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视新闻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视新闻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

摘要: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不是记者或是采访对象某一方面的倾听或是述说,要有问有答并在问答过程中收集获取新闻素材,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为了能使电视新闻采访工作顺利进行,或是能引导采访者提供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这样面对面的采访环境下需要新闻记者能时刻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合理引导以确保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采访对象;心理把握

一、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现象的必要性

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情感调节,通过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由外在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双方丰富的心理活动。采访工作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为电视新闻采访节目提供材料素材,有效的采访工作能体现出电视新闻工作的社会意义[1]。相比于其他采访节目如电话采访,电视新闻采访的最大区别是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双方都需要面向大众进行采访工作,这样的采访条件对新闻工作者以及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在采访过程中怎样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采访工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影响采访对象的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复杂多样的采访对象

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具有随机性,这决定了采访对象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例如政府人员、研究学者、商人、个体户、百姓等不同群体,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内涵、文化素养、人生阅历、生活经历等[2]。为此在采访工作中不同的采访对象代表着不同的群体,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与选择,不关乎对错,通过不同的答案能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此在采访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这一关键因素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3]。

(二)在电视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面临的心理挑战

电视新闻采访需要采访对象在摄影机与话筒之前与新闻工作者进行交流,但不同人群在摄影机面前的反应也是不同,有的积极应答,有的则是消极对待,但尽管部分采访对象愿意在摄影机面前表现交流,在这种突然采访的环节,采访对象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导致采访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了新闻素材的获取,为此在采访过程中加强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研究能有效帮助采访对象克服心理障碍[4]。

二、电视新闻采访的普遍心理现象

通过大量实践研究表示,在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对象普遍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三种状态,分别是积极型、中立型、消极型,其具体表现特征如下:

(一)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对象的积极心理

积极型采访对象能提升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有效性,采访对象清楚新闻工作者的目的之后能提供真诚的信息,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提供宝贵有见解的建议,这样的采访过程能保证新闻素材的真实性、有效性、价值型。但积极型采访对象还有一类人群是虽然能配采访工作,但由于这类人群在面对采访环节,把采访工作当成是炫耀、宣传其取得的成就或是在某一领域做出的贡献,不能客观地进行表达,将采访工作当成是宣泄或是谋取利益的机会,不能客观真实地为采访工作者提供新闻素材,记者在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要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不能被有心之人利用。

(二)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对象的中立心理

电视新闻采访工作需要通过随机采访的形式获取最真实的信息,但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对于采访工作既不反对,也不配合,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采访对象对采访工作的怀疑态度,主观上认为采访工作都是形式行的,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因此,在采访过程中面对记者的提问以漠视的态度应对,敷衍了事,或是采访对象认为采访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对自己没有好处,因此,采访过程中不仅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有时会提供一些模棱两可或是虚假的信息,这样复杂的心理状态加大了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难度;二是质疑新闻采访工作的权威性,害怕个人隐私的泄露或是提供的信息会得罪别人,损害个人的利益,害怕表达个人真实想法,以上两种情况都难以为电视新闻工作提供真实素材。

(三)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对象的消极心理

最后一种是消极应对心理,这类人群在面对采访工作时表现出极其的不信任,不仅不配合甚至直接表现出厌恶之情,直接中断采访工作。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采访对象认为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打扰到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侵犯了个人隐私,为此不仅他们不会配合采访工作,还会干扰别人或是鼓动别人也不配合采访工作,严重妨碍了采访工作。以上三种心理状态是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普遍表现出来的,采访对象由于不同的人生阅历可能对采访工作者的采访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态度,为此在采访工作中及时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能有效提高采访工作的有效性。

三、正确应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

不同的采访对象具有不同的心理倾向,新闻工作者应准确把握,合理引导,为此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及充足准备,确保采访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建议如下:

(一)积极主动,充分了解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对于采访工作的消极、怀疑态度,主要是由于采访对象对于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了解甚少。为此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要围绕本次采访主题进行,还应普及采访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入调查了解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并结合采访目的,在采访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采访对象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让采访对象重视本次采访工作,并能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为电视新闻采访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

(二)合理运用采访对象的真诚态度,合理规避不正当的热情

对于态度积极的采访对象,采访记者应层层深入,注重保护采访对象的真诚热情,以便获得更多的真实可靠素材,同时也能建立起新闻采访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对采访工作另有所图的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应保留采访对象的积极性,并引导采访对象的热情发挥到正确的方向,确保采访能紧紧围绕采访主题。

(三)尊重采访对象感受,灵活运用采访技巧

对于拒绝、抵触采访工作的人群,新闻工作者应尊重采访对象的选择,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新闻素材。在一些特殊事故的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应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不能为了追求新闻快感,而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在采访工作中常见的三种心理状态,最后结合采访对象常见的心理状态总结出具体的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金鑫.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互动心理研究分析[J].华章,2011(14):4-8.

[2]叶惠.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J].西部广播电视,2017(13):157.

[3]李红媛.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与采访艺术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20):149.

[4]周尚俊.新闻心理学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169.

作者:叶辉 单位:建瓯市广播电视台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