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画艺术创作中剪纸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动画艺术创作中剪纸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动画艺术创作中剪纸的应用

摘要: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同、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在中国动画的早期发展中,老一辈艺术家们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开辟了一条既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又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艺术道路。当时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剪纸动画。随着中国动画的不健康式发展,中国现代动画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的忽视。基于此,本文就是讨论中国剪纸在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中国剪纸;动画艺术创作;运用

1中国现代动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现状。第一,动画艺术创作的拿来主义。动画艺术创作时,最考验主创人员的是在剧本可实现的情况下无限的创造性。在教育环节技能化的教育下,导致我们想象力的缺失,这种重技艺轻人文的教育方式,使学子的人文素质越来越低,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创作者的创作力没有有力的人文基础做背景,造成创造力的缺失。第二,动画艺术创造的复制性。中国现代动画喜欢重复制作成功案例,没有追求创新的勇气,本来在现在这个信息多样,信息发达的时代,中国现代动画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时期,却过早的走向了下坡路。

1.2主要问题。追根究底是中国现代动画艺术创作的迷失。在以前的传统动画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激烈碰撞,从而产生大量的优秀作品。例,《葫芦兄弟》、《铁扇公主》、《渔童》等。近年来中国动画长期处在缺少一个鲜明传统艺术风格的困境中,这样的文化缺失,导致中国的传统艺术没有办法和现代动画很好的结合,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在国外,许多的动画艺术家通过对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的传统艺术进行学习研究,开拓了新的动画艺术方向,创作出更好的艺术风格。而我们国内的动画市场却被美、日风格的动画所占领。所以中国现代动画的最主要任务是如何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中国现代动画更好的结合,对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2剪纸动画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分析

2.1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末)。1956年由万古蟾为导演,并由胡进庆、陈正鸿、钱家骏等创作人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色,在1958年创造出彩色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从此诞生了中国动画片的一个新品种。1959年由万古蟾导演的剪纸动画《渔童》更标志着中国剪纸动画走向成功。如果说《猪八戒吃西瓜》是以单一全景为主的局面,那《渔童》的动作设计则具有舞蹈化的平面化特征。让剪纸动画的艺术魅力更加扩大化,使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美感。

2.2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1961年《人参娃娃》完成,标志着剪纸动画走向成熟。这部影片曾获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银质美人鱼奖”,这也是中国剪纸动画第一次在国际获奖。1963年由万古蟾、钱运达导演的《金色的海螺》更是成熟期最优秀的剪纸动画。这部影片无论是人物造型,场景以及动作设计上都表现出了成熟化的剪纸艺术特色,更加突出的表现了剪纸动画的民族风格。

2.3停滞期(20世纪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中叶)。1966年到1976年间,由于中国正处于“”的特殊时期。中国的动画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倾向。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有《红领巾》(1965年)、《东海小哨兵》(1973年)等,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技法上都没有创新。

2.4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不断探索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10多部剪纸动画,获得了许多奖项。例如,《猴子捞月》(1981年)获加拿大第十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保加利亚第四届卡布洛澳国际戏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等。繁荣期的剪纸动画大多数题材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例如,《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这个时期的剪纸动画都比较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如,《南郭先生》、《火童》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汉代画像砖的表现手法,具有古朴的民族特色。《猴子捞月》、《鹬蚌相争》等动画则做出了更大胆的创新,借鉴水墨动画的表现效果创新出一种新的工艺———拉毛工艺。动画艺术家对于形式感的创新也受到了国外动画艺术家的肯定,剪纸动画获得了众多奖项。其中《鹬蚌相争》获得了4项国际大奖,也成为中国剪纸动画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动画片。

2.5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剪纸动画与80年代的繁荣期相比,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差距。而且呈现逐渐衰退的趋势,我并不想过多的介绍。

3剪纸动画衰退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的工业文明取代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而剪纸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消失。进入21世纪,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积极拓展动漫基地。但是,现在的动画生产力量大多数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长大的,受美、日、韩等国家的动画影响较大,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并且不感兴趣。这也是中国剪纸动画走向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

4剪纸动画的发展趋势

我们想要更好的发展剪纸动画,树立拥有民族特色形式的动画,就要去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前进的方向。首先,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就应该去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掘它的优点,放大它的亮点,为我们的动画创作奠定坚固的基石。其次,我们应该分析剪纸动画的不足之处。比如,剪纸片中人物的动作受到限制,往往只能局限在某个角度上,动作的转换也不流畅,而且表情比较单一,制作一部剪纸动画耗时耗力。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3D剪纸动画系统的出现,这些困难都可以被克服,而且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成本大幅降低,效率也提高,在动作上较以前的剪纸动画更流畅,所以借鉴传统剪纸动画也是可以尝试的。剪纸动画在现在这个时代想要更好的发展下去,能做到的只有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推陈出新,是自己不断地生存下去的硬性要求。

作者:秦慢慢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