叠、组合等。新媒体艺术家陆扬的作品《移动光背》展览于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移动光背》作品是运用影像装置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了宗教神学的庄严感,但是又与现代社会文明相碰撞。在其影像装置空间中,空间是作品观念的延伸,通过构建装置环境本身来达到构筑完整作品的创建。2006年,艺术家邱黯雄在作品《新山海经》中向观众展示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动画艺术风格。这部作品是一部三屏黑白动画影像,长度为29分34秒。其作品颇具诗意与忧郁的语调表达,用水墨的手法在原始与现代构建出古老神话与未来科幻的跨时空结合,这种手法通常解构再重组,很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新山海经》中不仅出现了现存的一些动物,比如犰狳、鹿等,另外还出现了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原始社会景观,在其作品中时间性被延伸变换,从而改变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方式。时间的流逝与水墨动画交相呼应,使这种独特的叙事转换手法得到细腻的表现。科技与远古两个元素的跨时空碰撞出新的宇宙观与视界观,混沌的世界中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力。

(三)动画影像的意识性

动画影像的意识性表达在艺术家们的作品创作中尤为体现。意识性的表达的形态是多元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感知体验与实践方法。艺术家用理性把技术和思维融入在一起,再用感兴去表达创作,从而进行作品中的意识流露。观念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2002年艺术家冯梦波创作的《Q4U》作品是一部以自我为真实原型,通过网络编程技术把自身照片嵌入到虚拟游戏之中,从而参与互联网游戏中的激烈战斗。其独特之处在于作品的切入点揭示了大众文化和视觉艺术的转换方式的不同,折射出真实意识与虚拟世界具有错位与联结。2004年,艺术家唐茂宏创作了自己的首部三屏装置动画影像《兰花指》。在作品《兰花指》中,每一个图像与图像之前都存在着隐喻的关系,很多图像来源于网络,艺术家进行的动画形式的改编。这个时代的图像如此泛滥,唐茂宏对网络图像进行二次创作恰恰体现了艺术家的意识性的突破与幻想。此外,艺术家吴俊勇在2006年创作的单频影像作品《剧场》中编织了一个荒诞的意识世界。影像中处处进行了隐喻与符号表达,把现实世界的百态浓缩在一部短暂的作品当中呈现给观众欣赏。

三、动画影像的形式语言

在新媒体艺术中,动画影像有多种形式语言,如动画影像叙述、动画影像装置、交互动画影像等。这种形式的多样性取决于动画的本质,即动画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媒介艺术形式,动画影像可以跟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这给动画影像艺术带来了更多地探索和可能,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地惊喜,在这每一次地探索之中,实现了艺术家们天马行空地想象力,同时也增强了技术地创新力。

(一)动画影像叙述

动画影像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用影像视觉语言进行作品叙述。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但是这种方式的表达更具有实验性和视觉观看性。无论是线性叙事动画还是非线性叙事动画,他们对于用动画的形式去表达当代艺术显得更为纯粹,使其回归到了动画的本质,即动画也是一种媒介。对于新媒体艺术当代性的思考,用纯粹的动画手法去表现还具有一定的观念性。这种观念性让艺术动画区别于商业动画,其创作目的也是不同的,因为艺术动画不具有盈利性。例如艺术家吴俊勇的作品《等咱有钱了》,利用幻想空间去实现贫穷对于金钱的呐喊。此外,周啸虎的作品《新闻联播》,孙逊的作品《主義之外》也都是运用动画影像语言直接的表达叙事。

(二)动画影像装置

装置艺术是集聚“场”概念地艺术形式,其艺术形态也是超脱领域的。装置艺术是探讨时空与物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涵盖了诸多概念化的学科,如美学、哲学等。装置艺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其创作领域,不断地探索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逐步完善和构建自身艺术体系。数字化这种技术手段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数字化对于艺术家的开阔的思维方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他们来讲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媒介表现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新媒介的艺术探索。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推动下,动画艺术融入当代艺术形式表现中去。动画影像装置艺术也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参与空间的结合而达到艺术作品的最终效果。这种形式相比较动画影像的单一叙述,其形式感更加突出,综合性和空间性带给作品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动画影像装置的形式通常是与外部空间相结合,或者与屏幕、现成品、雕塑重组,形成新的视觉表现语言。2010年,美国当代艺术家托尼·奥斯勒(TonyOursler)的作品《超级流行》和《眼睛》在北京林冠画廊展出。托尼·奥斯勒(TonyOursler)运用多种媒介材料和影像相结合,超真实的视觉感和现场观感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新的实验方式也重塑了影像的语言。其实录像艺术的早期形式大多是装置艺术与录像艺术相结合并逐步发展成录像装置艺术,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影像装置艺术,其中以动画为创作媒介的影像装置艺术在此归纳为动画影像装置。动画影像装置其本质是对于展览空间的延伸。艺术家陆扬《陆扬妄想曼陀罗》《子宫战士》《癌宝宝》等作品在对于动画影像空间的扩展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也不断地发掘出艺术地新方向。

(三)交互动画影像

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作品的状态可以归结为跨媒体、交叉学科、多元表达等,通常表现为利用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来达到作品与观者合二为一的效果,这既是一种互动模式,也把观众变成了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动画影像艺术的交互功能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更具有优越性,这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交互动画影像表现方式通过作品互动情节设置,充分调动参观者的融入度,让观众通过深入地参与到作品其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作品的完整度需要观众的互动参与来完成,从而其作品更具有实验意义。交互动画影像是包容的,同时也是前沿的。因为不同的技术手段所展现出来的声音或者影像的传递也是有差异的。交互动画影像的场景、色彩、光影、空间以及画面感的融合度更加丰富,其展现方式的是具有沉浸式的体验观感性,这种将整个舞台的立体空间制作成背景动态特效影像,再配以镜像生成,完美呈现出了虚拟的沉浸意境。从视、听、嗅、触等多感官角度让观者沉浸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氛围中,对于作品本身来讲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

(四)虚拟性动画影像

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虚拟性。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数字世界,真实的社会生产也愈发的离不开虚拟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真实的世界,从而投身到拥有斑斓幻想的数字世界中去。数字技术功能的强大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但是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创作的新挑战。电脑工程师可以利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再造真实景观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里所说的虚拟化主要是指新媒体艺术媒介的虚拟化和内容主体表现的虚拟化。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大大增强了新媒体艺术的综合性,利用虚拟现实增强技术,集聚光线追踪、概念空间、AR前景以及背影景象等通过抽象化全裹式场景包装呈现出虚拟之城。例如日本的艺术家组合TeamLab科技小组的作品多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虚拟交互动画影像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有效处理,把多维的感官功能一一激发,观众在展场犹如梦幻仙境一般,与此同时还可以与作品进行实时互动,甚至观众自定义的手绘作品还能出现在teamLab科技小组的屏幕场景中。

四、结语

讨论到此时,不得不说艺术发展到当今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创作媒介的不断变化,新的媒介创作方式为艺术的发展增添了实验性和多样性。不论是电子时代还是数字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多元化的运用普及,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延伸与扩展是多维度和具有变换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多元性的。动画影像艺术和录像艺术、装置影像艺术一样都是一种媒介来进行创作方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其运用在新媒体艺术中,使得可以逐渐技术化、观念化、语言化,这不仅丰富了新媒体艺术的多样性,还让艺术家的创作更为自由和放松。动画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拥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运用科技化的语言方式进行创作。在国际上比较大的展览也越来越倾向于动画影像,声势和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新的技术和媒介不断推动这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前行,但在这之中,动画影像这一媒介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融合更为突出,形式感更为丰富,传播力度也更为广泛,彰显出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会有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朱其.20世纪后期以来的新媒介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春辰,张小涛,何金芳主编.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文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朱朱.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美)迈克尔·拉什.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6]陈媛媛.公共空间的新媒体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杜娟 宋伟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