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用动画艺术语言表现中传播川剧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用动画艺术语言表现中传播川剧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用动画艺术语言表现中传播川剧探析

【摘要】川剧是巴蜀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也是巴蜀文化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川剧艺术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动画是当今社会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将川剧转化为动画艺术的形式,是川剧在新媒体时代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川剧艺术与动画艺术之间的本体渊源及艺术表现特征上分析,这种方式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从剧本内容的改编、人物角色造型设计、动作表演设计、场景美术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川剧动画化途径的探析。

【关键词】川剧;动画;创作;艺术语言表现传播;途径

一、川剧的衰落和动画的繁荣

川剧,又叫“川戏”,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西南部分地区,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推进振兴川剧的政策,如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与展示基地”,启动“川剧河道艺术抢救保护”项目等,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是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仍旧有限,川剧艺术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环境和空间,面临难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动画是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国际化艺术语言,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将川剧动画化形成新的内容媒介,不但可以让川剧艺术往更加亲民、生动、年轻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能用川剧文化的精髓来充实我国动画产业内容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增强民族自我认同感。

二、川剧动画化的途径川剧是一门歌、舞、剧高度综合的传统戏曲艺术

它吸取和包含了文学、造型、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内容,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动画也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吸收了各种艺术元素,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媒介[1]。各种艺术元素一旦进入综合艺术之后,就具有自己崭新的意义,产生出一种新的特质和内涵[2]。将川剧艺术融入动画艺术后,川剧的内涵和特质会发生变化,它将成为动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本体为动画的全新媒介。川剧和动画两种综合艺术都具有的本体渊源包括:属于文学艺术的剧本内容、属于造型艺术的人物形象设计、属于表演艺术的动作设计、属于绘画艺术的场景美术风格设计。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分别探析创作川剧动画的途径

(一)从川剧剧目中选取适合用动画艺术来表现的题材和故事,改编为契合新时代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动画剧本

一个好的动画剧本故事需要清晰的矛盾结构和正反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产生情节与冲突,这也正是川剧艺术的叙事特点。川剧经过300多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大量的剧目题材,这些题材涵盖上古时代到现代的文化,形成了川剧艺术巨大的载体。对于动画来说,这些剧目正是提供创作灵感的宝库。在创作动画影片的剧本时,可以选择其中比较适合改编为动画的剧目,进行创新和加工演绎,形成饱含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剧本题材。中国动画在辉煌时期,享有“中国学派”的美称,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很多动画影片的题材来源于传统戏曲曲目,如1980年的《张飞审瓜》,是一部中国早期的皮影动画,其故事改编自同名京剧;1998年的《宝莲灯》改编自神话剧,源自宋元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和元人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4]。动画影片是供大众娱乐的一种工具,在观念与意识形态方面,应符合大众审美和道德标准,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这才能够让观众觉得亲切,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引起共鸣。从动画发展的历史也侧面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变化[1]。如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就是在花木兰的人物性格中融入了时代特征。在原诗《木兰辞》中花木兰是一位温柔孝顺、端庄贤淑、勇敢坚强的传统女性,为“孝义”代替父亲从军的巾帼英雄。动画影片中的花木兰则极具时代精神,加入了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元素,将花木兰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立、反叛精神,不怕挫折,勇于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女性形象,获得了大众的认同和极高的票房。动画创作者在将川剧剧目改编为动画片剧本时,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要符合时代精神,调查和研究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能创造出大众认同的作品,找到相应的生存空间。

(二)提炼川剧演员造型中独有的艺术特征,设计动画角色形象

川剧将演员的专业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在各个行当中又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精确而细致的划分。如“生”行当,可以分为文小生、武小生、老生、正生等等;“旦”行可以分为闺门旦、青衣旦、正旦、老旦、花旦、刀马旦等。各种行当中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造型和装扮,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设计动画角色时,可以参考川剧的行当角色划分和造型艺术特点,巧妙融合当下流行元素,创造出具备鲜明外形特征,观众喜爱、认同的动画角色.中国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被美国的世界报誉为“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1]。本片中的主角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就是借鉴了京剧脸谱中的孙悟空形象,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使得孙悟空兼具传统艺术的视觉美感和现代艺术的简洁风格,受到大众的认可。川剧的脸谱独具特色,同一人物还会有脸谱的变化,变脸就常常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设计动画角色时,将变脸艺术运用到动画角色的面部变化上,可以达到更强的感染力。川剧的服饰道具种类繁多,不同行当的角色都有特定的服饰和道具,也为动画角色的服饰道具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参考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角色认同感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在将川剧形象转化成为动画角色形象时,要考虑大众审美取向的变化,创造有大众认同感的动画角色。比如当今社会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主体——“萌文化”,是由于青年群体的个性心理、交际需要和情感寄托的需要而形成的[3]。设计川剧形象的动画角色时,往年轻化、可爱化的方向去设计,同时保留川剧造型的经典元素和美感,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

(三)将川剧的舞台表演体系融入动画的动作表演,形成以运动规律为主、程式化表演为特色的虚实结合的动画表演形式

川剧艺术中程式化和虚拟写意的舞台表演是其最大特征。从程式化来说,不同角色都有固定的动作形式,常用的程式性动作甚至还有固定的名称。如登场、亮相、整冠、推衫子、趟马等等[6]。不同行当也有各自一套程式动作,如固定的眼法、指法、步法等。川剧演员利用舞台有限的时空,通过虚拟动作表演,表现出无限的时空、事物、情境和思想感情。实际上,这些虚拟内容是靠观众的想象来呈现的。川剧在表现故事情节上,就是通过这些自成体系的程式技巧和虚拟动作表演来叙事。同川剧的虚拟化动作表演形式相比较,动画的动作表演是写实的。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讲究的是在符合真实的力学原理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变形处理,让角色的动作表演真实可信。但在“中国动画学派”时期,中国动画的动作设计却是一个例外。当时的动画创作者是在真实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写意的描绘,而很少用夸张和变形处理。在表现动画的故事情节的时候,常常采取将具体情节转化为象征性的程式化动作表达方式。例如1964年的动画影片《大闹天宫》的一些打斗情节就是参照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方式,将具体情节转化为象征性的动作表达方式来演绎战斗场面。类似的动画片还有如《骄傲的将军》、《猪八戒吃西瓜》、《张飞审瓜》、《哪吒闹海》等,这些都是一种接近于戏曲的本体意蕴特征的动画类型。川剧的动画化,需要向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动画作品学习取经,吸取他们创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这种独特性,形成一种以运动规律为基础,写意的程式化表演为特色的动画表演形式。

(四)用三维动画数字图像技术创建虚拟场景来替代川剧表演的舞台空间,创作具有民族传统美术风格的川剧艺术实验动画

川剧的表演空间是舞台,在表现空间变化时,用舞台简单的布景或道具来完成,是抽象化的写意描述。比如川剧《秋江》,表现人物在江中划船的情节时,只是梢翁手里拿一个船桨表演划船动作,就代表是在江中的船上。三维动画数字图像技术可以实现低成本创作虚拟场景,不管是高山、江河还是宫殿、园林等等,都可以创造出来,还能渲染出不同风格的效果。在设计创作川剧动画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三维动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为角色在不同时空的表演情节设计不同的场景。再配合合适的光影色调效果和音乐效果,创造一种表现传统川剧艺术的全新动画形式。这里有必要谈一谈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创作的三维动画短片《桃花源记》。该片获2006年中国国际动画影视作品“美猴奖”大赛最佳短片奖,同时在2006年日本东京电视台(TBS)主办的“Digicon6+2大奖赛”上,获得最优秀奖[5]。《桃花源记》用三维数字动画技术来表现我国的传统艺术,将皮影、国画、剪纸等艺术相融合。在这部动画短片中,角色按照戏曲人物行当来设计,并采用了皮影戏中人物角色的造型和动作来表演。在背景的处理上,则是将白色的幕布替换成国画风格的背景来表现,场景中还大量出现电脑数字动画技术制作的水流和缤纷飘落的桃花。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所处的场景也发生变换。整个短片形成的风格既有实实在在的时空变化,又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独有的写意的意境效果,丰富而生动,趣味独特。对于创作川剧动画影片来说,这个案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结语

川剧的动画化,就是川剧艺术的再创造,既要传承传统艺术,又要结合现有科技成果,发挥想象力实现创新突破。在川剧和动画融合后,川剧的文化内涵,受众群体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在探索川剧动画化的模式时,既要研究川剧的文化思想,美学观念,又要研究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当下的时代审美特征。在探索初期,可以大胆地创作川剧动画艺术短片,并在主流商业动画中融入川剧的艺术元素,逐步探索出用动画艺术表现和传播川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文,孙立军.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瑜烨,朱青.青年亚文化视觉下电视动画“萌文化”传播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

[4]齐江华.“中国学派”动画的民族特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07).

[5]徐坤.中国学派动画的内涵建构-以传统戏曲对动画的影响为例[J].当代电影,2014(10).

[6]刘翼,萧燕.走近川剧[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周梁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