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策略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进行媒介融合是必要的发展趋势。在传统新闻语境变化的大环境下,对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篇文章全面的阐述了在全新的环境之下,对于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在内容以及工作形式上的转变以及发展。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新媒体的采编结合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创新工作
一、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1、全新的新闻传播媒体。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以及采集等工作,已经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社会的公众转变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的传播者。同时,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当前的不断兴起,更加促成了普通人成为新闻主体。但是,随着新闻传播主体的越发多样,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普通人的新闻素养,知识水平良莠不齐,新闻的质量可能出现问题。这就对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传统工作者在在善于利用现代化手段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尽可能的收集与新闻有关的线索。2、全新的新闻传播流程。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新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之前的大众的传播机构可以把握话语权,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过程,而且变成了主动参与和互动的过程。面对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新闻工作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墨守陈规。不能再把公众当作单纯的受众。他们也可能做新闻的传播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新闻工作思维,较好的利用全新媒体工作方式,实现信息的交流,只有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才能保证传播的效果。3、全新的新闻模式。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如果媒体的更新方式还是运用传统的方式,可能会失去很大一部分的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中,受众的新闻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现如今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拥有敏锐的嗅觉。高效快速的对新闻进行传播。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必须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更有吸引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的发展以及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优良品质的新闻作品。
二、对于新闻工作的创新
2.1进行思想工作方面的创新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闻工作者需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面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乐于接受受众的意见。
2.2加强新闻判断能力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新闻资源丰富,但是其真实性却难以保障。小到鸡毛碎皮的小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可以当作新闻素材,新闻素材十分丰富。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素养,加强新闻判断能力。选择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如果新闻工作者传播了不实的新闻言论,可能会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巨大影响。
2.3创新的新闻采编模式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一定程度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模式完成新闻采编工作。(1)创新采访的模式。借助新媒体的方式,不再像之前的新闻工作者,只需要完成单一的采访,但是现如今的新闻工作者,可能需要在记录文字的同时,还需要录制音频。所以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熟练的掌握摄影机,录音机等不同的采访工具。并且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需要活跃的思维,快速妥善的处理不同的情况。(2)顺应时展的趋势。在新媒体时代,善于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的新闻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尽可能充分的抓住公众的心。相对于传统枯燥的新闻方式,加强多样性的探索,充分考虑公众的新闻体验
2.4加强新闻策略的改善
新闻的策划水平,是决定新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工作人员在面对同一个题材的情况下,要提前进行新闻的策划,寻找吸引人的切入点。关注新闻背后的故事,帮助受众更好的了解新闻带来的改变和发展。因为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人们不缺得知信息的渠道,缺少的是对于信息有深度有广度的剖析。
2.5提升综合素质
新闻工作人员作为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新闻素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发生的突发事件,一定要独具慧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能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
三、结束语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加强自身对于新闻的判断。改变自身观念,强化自身的业务素质。在融媒体时代,一定要不断的创新积极探索,需要新闻工作者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陈琴.基于融媒体背景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4(08):79-80+99.
[2]卢晓超.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5):161-162.
作者:杨夏 单位:重庆市璧山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